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视野宽广、指向鲜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丰富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飞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统领,深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题主线;遵循人类现代文明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把创造性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性吸纳世界多样文明有机融合起来,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视野。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植根于我国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政治文明理念高度契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新的里程碑。作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建立在坚实的政治哲学基础之上,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民本与民主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前提,廉政与廉洁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谋求的政治生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是其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在开展的精准脱贫攻坚战不仅仅是单纯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经济社会行动,更是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发展之后,国家发展议程开始将社会公平列为其治国理政核心内容之一的新的政治实践。在扶贫场域通过“五级书记挂帅”的机制先行探索了党的集中统一权威的运行模式,强化了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政府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由此可见精准脱贫攻坚战事实上是中国治国理政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4.
国家善治是当今时代治国理政的目标和主题,其民主政治的前提基础、国家善政的核心内容、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国家善治的实现离不开法治保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通过发挥其规范功能和社会功能为国家善治的实现创造条件;以法治方式实现国家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意,它要求以法治思维引领治国理政、以良法之治化解社会矛盾、以综合治理助力法治在实现国家善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及其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民主政治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确立为优化治国理政的价值目标,创造性地开辟了以制度现代化为核心内容和价值指向的政治现代化新境界;把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优化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创造性地开启了现代民主与现代法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政治现代化新格局;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确立为优化治国理政的特有形式,创造性地拓展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政治现代化新渠道;把加强权力制约、坚决反对腐败确立为优化治国理政的要害部位,创造性地建构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政治现代化新格局;把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确立为优化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创造性地提升了以党的建设现代化带动政治现代化的新自觉。  相似文献   

6.
“赶考”精神是党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精神密码,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作为执政党如何治国理政的深入思考和深刻的忧患意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思想来看,“赶考”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创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继承并不断深化了“赶考”精神这个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对比来看,“赶考”精神折射出中西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重要差异,进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形态,体现了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深刻的哲学智慧,蕴含着崇高的哲学品格、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深远的哲学意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哲学视野,梳理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精神历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面向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认识和解决当今中国的重大时代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切中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引领和塑造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新提法,也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与完善党的领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为核心内容与保障条件。治国理政的中国道路必然以强化国家竞争力、防止国家衰败、促进人权的保障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善治、强化执政正当性为目标。建构以法治为中心的中国现代国家治理模式,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的统摄之下,实现西方法治理论、国家治理理论的积极成果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汇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强调治国为民、靠民治国,实施科学治国,坚持和谐治国和和平强国,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治国思想特色,表现出了对国家治理的高超艺术。这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思想,而且也坚定不移地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违宪审查机制在解决法律纠纷和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依法治国是最基本的治国理念,法律在解决各种纠纷和矛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严格实行法治原则,必须保证法制自身的统一性。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往往是导致社会纠纷和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确保法律在解决各种纠纷和矛盾中的基础作用,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保证法律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其中,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查,是保证法制统一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在宪法和法律中已经建立了违宪审查制度,但是,由于缺少具体的程序和机制的保障,违宪审查制度还没有在维护法制的统一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违宪审查机制的建设是我国当前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21世纪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这一理论基础的构成和发展过程,对于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内涵,自觉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以德治国"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在新形势下调整社会关系,特别是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有利于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和塑造;有利于改善党风和社会风气;有利于消除消极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3.
《老子》包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是一部集"修身"、"齐民"、"治国"于一体的智慧宝典,提出了一系列"政善治,事善能"、"致虚极,守静笃"、"大制不割"、"自然无为"等治理思想。挖掘《老子》治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可以启迪领导者加强自我管理的修身养德、注重组织管理的"无为而治",提升治理境界,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当前腐败的表现、特点和危害,可以看出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之一。反腐败斗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说明反腐败斗争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政治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有效途径和评价标准。有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原则、视角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反腐倡廉的工作思路,加强廉政思想道德教育,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严厉惩处腐败分子的工作力度,依法保障党员和公民权利,特别是要保护人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理想,以公平正义为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重要特征。环境正义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遵循正义的原则,这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指导工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取得了治国理政的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社会不断变革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大势,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善于把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而且要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面临的考验复杂而严峻。只要真正居安思危,永不懈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一定会承续无数先辈所开创的伟大基业,更加奋发有为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现代,管理理论时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管理决策理论,抉择人才强国战略;运用管理领导理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运用管理系统理论,树立科学全面的人才观;运用管理环境理论,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和谐环境:运用管理激励理论,完善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运用管理控制理论,建立和健全人才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人治是指以人格化权威为国家的支点,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于人格化权威的圣明与贤能上。人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威神化;法律权威弱化;约束机制软化;权力竞争恶化。法治是指主要依靠良好完备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把国家的长治久安维系于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上,认为法律和制度比领导人的素质更靠得住。法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威俗化;法律权威强化;约束机制硬化;权力竞争优化。从人治与法治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法治是更为进步、更为合理的一种治国方式。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的基本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治国经验基础上做出的正确抉择,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史学经世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优良的史学传统,延及近代以来,白寿彝先生很好的延续与承接了这一传统,并在自己的史学研究与史书编撰中进一步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观。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中国人民长期坚持对日作战及其对于反法西斯联盟总体战略的巨大支持,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升并获得国际认可,自近代以来首次进入大国行列,在联合国的筹建及其宪章的起草上都发挥了大国的重要作用。国民政府时期联合国筹建方案的最终确立经历了复杂的过程,而这一方案确立后直接指导并影响了中国代表团在之后数次筹备会议上的指导思想和外交策略,并对联合国的成功创建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