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经了由单核到多核、由小尺度到大规模、由功能单一到功能复合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形成了生态屏障控制、核心集聚与轴向放射相结合、城郊新城建设、城镇群区域化发展等多种拓展模式。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对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在经济水平和生产方式等的影响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交通等技术手段是实现大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促进郊区新城建设以及都市群区域性协同发展等途径有助于实现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多心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结合皖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现状及分布特征,构建有序的旅游"点-轴"开发结构,是优化皖北旅游区旅游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皖北旅游区应积极实施"二极三轴五圈"的空间布局战略。结合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和旅游区位商,蚌埠、阜阳宜作为带动皖北旅游区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应大力培育;建议采用点轴发展模式,构建淮河旅游发展轴、"两淮一蚌"旅游发展轴、亳州-阜阳-淮南旅游发展轴,形成蚌埠禹文化与明皇故里旅游圈、阜阳水域风光观光休闲旅游圈、亳州药都与秦汉历史文化旅游圈、淮南八公胜迹与古城观光旅游圈、淮宿矿迹战迹寻访观光旅游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区域空间结构的角度 ,对四川县域内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做了较为广泛的探讨 ,提出了如下看法 :四川县域城镇的空间是典型的单中心、离散的点状空间结构。正是这种空间结构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内城镇的未来空间结构发展 ,可以采取一种开放、非全覆盖的“葡萄串”走廊式发展战略 ,培育县域内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区位使之成为新的增长极 ;同时县域应主动承接大城市的辐射溢出效应 ,发挥县域在城镇体系中的结点作用 ,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城市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城市职能、地域空间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以下结论:(1)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不平衡程度较高,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都优于小城市,应确立以大中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2)大城市的综合职能强,中小城市的专业化职能强,必须提高城市体系的产业职能;(3)城市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交通指向特征,形成武汉、襄樊和宜昌3个城市体系。加强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体系的整体协同效益。  相似文献   

5.
中国旅游的地域竞争,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三个阶段后,已经开始进入到它的第四个阶段,即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时代。面对我国旅游地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山东省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构建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势在必行。根据旅游圈相关理论,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包括九个城市,基于交通位置紧密、旅游资源丰富、中心城市突出等因素有较强的可行性。济南省会城市群旅游圈的发展应选择"点-轴-圈"空间结构模式,包含三级旅游中心、三级轴线和内外两圈层,内圈设有三级结构体系并有各自的旅游发展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规律的约束下进行结构的发展、变迁和演化,以此实现良性循环和有效的“优胜劣汰”式的进化,这对处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的景区空间结构而言,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契合。通过挖掘这种耦合关系,从旅游圈景区空间结构的构成和优化动力机制层面,提出旅游圈景区结构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以集聚力和离散力相博弈的结构优化动力机制,以此为特定区域范围内景区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另一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增加城镇就业是加快人口城镇化发展和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支撑。利用2007—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软件stata12.0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和大城市化对城镇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大城市化对城镇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提高大城市比重有利于提高城镇就业水平。从财政支出结构上看,教育支出对城镇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就业的影响不明显。财政医疗支出对城镇就业的影响为负,但医疗产出性指标对城镇就业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8.
以旅游阴影区理论为背景,分析了"大武夷旅游圈"面临的困境和旅游发展现状,进而研究了"大武夷旅游圈"突破阴影效应的方法,即旅游资源异质法、聚焦眼球打造亮点法、旅游合作法和旅游形象设计法等,从而实现"既突出武夷山,又突破武夷山",促进"大武夷旅游圈"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之间存在着彼此支撑、相互体现的密切联系,厘清两者耦合关系对于推动区域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以及空间Markov链方法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并考察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地区特征、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第一,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均存在正向累进效应,城市韧性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长效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高质量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发挥。第二,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偏低,其中珠三角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最高,其他城市群普遍处于中低水平。第三,考察期内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的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差异主要体现为城市群群间差异。第四,空间滞后效应会对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产生显著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空间集聚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存,不同邻域水平下各个地区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趋势表现出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我国部分学者特别是政府决策管理人员对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呼声日高,甚至已把控制人口规模增长作为实现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是否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以我国最大城市上海为例,多角度地系统考察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的关系,发现上海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总体上是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而且相对受到严格控制的户籍人口规模增长,受控较弱、相对强势的常住人口的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具有更密切的正向互动作用关系.也就是说,本文研究证明:到目前为止,人口规模增长仍是促进我国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或至少没有明显的证据说明人口规模增长已制约我国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武汉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为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创造了广阔空间,文化是其交流的轴心。武汉独具特色旅游文化遗产禀赋有:通衢之地的商业文化、鄂楚特色的餐饮文化、楚风汉韵的娱乐文化等。应运用文化有效价值报酬递增规律,合理配置旅游业中的荆楚文化资源;注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消费主客体品位,带动文化遗产传承和相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旅游资源与开发的系统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资源与开发系统由旅游资源、旅游区服务业、旅游交通业和旅游客源市场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准确地阐明和界定“旅游”、“旅游资源”等概念的基本内涵,不仅有利于在理论上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有助于实践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论旅游地形象的定位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在从产品驱动时代走向形象驱动时代 ,旅游地的形象已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之一 ,是否拥有良好的、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已成为旅游地占领市场的关键。本文运用巴特勒 (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论述了旅游地形象产生、发展、停滞和衰落的过程 ,提出了如何根据市场需求与旅游地自身的特点及时更新其形象定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旅游消费者的决策心理和郑州市旅游业的资源条件及发展现状。依据知觉、动机、决策等心理学理论,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少林禅宗文化的影响力进行分析,提出以嵩山少林寺为重点,突出专题旅游资源,抓住龙头打造中原旅游精品,引导旅游消费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宁夏国内客源市场的构成及主要旅游需要看,宁夏对国内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集中体现为大漠黄河和民俗民情方面。可根据RMP理论从旅游市场需要和旅游资源特点两个基本维度分析宁夏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根据TPC理论分析宁夏旅游产品的旅游线路、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旅游景区营销思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景区企业应该以顾客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景区营销的特点,从交换双方价值、创造完美体验、让渡顾客价值、控制企业成本、重视口传营销等方面进行景区营销创新,从而促进企业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汉地名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发掘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名,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自然地理变迁、历史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武汉历史悠久,地名文化资源丰富。本文从旅游景点定位、旅游景区形象塑造和线路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发掘地名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以进一步提升武汉的旅游资源内涵,突出武汉的特色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Bult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以大连金石滩为例对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地的景点建设、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进行时空分析,找出其生命周期的特点与规律,得出其发展的机制和今后发展的思考,最后论述了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地在延长生命周期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纵深展开,我国区域间发展差距愈发明显,某些区域内部相邻地区间的发展也呈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态势。文章选取武汉“1+8”城市圈内相邻但发展迥异的黄冈市和鄂州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核心?边缘”和“邻域渗透”要素流动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进行拓展与补充的基础上,对武汉与二城市间的资源要素流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探求不同发展模式下地区间发展的差异性根源。文章认为,地区间要素流动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各地经济的不同发展模式,进而影响各地的经济发展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导致地区间发展的殊异与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