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与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理论分析  
   苏广实《学术论坛》,2012年第35卷第8期
   西南喀斯特山区是我国南方的主要贫困地区,文章从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的本质特征出发,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与格局及其演变的时间动态过程与空间差异以及系统演变内驱动力制约机制和外驱动力驱动机制,以期能为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及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土地特征与粮食生产、农村贫困关系实证分析——以贵州喀斯特贫困地区为例  被引次数:2
   于海龙  宋山梅《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卷第3期
   以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县域经济为对象,通过设置虚拟变量的方式论证了石漠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石漠化对区域粮食产量有着显著影响。通过Probit模型检验的方式论证了导致县域经济致贫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县域经济是否陷入贫困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上年和今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以及与农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涉农因素,如经济作物发展状况和乡镇企业单位数。    

3.  典型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被引次数:1
   孙凡  徐胜旺  马生丽  赵靖明  张磊  张富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卷第5期
   通过论述喀斯特季节性石漠化的内涵,探讨喀斯特石漠化与石漠化土地的分级问题,阐述喀斯特地貌及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分析说明喀斯特季节性石漠化的危害,深入解析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的原因与过程,提出了典型喀斯特季节性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应遵循的原则。    

4.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与贵州石漠化治理  被引次数:2
   刘肇军《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224卷第8期
   石漠化问题是贵州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也是贵州农村出现"经济贫困--生态恶化"恶性循环的直接原因;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条件下粗放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石漠化的根本原因.贵州石漠化的治理不仅要采取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措施,更要从农村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探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贵州实际和经济发展的趋势,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石漠化的治理.    

5.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分析  
   路洪海  冯绍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23卷第2期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例,对石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干扰的加剧,人为因素已成为诱发石漠化发生的关键因子.    

6.  生态经济是石山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素——广西恭城模式观察  
   叶裕惠《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广西是山区面积比重很大的省份,也是喀斯特地貌比较典型的地区,石漠化程度也比较严重。近年来,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从“三位一体”(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起步,把发展无公害绿色果品作为经济支柱,把以富裕生态家园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闯出了一条以生态经济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7.  喀斯特地区农村的旅游致富模式构想——以贵州为例  
   黎国玉《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卷第2期
   喀斯特地区农村的脱贫致富是我国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喀斯特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喀斯特又给农村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生活在喀斯特地区的人们就应该利用这些资源来求生存和发展。以贵州为例,分析喀斯特给旅游带来的正负影响,从而在此基础上构筑旅游区及其附近农村的双赢模式:一方面,当地农民为旅游景区提供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物资、工艺和租赁等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土地;另一方面,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区可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其经济收入、培养其技能,提高其素质,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从而使旅游区与当地农村实现双赢。    

8.  河南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与对策  
   芦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0卷第3期
   从河南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人口所占比重两方面看,河南是贫困人口大省。因此,正确认识河南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特征,提出脱贫的思路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实事求是地整合扶贫资源,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制度改革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倾斜,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才能真正帮助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经济,实现生态保护、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9.  以适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山地现代农业——关于广西喀斯特区农业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黄锡富《学术论坛》,2007年第30卷第6期
   广西是我国主要的喀斯特区,石漠化比较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及社会发展。如何治理喀斯特区石漠化,我国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如何科学地治理石漠化,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文章提出了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喀斯特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10.  论劳动力空间配置粘性与喀斯特区农地石漠化——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  
   黄志强  丘兆逸《学术论坛》,2007年第5期
   喀斯特区是我国两大生态脆弱区之一,由于自然和人类的因素导致的农地石漠化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在一般屠能—李嘉图模型中添加劳动力成分,当劳动力空间配置存在粘性时,就可能使大量劳动力充斥在狭窄的土地上,形成农地利用过度密集,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石漠化。以广西都安县为例,由于体制缺陷、人力资本不足、社会网络弱势,使劳动力空间配置存在粘性,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狭小的空间,为了生存、发展,他们在狭窄、脆弱的喀斯特土地上的劳动严重超过正常配置,如毁林开荒、大肆养殖山羊、掠取自然植被的藤茎草芒等进行编织、伐薪作为能源等,这些劳动配置都直接、间接地对土地形成过度利用,诱发农地石漠化。因此,政府治理喀斯特区农地石漠化的政策目标应定位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上。    

11.  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研究  
   周春芳《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5期
   本文利用实地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对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地区的、具有不同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农村老年人,其农业劳动供给行为不同。其中,劳动力流动并没有增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时间,但在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依然是发达地区老年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建立全覆盖、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是提高农村老年人晚年福利的根本。    

12.  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户外出务工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  
   《中国劳动》,2015年第18期
   本文应用推-拉理论模型对影响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户外出务工区位的因素进行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存在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人均耕地少、农业产出低、家庭开支较大等主要推力因素;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存在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较高、发展机会较好等主要拉力因素。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净推力和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净拉力作用方向相同,两者相叠加,成为农户外出务工的强烈诱因,使农户克服距离阻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务工区位。    

13.  教育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次数:20
   王德文《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1期
   加快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优先发展教育对促进和完成这个历史性巨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教育作为生产人力资本的重要部门,对经济增长、就业、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有着显著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和培训是低素质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传统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实现角色和职业转换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为缩小城乡教育不平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加速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这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贫困人口的投资,扭转和改变中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局面。    

14.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灾变区生态恢复与水资源维护——以麻山苗族地区为例  
   田红  彭书佳《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生态恢复,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捆绑起来,制定一套完整的对策付诸实践.通过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轨,稳妥地推广相关地区各民族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技能,辅以适用的技术手段,稳步提升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对水资源的截留、储养、再生与净化功能,确保我国的珠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供给.    

15.  河北省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统计学分析  
   李东坡  张勇《统计教育》,2007年第2期
   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要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近年来,河北省农村产业结构协调性在逐渐增强的同时,还存在农业富余劳动力比率过高、农村工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第一产业的产出能力较低等缺陷。要建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机制,就应当在产业结构接近的地区促进农村经济集群式发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第二产业转移,并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工业,提高科技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    

16.  海南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实力要素研究  
   吴庆书  杨小波《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0卷第1期
   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和影响海南省贫困地区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的主要因素 ,以及贫困状况与农村综合经济形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了农业支出(发展 )资金和劳动力的能力是贫困县市最薄弱的环节。因此 ,如何提高贫困县市的农业发展资金和劳动力能力 ,是未来贫困县市农村经济的工作重点。    

17.  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农村贫困地区妇女为例  
   罗军飞  廖小利  罗阳《南方人口》,2017年第1期
   为了解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随机抽取湖南农村贫困地区妇女540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WHO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从生理、 心理、 社会支持和环境四个维度考察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活质量,同时采取自制一般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年龄、 文化程度、 经济收入等人口特征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二元Logit回归模型,考察社会支持变量和妇女人口特征对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活质量低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 文化程度、 夫妻关系、 是否有儿子、 家庭年人均收入以及获得的非正式、 正式支持等多个因素都对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生活质量有影响.    

18.  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新产业  
   彭德斌《中国扶贫》,2012年第5期
   乡村旅游的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贫困地区多数是农业地区,二、三产业落后,良好的环境条件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社会资源优势.    

19.  贵州农业投入不足应引起重视  
   孙景隆《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始终是第一位的大问题。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了对农业的领导,使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需要相比,仍明显滞后,农村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主要问题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造成这种情况有历史的、自然的等多方面的原因,如贵州地处山区,境内山高坡陡,多是喀斯特地貌,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的素质低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农业投入不足。从近些年贵州农业投入的情况来看,农业投入的主体是农户。但由于贵州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户对农业的投入很有限。据抽样调查,农户人均投入由1980年的26.76元,增加到1993年的243.33元,增长8.1倍,平均每年增长18.5%。各年投入情况与增长速度如表1:    

20.  穴居、悬棺葬、免耕与生态适应  被引次数:1
   杜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0卷第4期
   对贵州紫云麻山地区的穴居现象、特殊的葬式和残留的免耕农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这些看似独立的文化特性其实都是对当地喀斯特地形的适应,并与苗族文化中的其他特征相互渗透融合,有效地回避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因此,对于重新思考石漠化地区的治理目标具有参考价值,有利于为其他的类似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发.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