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韩少功随笔集《山南水北》记述了其迁居八溪峒的日常生活以及在乡村的所见所闻,在乡土叙事中阐发对乡村生活及村民生存状态的审美体验和形而上思索,同时表达出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山南水北》是作者韩少功对抗焦虑的产物。关于缓解焦虑之道,韩少功的策略,其一是回归乡村自然,回归土地劳作,以此安放身心;其二是从事文学创作,使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2.
《山南水北》是韩少功重新扎根乡土的作品,从逃离农村到回归乡土,《山南水北》确乎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品所呈现的乡土世界,原生性智慧和情感及其时代意义,表现出韩少功作品扎根民间,文化寻根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用一种拼贴的结构建构了“八溪峒人”的合理生活;用一种虚构的真实,让读者目睹了情感对异化的治疗功效;以一种充满哲思的叙事,对现代社会单一的生活模式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文学发挥其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样本。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是一部以审美化手法表现作者生态观的作品。作品通过描述天人兼容与古今变异的自然-社会生态、乡土世界温情与困境并存的精神生态,对现代物质文明影响下乡村变异现象进行反思,蕴含着深刻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生命文明意识,其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少功以《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为代表的系列作品,对以跨界、杂糅、片断化为主要特点的新型文体进行了自觉的、不懈的探索。这类韩式文体作品在叙事上呈现出散点结构、片断表达、自由组合、系列叙事、第一人称视角等共同特征,打通了短篇与长篇的界限,以主题一致、人物关联、独立成篇又相沿成列的方式,构成分散而又完整、看似无关实则有内在逻辑结构的长篇系列作品。  相似文献   

6.
怀疑和警觉是用理性烛照一切,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也是连接“五四”与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脐带。在现代化的探索中,鲁迅与韩少功的怀疑与警觉均是异常突出的。二者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精神血缘关系其一,都有启蒙的立场;其二,都关注心性层面和灵魂问题;其三,都具超前意识和思想者气质;其四,都能冷静反思与执着批判;其五,生存感都偏于悲观、绝望且人生态度都近于“绝望的抗战”或“悲观进取”等等。但鲁迅的绝望是生命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而韩少功的悲观则停留在经验层次上。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们以“匹夫有责”之精神,探索寻求强盛国家、改造社会的道路——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雨。在知识分子们普遍的反抗、逃离中,倪焕之的追求(行为)有其普遍中的特殊意义。“失败-构建-失败”的模式本身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也包括作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改造国民灵魂一直是二十世纪中国精英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重大命题。相隔近半个世纪,沈从文与韩少功在同一面旗帜下聚合,以如椽之笔创作了各自独特的“湘西世界”。两人独立的人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傅斯年学贯中西,思想博杂,但在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中,始终凸现着“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公共关怀精神,毕生为学术和教育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这是傅斯年思想中“一以贯之”之道。可以说,在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傅斯年就是一个范本,他代表了他那个时代一个有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0.
散发着湿润田园气息的《山南水北》,堪称一部发现之作。在人们纷纷逃离的乡村生活中,作者发现了大自然蕴藏的优美、神秘的灵性,及其对人类感官心灵的去蔽作用和疗救意义;在人们普遍以消费为乐,以奢侈为高贵的时代,作者发现了简单劳动与农业文明的诗情画意,及其被城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粗暴摈弃的美好内涵,并对几百年来一路凯歌的人道主义的偏狭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