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莲曲》是朱湘的精华之作。论者一般多认为此诗主要表达了农家少女采莲时的欢快愉悦和初恋时的甜蜜情思。本文作者却认为《采莲曲》和平宁静的意境及采莲女温柔纯洁的爱情,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对照,体现了朱湘幻化的理想境界。同时,作者还认为《采莲曲》独特的结构形式也体现了朱湘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2.
“采莲”活动在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在这一古老活动的影响下,以“采莲”活动为主要对象的“采莲”诗词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大主题.纵观“采莲”诗词发展的过程,从屈原作品中类似“采莲”的作品到近代“新月派”诗人朱湘的《采莲曲》,各个时期的“采莲”诗词在遵循文学传统惯例的基础上又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中国诗词艺术成就斐然的唐、宋,更是表现的明显,两个时期的采莲诗词在场景描写、抒情特色等方面均表现出相似和不同.  相似文献   

3.
《棹歌》、《采菱》、《采莲》等乐府诗的艳情色彩一向非常突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乐府诗的产生与祓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水嬉是祓禊娱乐化的产物,泛舟游乐则是水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泛舟游玩时,除了要歌舞助兴之外,采撷菱荷也是很常见的活动,这便是《棹歌》、《采莲》、《采菱》等一系列乐府诗滋生的土壤。无论是少女们靓妆而现并娇声宛转地倾吐着相思之情,还是诗人们对此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皆出于水嬉的双重需要——祭祀和娱乐。  相似文献   

4.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但受制于当时的女性观,还往往与民俗文化有关。魏晋隋唐时期,西施演变为浣纱女,并出现西施在吴宫采莲为乐的传说,便是一个显例。"浣纱"、"采莲"皆与祓禊之俗有很深的渊源,且与女性的关系非常紧密。祓禊之俗与男欢女爱千丝万缕的关联,正契合了魏晋隋唐放诞的世风。虽然许多女子都曾被附会为浣纱女或采莲人,审美的需要和习俗的特点却使得"浣纱女"和"采莲人"最终成为西施的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5.
乐府诗对“江南”的展现经历了汉末古辞奠定基调、萧梁文人雅化与唐代重回现实风俗三个阶段,形成了以采莲与采莲女为基本要素的经典“江南意象”,这一意象的提炼形成与继承转变体现着一定时期内创作者的文化意图,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汉代古辞《江南》是后世江南乐府诗的起点,它本身的叙事策略使有限的文字提供了风情无限的情境。如何在表达文人理念、创造新的写作传统、表达旧有的江南主题间寻求一种平衡,梁代诗人雅化的《江南弄》即是一种回答。从这些浓郁文人风的乐府诗里,很容易捕捉到粱代文人与民间对江南不同认识的微妙差异。梁代江南乐府诗开创了一个描写江南的新经典,它构成了粱式的江南中心和主要意象。关于江南,唐代诗人的意图与其说是塑造一个符合现实理念的形象,不如说是一种体现作者官方职责的诗歌表达。文人利用诗文等进行社会教化,拯弊匡俗的心理甚于以往。而另一类诗人选择江南某些地区进行追慕式的述怀,略带夸张的描述连同诗人的过于浓重的情感,或许是一种避开朝廷党争纠缠、偏居一方乐山乐水的说辞。  相似文献   

6.
柔石《二月》的重新解读——兼与蓝棣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柔石的《二月》文本进行重新解读 ,认为《二月》所叙述的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主人公萧涧秋和文嫂、陶岚之间的感情不是以往研究者认定的男女之情 ;采莲则是萧涧秋追求的一种人生的终极信仰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性意象 ,亦非萧涧秋的爱情对象  相似文献   

7.
作者简介:范廷义,男,1954年11月出生,河南开封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8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善画人物,兼攻写意花鸟、山水。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及全国画展。其中,《海女》参加全国首届人物画展,《起名字》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江南采莲曲》参加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大展,《采莲曲》参加全国中国画三百家画展;《南国少女》获河南省美展二等奖,《童趣〗获河南省美展优秀作品奖。现为肇庆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主任、副教授,肇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肇庆画院画家。范廷义作品选登  相似文献   

8.
扼要论述了朱湘诗评特点和以偏概全的毛病 ,以《采莲曲》、《猫诰》、《王娇》等为例 ,论述了朱湘新诗的成就和较优之作 ,同时指出了其诗的弱点 :过份地追求诗歌的形式 ,而对现实的认识流于一般化。  相似文献   

9.
秋瑾诗词中有写给吴季芝的诗三题、词一阕,这就是《清明怀友》、《季芝姊以诗相慰次韵答之》二章、《寄季芝》三章和《金缕曲·送季芝女兄赴粤》诸作。吴季芝,是秋瑾少女时代(泛指婚前)的女友,并非后来与秋瑾结盟的女书法家吴芝瑛。近读研究秋瑾的论著,多把吴季芝误为吴芝瑛,我以为这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0.
论敦煌佛曲     
论敦煌佛曲徐湘霖《敦煌曲子词集》中宣扬佛教的词曲占了很大的比重。任二北先生的《敦煌曲校录》所选545首曲子词,佛曲就有293首,占去一半还多①。可见,佛曲在当时社会上的流行,不仅相当普及,而且相当热闹。然而,为什么在稍后的唐宋文人词中几乎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