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类语言千差万别。翻译之所以成为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因为人类有着共同思维缘故。但这绝不等于说人类的思维方法毫无差异之处。事实恰恰相反,虽然语言文字符号在时间上可形成单向的一维线性排列,而人类的认识和思维则是多维的,人们可以从各方面去认知事物。因而,也就产生了语言符号系统在表达上的差异,我们便可以从其语言差异入手,深入探讨不同语言文化的民族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人类可以认识世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以实践为中介,通过思维和语言来实现的。广义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三者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人类认识世界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可以说,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离不开隐喻;人类语言中也不乏关于自然的隐喻.常见的自然之隐喻有自然是人、自然是上帝写的书、自然是机器及其变体形式自然是仓库和地球是热力发动机、自然是母亲和自然是网等.这些隐喻揭示了不同时期的人类——自然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隐喻可以影响并调整人类的生态意识,因此,语言研究者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已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更多地涉及了人类的思维层面。隐喻并不仅仅属于诗歌语言、比喻性语言,而是"日常普通思维和普通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隐喻是不可取代的;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想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语言这个东西本来是作为人们相互交际的工具而出现的,但是,它在事实上已经大大地超过了“交际工具”作用的范围,而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正如帕默尔说的“语言实际上是民族群体感知、理解世界的一种样式”,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语言和民俗的关系正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语言和民俗,都是在人类社会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文化与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有传承性,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语言自诞生以来,其交流形式发生了几次生态变迁,即语言交流形式经历了原始生态交流形式阶段、一般生态交流形式阶段和特殊生态交流形式阶段。这几个阶段语言生态的变更是很大的,各个阶段的语言及其运用所表现出的特征也不同。研究语言交流形式的生态变迁,可以帮助我们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认识人类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现代图形语言的传播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一种语言能够像图形语言这样在不同地域、肤色的人群中间广泛运用,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给人类的信息传递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可以克服不同文字和语言交流中的障碍、准确快速地传递信息。可以说从远古的岩洞图绘一直到现代发达的图形语言环境,人类一直致力于这样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开发和运用。文章以图形的产生开始,分析了现代图形表述与文字语言、绘画语言的差异及现代图形表述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语言指称的动态性是人类的认知与动态的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语言的认知性特征。隐喻指称现象是语言动态性的突出代表,在语篇中可以使语言表达简洁、流畅和连贯。隐喻指称的认知语用研究为人类理解语言符号意指过程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语言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功能并为人类实践服务的。语言所产生、所依归的实践和实践的本性,是我们理解语言及其意义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修辞既是我们组织和使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是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现代修辞学不仅研究语言的修辞手段和方法,更要研究言语活动的过程和话语整体,还要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可以在人类的交往中用于解决分歧,消除争端,促进共同的理解,最终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否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仅取决于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及熟练程度,还取决于对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了解。交际能力是由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组成的。在外语教学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由于文化因素干扰而造成的言语错误,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社会文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艺术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方式。过去研究者主要从修辞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现今随着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的发展 ,在理论上对通感现象的认识 ,也有了深入的研究。文章对通感这一艺术方式的表达功能进行探讨 :运用通感 ,在语言的无能区 ,可抒难写之情 ;可恢复语言的原初形态 ;可以刺激读者的感受 ,引发丰富的联想  相似文献   

13.
"言意之辨"是我国古代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它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论的一些问题,而且涉及到"道不可言"、"言不尽意"、"意不称物"等重要的有关语言局限的问题.本文着重从"言不尽意"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它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等方面,来认识人类语言在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是高校基础课中的重头戏 ,其重要性便体现在通过语言习得来了解异域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必然要通过语言来传播。学习外语的目的便是为了了解异域文化并对之进行积极的扬弃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进而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绝不能忽视其所应具备的文化传递功能 ,而应做到语言与文化的双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人工语言产生的原因和历史,介绍了弗雷格、罗素等人对逻辑语言的基本构想,讨论了人工语言、逻辑语言、自然语言几者的关系.本文的结论是,逻辑语言是逻辑研究必需的工具,它与自然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不同,自然语言是全方位的,结晶着我们对现实的直接理解,因此,逻辑语言根本不能取代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我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我们自身的存在状态。恪守语言的工具性,是语言学家关注的语言自律性问题;突破语言牢笼,将语言置入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即他律性,是诸如詹明信之类的文学/文化批评家的兴趣所在。语言并非中性的"零度写作",它无法脱离言者所处的社会上下文,并充满了意识形态因素,因此,从语言内部批判到语言外部的意识形态批判是语言本身的逻辑发展之必然,这也顺应了各种后学思想从语言到言语的转向。本文将从语言性、主体性、宏大叙事/微观叙事等层面简评詹明信的马克思主义语言批判。  相似文献   

17.
语言和语境密不可分。语言总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 ,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能脱离语境。鉴于语境对语言意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阅读理解教学中去 ,利用语境解决阅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加快阅读速度 ,提高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否具有工具性质,这是一个多年来没有人进行实际探讨的问题。虽然"语言是工具"的观点在很多语言学教材、专论中都有类似的表述,但是关于"语言是工具"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呈现出明了的趋势。很多学者仅仅在字面上、语言功能或者比喻层次上理解工具,而没有从语言本体、语言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从语言自身的性质看,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事实看到语言的非工具性质,因此通过论证语言的这种本质,人们会对语言产生新的认识。从工具与语言本质的差异、功能对比上,说明语言并非工具而是人类表达的本能,同时讨论语言工具论观点的起源和弊端。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教学中,人们一接触到句子分析这个概念时,多是从传统的语法分析入手,依次找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和宾语,然后再找出定语,状语和补足语.在谈到句际关系时,又多从结构和逻辑的角度出发,将句际关系大致界定在并列句,复合句和从句这几种有限的语法关系上.谈及语言,人们都知道语言是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的语法(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直到现在,人们才渐渐认识到离一层次的语言教学(篇章语法和语篇分析)对于学生了解语言的机理十分有益.Vivian Zamel认为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构语"能力要比语言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现代的语言教学应该超越传统,不能仅仅局限于"词与句子"水平上的英语教学,而应该通过具有具体语境的语篇(完整的单位语段)来进行教学.本篇文章拟对语篇分析中的"小句关系"以及其对意义层面上的英语教学的启发作用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情感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内存在重视知识和智力发展而忽视情感发展的严重的知情分离现象,导致了"情感空白"的出现。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效果。同样,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外语教学过程和结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积极的情感,外语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绝对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问题。我们应对情感因素作进一步的探讨来取得更全面的认识,以便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情感策略,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进而提高外语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