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大都市的不断扩展,中国新城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城住区中邻里交往淡化的问题也开始凸显。文章以中国大都市郊区新城这一特殊城市地域的居民为主要对象,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研究新城住区邻里交往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并探讨改善新城社区邻里关系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新城居民的邻里交往水平和他们的收入水平、在新城的居住时间以及对于新城居住环境状况显著相关;增加居民对新城空间的认知、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和交往空间可以很好地促进新城住区居民的邻里交往。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邻里角度探讨了高层住区景观环境的空间营造,旨在分析和解决高层住区中居民邻里淡漠和邻里空间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修复和创造更人性的高层住区邻里交往空间,以此营造居民对住区的“家园”感认知氛围。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住区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生态住区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强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具有很强的生态服务功能。该文阐述了城市生态住区的概念和特征,介绍了国内外城市生态住区的建设情况,提出生态住区应包括城市生态住区物质生态层和精神生态层的建设,认为我国住区环境建设要以“改善人居环境生活质量”为起点,营造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生态住区建设,并最终促进住区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4.
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住区建设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本文论述了苏州市可持续发展住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可行技术。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居住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被打破,现代住区取而代之成为城市人聚居的主要场所。邻里来往是一种人际交往,也是一种情感交换。在现代住区里,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不仅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道障碍。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分析现代住区邻里关系冷漠的原因、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重构和谐邻里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拆迁改造对邻里等初级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的拆迁与改造是一个必然趋势。在城市面貌因此而发生变化的同时,城市改造给城市居民的邻里初级群体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产生了许多社会成本。城市房屋拆迁作为一种土地资源再配置的方式、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也将意味着居民们会弱化原来邻里之间的互动关系、情感联系和相互建立已久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社会中,"邻里相扶,守望相助"是人们对社区共同生活的一种美好描述和期待。那么,在现代的城市社区生活中,邻里之间的交往情况怎样?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如何?邻里之间是否能够实现互帮互助?下面笔者利用在新疆某市开展的问卷调查中的有关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通市区558位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城市社区因素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8.1%的老人对生活感到满意 社区活动参与度、社区服务受益度、社区助老设施拥有度和社区邻里互动频率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社区因素。为此建议:要加强老年人与社区的联系,增进老年人的邻里交往和社区活动参与,加强社区助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杨齐  杨仕权 《社区》2009,(4):21-23
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是近年来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很多城市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探索。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顺应形势,立足区情实际,着力推进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打造社区服务新平台。目前,全区已建成社区邻里服务中心12家,这些已成为为民服务的平台、居民生活的乐园、文明和谐的窗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住区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开放型住区发展新模式,论述了其特点及建设原则,并提出了开放型住区的实施模式--区域开发,最后对开放型住区的实施条件及面临挑战作了进一步论述,认为开放型住区模式的提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在中国城市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居民居住的多样性、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带来了多元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设所形成的单一性、集合性的住宅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住宅发展的阻碍。文章讨论了城市居民居住行为的变迁对城市住宅的新要求,认为现代城市住宅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并能留给城市居民住宅改进发展的弹性空间,以适应不同人群对住宅功能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ELES模型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消费结构的内涵进行界定,并通过恩格尔系数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滞后于城镇居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然后,借助《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7)年的数据,建立ELES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年均基本需求支出量、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最后分析其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的居住状态与社会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区研究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流动人口的居住特点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角度对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的居住差异与居住隔离状况进行解读,指出这种差异和隔离是造成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困难的重要原因,需采取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现混合居住等措施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促进他们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城市基层民主的形式是“居民委员会”,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实践的创新,“城市社区”延伸和取代了“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含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社区”经历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即城市社区从“法律上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建设的政府领导——政府领导与居民自治的双重属性”的变化,推导出今后我国城市社区的法律地位可能的两个趋向,即社区自治的归位和政府领导的弱化.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活垃圾物流收集系统中的保洁员收集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活垃圾物流收集系统主要包括居民收集系统,保洁员收集系统、环卫工人收集系统和废品收购人员收集系统。住宅小区保洁员收集系统是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的承接点,也是垃圾资源分类汇集、加工、配送的起点。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居民生活垃圾住宅小区保洁员收集中的问题,从垃圾汇集、整理、加工、配送等环节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当代城市居民的社会阶层、居住组织结构、社区类型和社区空间、社区组织行为等居住行为的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当代我国城市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城市社会组织结构正在或已经从“单位型”向“社区型”转变。当代城市居民出现了异质性,多类型城市社区并存是当代城市社会的主要特征,我国城市社区正向阶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住宅小区配套在提高楼盘档次、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和完善城市新区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本文以广州市为例,通过调查和收集数据,对住宅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总体配置状况与完善程度及其地区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求满足人们"享受生活"、"追求健康、舒适"的居住需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居民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居住空间景观面貌的优化对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质量、服务居民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当下对于景观设计的地域性关注日益成为主流,这一趋势必将对居住空间景观设计的地域性提出更高要求.文章以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特征重要意义,并论述了强化居住空间区域认知的方法.启迪现代居住空间的设计思路,探索更加宜居的现代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8—2012年中国30个省域城镇居民直接、间接、完全能源消费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检验省域之间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间接与完全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直接能源消费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能源价格和人口规模是影响中国城镇居民能源消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能源市场化改革时,要控制人口规模,稳定生活能源价格,保证居民正常生活;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引导和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鼓励提倡环保绿色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会通过财富分配效应、消费挤出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起到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本文使用1999—2010年全国31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包括商品房价格在内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多因素模型,验证住房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商品房价格尤其是商品住宅价格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实际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以来,中国商品房价格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商品住宅的价格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正向影响更大。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抑制商品房价格尤其是商品住宅价格的过快上涨,这必将有助于平抑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