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代乡廷有固定治所,乡啬夫或有秩常驻于乡廷治事。乡司得审理普通民事诉讼案件。游徼当按部(分地域)设置,并非按乡设置,亦非乡啬夫或有秩之佐贰。里父老是役职,定制每里当有十名父老,轮流执役,与里正一起征发赋役,共同维护里中治安。里正治事与里父老议事之所,称为“里治中”。乡、里属于籍帐赋役系统,亭、丘属于治安系统,二者之间并没有统属关系。  相似文献   

2.
“章法”所探讨的,是篇章内容的逻辑结构。由于这种逻辑结构,乃对应于自然由“阴阳二元对待”为基础而形成细致、复杂、多变的逻辑系统,足以反映出宇宙创生、含容万物在时空历程上那种细致、复杂与多变之层次逻辑;并且又由于此基础之“阴阳二元”,往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所以就使得对应于自然规律的各种章法,往往形成各种包孕式之逻辑结构,造成层次、映衬、互济之美感。文章即锁定这种结构,探讨其哲学义涵与主要类型,而以最常见之“因果”章法为考察对象,举诗文为例,略作说明,以见这种包孕式结构之奥妙。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复杂的。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是文学理论的重要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及中外文论家的阐释来看,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但不能直接定义为意识形态,也不宜定义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提法既缺乏理论根据,也不利于对文学社会、历史、认识、教育、人性及生产等本质属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提出 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这种意识能力是人所特有的。它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在认识外界的同时,能逐渐把“自我”析出,做为意识的对象和内容,加以自觉的反映与控制。 人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完善的自动调节系统。在一般情况下,这个系统与外界处于一定的动力平衡之中。这种平衡的保持是以人的自我意识的调节为前提的。“我”作为自己观念的主体,能意识到自己和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他人)的复杂关系,因而可以认识到客观外界对自己的要求并由此支配自己  相似文献   

5.
名实关系论     
“名”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命名的符号活动,“实”是指客观实在本身。“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大体可概括为三种情况一是“名”与“实”存在着对应关系,二是“名”与“实”偏离,三是“名”具有生产“实”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对石碣排名的认识,概而言之,有宋江、吴用捣鬼说,有根据某些“标准”、“原则”搞定说。其实,该问题没那么玄奥,其不过是对之前描写的发挥和引申。即:其反映的高下关系,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这种关系所进行过的努力;其分类别排列的、且类别之间顾盼贯通的结构形态,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这种结构所进行过的努力。一言以蔽之,排名与之前的描写,是发挥引申与铺垫支撑的关系。把握这个观点,有利于认识《水浒》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西汉敦煌郡六县之一效谷县的认识一直欠明晰,隶属效谷县的驿站机构悬泉置日常运作档案文书“悬泉汉简”提供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本文通过对悬泉汉简资料的发掘与研究,主要探讨效谷县的乡名及其相关问题,在西汉时效谷县明确存在有三个乡,即西乡、安乐乡和鱼离乡.后二乡可能与邮驿交通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但丘铭文》 是近几十年来以色列古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为人们研究早期亚兰国家 的扩张以及大马士革与以色列的争端提供了史料。 《但丘铭文》 广受关注的最重要原因是文中的 “ bytdwd” (大卫家) 及其与古代以色列早期历史的密切关联。 围绕 “大卫家” 与圣经历史叙述可信性的关系, 以色列 古史学者中的 “极大主义者” 和 “极小主义者” 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其中, 有些论争已经超出了学术 范畴。 部分西方学者的政治立场、 个人信仰乃至利益纠葛已经影响了铁器时代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与考古领 域的定位、 功能及规范。 因此, 《但丘铭文》 也为人们展示了 “以色列古史” 背后丰富的现实面向。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90年代的香港小说中 ,经常出现“此地他乡”与“失却城市”的主题 :可能是漂流异国怀念故乡 ,可能是感慨眼前的城市面目全非 ,或者是新旧移民在安居乐业中透露对城市的陌生感 ,更对现代都市形态(噪音、建筑、生活方式 )感到疏离。文章将具体分析以上几种“他乡”与“失城”故事类型 ,试图探讨这些小说创作与所谓“香港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秦汉时期的乡亭制度,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研究》一九五四年第二期发表了王毓銓先生的《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系统说》,对乡亭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先生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从设亭目的、建亭背景、户籍制度、书刺(名帖)格式等方面,论证了汉代的“亭’,与“乡’,是属于不同性质、不同系统的政治机构。一九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王先生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汉代“亭”的性质和它  相似文献   

11.
走马楼竹简"枯兼波簿"及其透露的生态史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马楼竹简〔叁〕中有反映"波"即陂"枯兼"现象的简文。"兼"的字义,或与"溓"有关,即所谓"深泥""薄水"。求其原义,亦可以发现和"浅"的关系。"波""枯兼"现象,既反映了地貌变化,也体现了水资源状况。这一现象与气候变迁的密切关系,尤其值得生态环境史研究者的关注。人们自然会注意到,走马楼竹简所见相关现象,为东汉以来气候转为干冷的判断提供了新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新公布的邢丘令鼎盖从铭文格式与"邢"字写法来看可定为魏器,具体王世待定。新公布的韩器"成皋令鼎"铭文,从用字的角度来看"咎奴"不应释读为"高奴",而可能是"廧咎奴"的简称。珍秦斋收藏的十七年相邦戈铭文中的"应释读为"卯",戈铭可以补充史书缺载的魏昭王时期相邦的任职情况。  相似文献   

13.
北宋后期的都保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建国 《南都学坛》2005,25(3):21-26
北宋前期的乡村区划呈现出残缺不全、新旧交替的特征。乡、里在合并的同时已失缺原有的编户功能。熙宁变法之后,作为地方自治及保防组织的都保,日渐具备乡村区划的功能,县以下的行政事务主要通过都保来执行。但是,原来的乡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继续存在。乡和都保只存在地域上的包含关系,而没有行政上的统属关系。乡和都保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乡主要是地理区划上的意义,用以来确定方位、籍贯等;而都保则是依人户而划分,以对其实施行政上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作了新的阐释。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这种转换的根源性 ,认为中国思想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转换 ,不仅仅在于来自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冲击 ,而且还在于经世之学和《春秋》公羊学这两大传统资源对转换时代思想家的造就。因此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是一种断裂关系 ,而是交错在一起的 ,中国思想正是在这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中实现了历史性转换。  相似文献   

15.
"象数"是易学中的两大构成要素之一。笔者考证了"象数"涵义的源流演变过程,归纳指出"象数"主要有两层涵义:"符号象数"和"事物象数"。分析了"象"与"数"之间的关系,考辨了两宋易学基于对哲学本体论意义的探讨,致使"象数"分化成"象本论"与"数本论"的内涵,认为"象""数"本为一体,显微无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形意拳这种传统优秀拳种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渊源关系,即形意拳与传统哲学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道家思想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流域初期社会复杂化是从大溪文化时期开始的,历经屈家岭—石家河时期在一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内独立进行。同史前时期其它区域相比,澧水流域和沅江下游一带,稻作农业的长足发展、聚落的分化与大型城址的出现,均表现出颇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一定的先进性。石家河文化中期以后,该地区的史前文化不知去向,洞庭湖流域初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突然中断。至迟在西周中期,以湘江下游地区为中心的洞庭湖流域已出现了早期方国,基本具备城市、青铜器铸造、礼乐制度、文字等文明的要素,开始步入文明时代。扬越和三苗族是洞庭湖流域青铜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中原地区的商周文明都曾对洞庭湖流域的文明化进程和文化面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西周中期以后,当地文化获得空前发展,并逐步将商周文化的影响排斥在外。西周晚期以后直到春秋中期楚文化进入湘江流域之前,湘江下游地区宁乡、望城一带,是否发生了早期国家解体抑或政治中心转移,有必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从春秋中期起,以湘江下游地区为中心的洞庭湖流域的青铜文明完全纳入楚系青铜文化圈,从而构成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科学研究模型及其体系具有“形而中”的性质 ,形而中既非道 ,也非器 ,而是象。象乃道的隐性显现 ,乃器的直接生成之源。依此观之 ,西方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二分”为前提而产生的原子论为基础的构成论研究传统 ,可谓“机械式”的“器物学” ,长于分析和机械制造 ;而中国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合一”为前提而产生的“气象学”为基础的生成论的研究传统 ,长于对生命和整体的把握。二者是彼此独立的两大科学传统。中国传统科学在近代的命运 ,不是被证伪 ,而是被打败。世界未来科学的发展 ,将取决于中西两大科学传统的会通与互补。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存在价值及其地位作出恰当的评价 ,才能在中国文化现代发展中摆正中国传统科学的位置 ,才能在世界文化和世界科学的未来发展中 ,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皖南时期项、叶不和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除由于两人在新四军发展方向认识上的分歧和革命经历、性格方面的不同引发矛盾之外,中共中央高层对叶、项矛盾处理不甚妥当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因此,简单地把项、叶关系失和完全归罪于项英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20.
《清人别集总目》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工具书,但同时也存在大量的疏忽。现在依原书次序,以"漫社"社友作为主体,就其中殳庆源、邱翊华、向迪琮、杨济、吴宗元、陈韬、宗威、俞寿沧、姚宗堂、商宝慈十位作家做一些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