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帝信仰是台湾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台湾关帝庙的创建主要有十种情况:从祖国大陆随身携带关帝金身或关帝庙香火到台湾、专程从福建迎请关帝金身、漂流而来关帝神像、因有神验灵迹而奉谕建造关帝庙、从台湾宫庙分灵、改(增)建、自行创建、统治者修建、建庙渊源不可考、建庙原因不明。探讨台湾关帝庙的源流,不仅有利于廓清闽台关帝信仰的关系,也可进一步认识台湾关帝信仰发展的原因,从而全面把握台湾关帝信仰及其整个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组织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维度,也是历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山西省高平市保存数量众多的关帝庙,其中的碑刻资料也印证了各历史时期地方民间信仰组织的兴盛。梳理现存清代至民国高平地区关帝庙碑刻中涉及关帝会的记载,可以清晰地了解关帝会具有普遍性和延续性的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特定功能和性质。关帝会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与村社有鲜明的不同之处。在系统的探究之下,将会对传统社会民间信仰组织问题和民间信仰宗教属性的认知方面有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相似文献   

3.
关帝信仰形成于唐,至宋广为流播,历经元明清各代,备受推崇,深受民众信奉.宋元之际,大量的中国僧人和商人往返于中日之间,关帝信仰遂东传日本.伴随着长崎中日贸易的发展和移民的东渡迁徙,关帝信仰迅速流入长崎并传播各地,不仅在当地华人中极为繁盛,而且还对日本的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关帝信仰的东传来探讨中日两国神灵信仰之神韵,实为研讨两国社会心理和信仰文化交流的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4.
关帝信仰的形成、东传日本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帝信仰形成于唐,至宋广为流播,历经元明清各代,备受推崇,深受民众信奉.宋元之际,大量的中国僧人和商人往返于中日之间,关帝信仰遂东传日本.伴随着长崎中日贸易的发展和移民的东渡迁徙,关帝信仰迅速流入长崎并传播各地,不仅在当地华人中极为繁盛,而且还对日本的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关帝信仰的东传来探讨中日两国神灵信仰之神韵,实为研讨两国社会心理和信仰文化交流的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5.
近代广西民间信仰形成条件与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王朝征服和移民力量的影响下,广西民间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为了巩固统治,国家向民间大力推广民间信仰,代表忠、义的一些神庙得以在广西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明清以来大量移民进入广西,又丰富了广西民间信仰的内容,关帝、天后、北帝、许真君等外来神灵的信仰得到传播.由于近代广西社会动乱频繁,加上西学东渐,更因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广西民间信仰发展很不充分,且有不断式微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祗中,关帝、观音、妈祖是信众广泛的大神,它们的信仰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长盛不衰,并拥有广泛的信众,遍跨许多国家.其信仰崇拜的原因在于人避灾祈祷的功利实用目的和态度.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给人们精神支柱,起安定社会的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助于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武庙作为关帝信仰的物质依托,其经费收支问题实为关帝信仰研究之一端。《南部档案》中有关晚清南部县武庙的档案为我们理清和认识武庙的经费收支问题提供了文献支撑。晚清南部县武庙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官方的划拨、筹集和民间的捐献、充公以及武庙自我经营所得到的收入;支出则主要在祭祀武圣和修缮武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道教以多神信仰为特征。除三清、四御、八仙等为道教所专有的神与仙人之外,道教还把许多民间俗神纳入自己的神谱和信仰体系。主要有雷公、城隍、土地、门神、灶君、财神、文昌、关帝、妈祖等。随着民间信仰的流行,在口头文学中也伴生出关于他们的种种传说故事。其中以对土地爷和灶君的信仰最为流行,几乎在中国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因而有关这两位俗神的传说故事也格外丰富生动,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9.
天门是天界之门,天神居处的大门,又是理想世界的象征之门.天门神话是以天门为叙述中心,关于神灵、天庭世界、天门两边神与人沟通的叙述体系.天门神话随着时间推移而接受各种新兴观念和学说,与此同时,这一神话资源的享用也渐渐由统治阶级向知识阶层再向民间扩展.这一过程表现了帝王、知识阶层、民间三方在信仰权利上的博弈,也反映了先秦秦汉时期帝王神权衰落、民间信仰势力增强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宁夏西海固腹地一个普通回族村庄的实地研究发现,当地回族的宗教信仰是一套伊斯兰教与民间信仰共生共存的体系。伊斯兰教在当地回族社会处于正统地位,同时被正统所强烈排斥的民间信仰也备受追捧。原则上矛盾的两种信仰被当地人融合于现实的宗教实践中,共同满足人们今后两世的不同需求。回族民间的这种信仰实践现象实际上是宗教的工具属性遭遇人的实践理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宗教神圣性和世俗性的全面呈现。  相似文献   

11.
以秦简<日书>为中心,结合先秦传世文献,从祭祀与祈财、婚育与祈财、宅居与祈财三个方面大致勾勒先秦民间祈财信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以普及法律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已不适合时代需要,现代法律教育应以培养人们的法治观念为重点;培养法治观念的核心问题是对法律的信仰,最大障碍是人治观念的影响。确立法治观念必须破除人治观念,破除人治观念的有效手段是建立时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当今的法治建设中 ,过于重视对法律制度的精巧构设而忽视对公众法治信念的塑造与培育。理性而完美的法律制度固然很重要 ,它是法治建设须臾不可缺少的必备要素。但是 ,法治信念的地位与功能亦不容忽略。它是法治建设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意蕴。没有法治信念支撑的法治决不是真正的法治。因此 ,要努力探索其确立和加强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对法治信仰作出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就我国公民法治信仰进行了历史考查与现实定位,并以全新的视角,提出了推动公民法治信仰的形成,巩固和提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袁广林 《南都学坛》2006,26(4):115-118
传统观念认为,治安管理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治权威在维护社会秩序工作中的体现,政府警察机构是承担这一职能的主体。然而,我国近年来和西方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治安管理实践表明,治安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其他社会治安组织与政府警察机构合作、互动,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究其原因,不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政府失灵理论、治理理论也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统治阶级意志实现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法治的实行为统治阶级根本和长远意志的实现创造了环境,同时德治使这种实现成为了实际可能,它是统治阶级意志实现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所经历的深刻的社会转型给党执政资源带来了一定影响,造成执政资源的流失,表现在政治信念、权力运行、思想文化、制度规范、组织凝聚力等方面,为维系党执政资源的动态平衡和党执政的持续性,必须抓住机遇加强党执政资源的开发和重塑。  相似文献   

18.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驱力。而现在 ,公众法律信仰的虚无已日益突显。“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因此 ,要想把法治精神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必须努力去寻找法律信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普陀山传统建筑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陀山传统建筑为数众多,门类别样,看似各自孤立,实际却有着"个体规制明确,整体等级森严,相互依托共存"的文化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寺庙、庵堂、茅蓬三种传统建筑形式与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中代表统治阶级权力和意志的官文化、佛教文化及舟山海岛原文化三种主要文化元素相互对应,是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内在要素的外在反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文化特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执政文化是执掌政权的阶级或政党的成员在其执政过程中形成的,为该阶级或政党成员所共同信守的思维方式、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和广泛认可的目的指向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执政思维方式的发展性、执政价值观念的协调性和执政目的指向的大众性等执政文化特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执政文化,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