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莎评中,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一说似乎已成为定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说:“《哈姆莱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欧洲文学史》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国内评论大都从“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这一既定观念出发,从作品中寻章摘句,印证上述权威性的观点。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试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对哈姆莱特在中国的形象:人民性、人文主义者、并非人文主义者进行了研究.事实上,在哈姆莱特身上,很难看到人文主义的思想精神,却存在相当多的非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西方莎学界在莎剧修辞领域内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莎学界对莎剧的修辞研究给予了较多关注.从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基础等对近20年来国内莎学界在莎剧修辞领域内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这些研究局限于传统修辞学观点,忽视了动态的修辞交际过程,尚不能很好地借鉴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剖析修辞交际行为背后的动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哈姆莱特》自1921年由田汉首次翻译成中文后,凡十年来中国学者对哈姆莱特的典型性格、悲剧主题、主人公性格的消极面,对Tobe,ornottobe的理解都看法不一。中国演艺界对此剧的演出和通俗化都作了有益的尝试,此剧对中国剧作家也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对此剧舞台演出的新的探索,提出了诸如“人人都可能是哈姆莱特”的新观点、新认识,这与国外那些追求时代特色的莎剧变奏曲是一致的,说明蕴有丰富内涵和强大生命力的莎剧,永远需要并鼓励人们的创造性理解与演出。  相似文献   

5.
哈姆莱特犹豫性格成因的多解性,来自于这一形象本身罕见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本文认为,父亲被害事件使哈姆莱特兼有了三种身份:血亲复仇者;认识到人间黑暗的人文主义者;面对死亡的人生意义的思索者。前两种身份赋予哈姆莱特立即行动的职责,后一种身份则在不知不觉中延宕了行动。对“生存还是毁灭”的诘问,在哈姆莱特的生存中是压倒一切的,而对这一问题的独特解答又使他断然投入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几百年来一直是批评家争论的课题,归纳起来,争论有三个方面。首先,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典型?我国评论界对此几乎是有定论的,即他是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代表。我认为,这种分析法抽干了活人身上全部的血,剩下的只是一具躯壳。 其次,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犹豫延宕的原因是什么。歌德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  相似文献   

7.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剧本的中心人物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塑造的理想人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种种特点和缺陷。他们追求科学知识,提倡文化、赞扬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勇敢行为;但他们又有意无意流露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恶习。他们主张唯心主义、个人主义的英雄史观,轻视、甚至害怕群众的力量,往往表现为“唐吉河德”式地单枪匹马地去改造社会。他们虽然强调以人为中心,同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会思想相对立;但他们反神权反封建教会是很不彻底的。上述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集中到…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艺术观点在其十四行诗中的反映张青梅莎士比亚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专门论述其艺术观点的作品,然而我们却对他的观点非常熟悉,他的思想贯穿、渗透于他的作品之中。通过剧中人物之口,莎氏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哈姆莱特说的“演戏的目的,从前也好,现在...  相似文献   

9.
哈姆莱特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他与邪恶世界的冲突是整个《哈》剧的中心。然而邪恶世界本身却是人文理想异化的产物,它具体表现在人欲的异化、人智的异化和道德的异化三个方面。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与之进行了孤独的抗争。由于主人公自身亦显露出自我异化的蛛丝马迹,斗争只能以同归于尽而告终,通过这样的结局安排,寄托着剧作家深沉的反异化思想。  相似文献   

10.
哈姆莱特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他与邪恶世界的冲突是整个《哈》剧的中心。然而邪恶世界本身却是人文理想异化的产物,它具体表现在人欲的异化、人智的异化和道德的异化三个方面。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与之进行了孤独的抗争。由于主人公自身亦显露出自我异化的蛛丝马迹,斗争只能以同归于尽而告终,通过这样的结局安排,寄托着剧作家深沉的反异化思想。  相似文献   

11.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雄。他的忧郁、他的崇高美德、他的局限性及他的悲剧都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2.
哈姆雷特的延宕是莎学界的一个老话题。这一公案中有几个历代学者都关注的焦点,如鬼魂诉说后哈姆雷特为何没立即复仇?"戏中戏"之后哈姆雷特为何没趁克劳狄斯忏悔时复仇?哈姆雷特是否性格忧郁等等。结合着戏剧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剧情的内在发展逻辑对这些焦点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哈姆雷特不仅未曾延宕,而且他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了机智、勇敢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分别以《俄狄浦斯王》和《哈姆莱特》为例 ,阐述了悲剧中的笑两种样态 :可笑性情节和喜剧性缓解 ,认为《俄狄浦斯王》中的可笑性情节是其悲剧色彩的重要根源 ,而对《哈姆莱特》中的喜剧性缓解 ,应该从人性的局限来理解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伦理视角审视《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可以看到,在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的错综复杂关系中,由于臣子弑杀君王的纷乱社会伦理的介入,导致本是局限于其与克劳狄斯两人的杀叔、弑君行动错位成其与多人间的矛盾冲突,多条人命丧失、国土沦为异国统治的悲惨结局。哈姆雷特的悲惨命运昭示着:社会伦理于个人信念伦理层面向善之实现的重要,责任伦理层面个人行动之理智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借鉴保罗·德·曼的修辞阅读方式解读《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可知《哈姆雷特》中已故国王和王子的真正复仇对象是王后而非"新王":老哈姆雷特死后洞悉天道报应,获知自己因王后为妇不贞而遭胞弟所害,要求王子杀死克劳狄以制止叔嫂乱伦,而将真正的复仇对象王后交由上帝审判,使其遍尝最残酷的神罚;同时,哈姆雷特谨遵父王吩咐,以言语讽刺的方式报复王后,使其遭受现世内心的折磨。由此,可廓清多年来学术界对"王子复仇"的一些歧见,从而准确诠释《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16.
同是面临为父报仇的重任,哈姆雷特的表现却与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完全不同。前者的复仇过程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而后两者却只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阐释哈姆雷特在为自己父亲复仇过程中如何受到理性思想的影响,并揭示哈姆雷特以及人类由于认知的局限而在查证及裁判上注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从复仇、爱情观、生死观三个方面将哈姆雷特与雷奥提斯作比较,力图证明哈姆雷特之所以为世人同情和尊重,不在于他的复仇壮举,而在于他对个体身份及人生意义的不懈探求所带给人们的无尽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文化发展来看,人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老子》正是通过对宇宙自然的思考亦即其道论开始他的人学思考的,依照“天人之学”这一内在的逻辑展开他的人学思想。以“道”论作为本体论根据、以性自然论作为人性论基础,在探究“天人之际”的理论背景中敞开其全新的人学视界,最后归人生最高境界于“道”的境界。文章认为,这是《老子》人学思想展开的基本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一直是国内外批评家关注的焦点。结合艺术的哲学理念,通过分析对哈姆莱特的性格进行探讨,阐明自然本能和理性的冲突是哈姆莱特延宕的根源。并由此推出《哈姆莱特》是对理性的呼唤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一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用它来解释文化与社会的起源。可以看出哈姆雷特进行了分析,认为哈姆雷特具有浓浓的恋母情结,它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哈姆雷特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