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汉字发展的历史看异体字的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文字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始终在演变着,而在这演变过程中字形的简化与繁化也同样贯穿始终,成为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简化汉字包括两方面的工作:汉字的整理和汉字的简化。对汉字的整理是汉字字数的简化,不是限制或减少汉字,而是废除一部分异体字。但汉字整理和汉字简化义是一个工作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将从汉字发展的历史谈谈建国后对异体字的整理在汉字改革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及不足之处,以求总结经验以利于今后的语言文字工作。  相似文献   

2.
由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书体的最重要的一次变化,隶变的产生是文字学里应该着重说明的问題。通常说,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主要趋向,一是要求表音,一是要求简化。这两个趋向在汉字演变中所起的作用,两个趋向彼此间的关系,应该通过具体的分析,通过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世界上仍被继续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字体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字数大量地增加,字式、行款也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汉字的演变也和世上其他事物一样,必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汉字的演变规律呢?专家学者曾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做过很多工作,发表了很多有益的意见。李荣的《汉字演变的几个趋势》(见《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一文,从现代常用字里精选了很多典型例子,说明了汉字字体演变的几个趋势。文章小结说:“文字的演变有简化和繁化。”“两种要求互相牵制,  相似文献   

4.
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现代简化字即现行汉字,有许多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历史上的简体字。敦煌碑铭写本中使用的文字简体较多,是对现行汉字追本溯源的第一手用字材料。这些简化字很好地记录和保存了汉字在这一时期简化过程中的具体状态,其中的半繁半简过渡字体尤为值得注意,这些字体多不见于字书,仅见于这些碑铭抄本,如“贤”“闢”“(门俞)”“与”等。通过研究敦煌碑铭中的简化字,可以探知当时的实际用字情况,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在蒋善国先生著的《汉字形体学》一书的自序和内容中说,这本书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汉字形体演变”的,是企图给汉字简化提供历史上和理论上的依据的。这是非常值得欢迎的。因为精简汉字也好,汉字改革也好,它们既是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汉字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汉字历史、汉字发展规律的研究就  相似文献   

6.
汉字字体的发展是不断简化的,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再到隶书最后到楷书,汉字发展经历了重要的转变。关于汉字简化在古籍传承方面的功过是非现在议论仍然很多,本文从汉字字体简化、字形简化两方面透视汉字简化与古籍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略谈建国以来汉字的简化和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逻辑结果。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汉字简化,第一次简化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为文字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而第二次简化则归于失败,成为汉字简化史上的一次失误。在汉字的整理和规范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整理异体字、编订通用汉字和常用汉字字整理规范地名和人名用字等。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据说,汉字是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通过朝鲜传到日本的.虽然两国同是使用汉字,且字形很多是相同的,但经过历史的演变,目前两国通用汉字的形体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在日本政府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和中国政府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对两国现用汉字的历史演变、形体差异简单地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汉字相对于拼音文字而言,具有自己的构形优势。汉字的简化是总的趋势。论文重点讨论了汉字简化的原则,从汉字构形优势的发展和失落方面说明简化的利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汉字的发展历史来看汉字中繁简字的运用情况,认为汉字的简化和繁化是同时存在的。汉字既然是记录汉语的书写工具,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汉字又是汉语的辅助工具,这又决定了它必然朝着适应汉语发展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繁化的方向发展。从表面上看,简化和繁化似乎是一种相反的、相互排斥的矛盾,其实不然,没有繁化就没有简化;没有简化,繁化也不可能单独存在,繁化与简化是相对而言、相辅相承的,这就是汉字繁简的同一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舟部字舟、船、服、朕、俞以及舟部外的部分汉字前、受、朝、恒偏旁“舟”的形体从甲骨文到隶书发生了演变。利用出土文献研究舟的形体演变,可以得出结论:舟部字后世用法的核心义项仍与舟(船)有关的字在形体演变中大体没有变化,这部分字在现在依然从舟,作舟(般字除外),共13个;其他字讹变成从月,有服、朕、俞。讹变原因主要是隶变。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曾是西方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与交汇,这种文化形态已经逐渐地影响到我国当代文艺的发展。“小说”是展现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态,新时期的文化变革所带来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变,在“小说”这种文化形态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因此,探讨“大众文化时代的小说艺术表现”这个论题,在我国现时代的文化背景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建立了小说艺术形式的本体意识,并使中国文学对“真实”的理解走向了一个高度。他们对叙述的执著,对语言表述方式的改变,给中国小说带来了很大影响,但其形式变革也包含着追求技术创新的躁进、作家价值建构的游移,以及对生活感悟的缺乏力度,这也导致了作家从整体上迅速丧失了先锋的锐利。重新思考“先锋小说”形式变革的意义以及缺失,将使我们对其“先锋性”作出更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也谈简体字     
在政治更迭、文化变迁的大叙事中,小小的文字变化最能体现大时代的风貌。古有始皇帝威权下的“书同文”,今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旨在“汉字拉丁化”的“文字简化运动”。简化字与繁体字争议的背后,是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交锋,或者说是中华历史文化断裂与传承的别一选择。周清泉先生关于“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中的管见,因于当时话语权被肆意剥夺而无处表达,本刊编发该文,一是提供关于汉字简化的反思与总结,二是彰显学人发表独立见解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6.
省体字是正字的简省字体,有简省部件和简省笔画.省体字作为东汉镜铭最常见的书写形态,表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省体特征,同时与汉代隶变关系密切,既反映了汉代篆书向隶书演变的进程,又受到汉代隶变和草书的影响与渗透.镜铭省体字的形成一方面受到隶变与东汉用字混乱,缺少规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东汉私人铸镜繁荣,民间镜工文化水平不高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汉字初创时的象形特征非常明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汉字字体不断改变,由甲骨文至金文至小篆,其象形特征日渐消失;汉字字体演变为隶书、楷书后,其象形特征基本消失。在字体的演变过程中,汉字的笔画形态、部件的组合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是部分汉字的意义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的构形理据,并使其产生某种程度的改变。考察我国目前使用的通行字,我们发现,它们有的完全保留了汉字初创时的构形理据,有的部分保留,有的丢失了构形理据,有的则根本找不到构形理据。构形理据的保留或部分保留是汉字发展演变的必然,但构形理据的丧失或根本找不到构形理据则与人为地改造汉字、构造新字有关。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形神观内在地包含了辩证而深刻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形全精复",肯定了形的存在价值,认为健全的生命当形神兼备,形全者神全;第二个层次是"不形而神",提出形神有宾主之分,形是物质性的手段,神为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第三个层次是"与神为一",强调神是生命的实质与核心,通往虚静恬淡的道的路径,是守神与养神。这是经前一轮否定之后,在更高阶段上的形神合一。庄子的形神观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从此走上了注重心灵表现的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19.
监狱叙事虽然没有成为过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的主流,但是作为一种文学存在,考察其叙事伦理的嬗变也有某种学术意义。以六十年代的《红岩》、八十年代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及新世纪初的《报告政府》为样本的当代监狱叙事,形成了“超我”——“自我”——“本我”的叙事伦理谱系。这暗合着中国当代文学从高度意识形态化向更为多元的世俗化的演变,也暗合着中国当代文学所折射的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从拘束到开放到多元的深刻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