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宪政以保障和实现人权为出发点和归宿。受二元户籍制度、不平等就业制度以及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同工同酬、社会保障及其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人权保障缺失。为此,应树立利益共生体的公共服务理念,深化居民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农村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制度,构建梯度累进的公共服务获得机制,以充分保障农村流动人口的人权。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目标多元化,积分指标体系较具综合性,强调合法稳定就业及居住积分的基础而非主导作用,重视不同类别积分指标的赋分平衡,具有从指标冗繁、不以就业及居住积分为主的旧积分落户向指标简约、以就业及居住积分为主的新积分落户过渡之特征;虽较具正面价值,但本质上是以一套积分落户体系适用多类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落户权与城市人口调控之间、推动流动人口平等落户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积分指标体系强调导向功能与引导力不足之间、积分指标的简约性与合理性之间矛盾凸显.应建设都市卫星城,扩大落户规模,完善人口调控及职住平衡,针对不同流动人口采用不同落户办法.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就业培训问题研究——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市流动人口就业培训的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流动人口对就业培训的投资力度较弱,大多数流动人口没有参加过就业培训;现有劳动力就业培训市场不规范,使得流动人口对其表现出极大不信任.应建立以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流动人口为主体,培训机构、培训市场和就业市场相协调的就业促进型培训机制,从而提高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加大就业培训的投资力度,规范劳动力培训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4.
青年是流动人口的主体,对其就业稳定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本文利用原国家人口计生委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选择个体特征、就业层次、就业选择三个维度指标,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青年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越大,收入越高,签订劳动合同的青年流动人口就业更稳定;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通讯行业就业更稳定性;职业为经商或商贩、运输、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更稳定;而青年流动人口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单位性质,是否接受培训以及就业渠道对就业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不强,内部差异较大;流动人口的职业类别、行业类别、单位性质、就业身份、本地工作年数、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劳动合同类型等就业状况对其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效应;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对其定居意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和定居意愿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要提高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定居意愿,城市管理当局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体面就业;促进本地人与流动人口的和谐共处,降低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  相似文献   

6.
对于超过两亿的流动人口而言,社会融合是其市民化过程中最核心的需求。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都作了明确回答,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一是要"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使"优者有其荣",促进政治融合;二是要"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使"劳者有其得",促进经济融合;三是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促进社区融合;四是要重视养成教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使"力者有其乐",促进心理文化融合;五是要"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让劳动者体面劳动",使"来者有其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合;六是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使"农者有其地""外者有其归",促进历史融合。  相似文献   

7.
依据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借以分析我国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能综合考察影响就业青年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的多重因素。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总体身份认同状况较好,但认同结果与认同期望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个体因素、制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流迁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对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本地人身份认同均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了促进就业青年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的政策建议: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体系;将青年流动人口全面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和城市社区体系,消除青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的社群隔离。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2017年武汉市部分企业的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企业福利对不同受教育程度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福利对就业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且企业福利对不同受教育程度流动人口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企业福利对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影响上,在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群体中关系不显著,在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群体中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9.
就业实现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的重要目标。依托于问卷调查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就业主要集中在民族特色行业与普通大众行业,而提升少数民族资本禀赋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实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与安定和谐,是被国际法、我国《宪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确认的应有权利.然而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依然存在着入学条件不公正、难以平等享用公办教育资源、隔离教育、权利保障薄弱以及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致使其平等受教育权大打折扣.只有从户籍、入学就学、财政投入、扶持民办教育、宏观规划、监督保障等方面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弥补制度裂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湛江地区农民非农就业问题日益显现。通过对湛江地区农民非农就业的机遇及就业困境的详细分析,探索适合农业人口非农就业的方法措施,从而建立以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流动人口为主体,培训机构、培训市场和就业市场相协调的就业促进型培训机制,提高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加大就业培训的投资力度,搞好劳动力培训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农民区际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发生区际流动是由人口、经济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种流动是应中国社会的变革发生的,它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社区的繁荣和农民致富都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城农民的边缘化问题十分突出,其主要表现是就业机会不均等、歧视行为严重、生活条件差、拖欠工资等。为了消解此问题,必须创造农民流动的社会环境、制定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发展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相似文献   

13.
Analyses of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have emphasize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divorce for women. For men,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are most often believed to be social or psychological. This is not consistent with an economic literature show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marriage on men’s wages. Using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life-history survey among men in the Netherlands, this paper reanalyzes the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of a divorce for the careers of men. Complete life histories provide information on upward and downward occupational mobility as well as on unemployment and disability. Multivariate event history models show that after divorce, men experience an increased chance of becoming downwardly mobile, an increased chance of becoming unemployed, and an increased chance of becoming disabled. Additional analyses are done to assess whether these effects are spuriou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arlier problems that men experienced in their lives, as measured by indicators of employment problems, health problems, and problem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While these variables have an effect on the future career, they are not strong enough to eliminate the divorce effect.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for different theoretical hypothese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marriage and divorce for men’s employment. Kalmijn, M., 2005, Les effects du divorce sur les histoires professionnelle et socio-médicale des hommes, Revue Européenne de Démographie, 21: 347–366.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高校毕业生择业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择业思想渐趋成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趋于理性,对择业心态的把握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规律,对薪酬期望值符合当前工资收入水平,对职业选择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受就业市场容量、就业体制、高校学科设置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对行业和区域选择期望值较高,存在焦虑、茫然等心理问题,感到沟通协调能力和就业信息不足、所学专业就业面太窄、应聘技巧需要提高等。因此,应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机制、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着手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市场混乱,就业管理失序,目标设置、市场、诚信、合同、信息等就业陷阱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实施积极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多渠道开辟就业途径,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择业期望;形成制度化就业管理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规范就业管理,防范就业陷阱,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传统的就业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 ,引起了就业领域中就业结构、就业机会、工作制等多方面的转变 ,一场有关就业的文明革命悄然兴起。中国应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 ,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 ,调整国家就业政策等多方面措施 ,改善就业环境 ,刺激就业增长 ,以缓解目前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民工城镇生活社会融合问题的深入凸显,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相关研究成果日渐增长。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以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合同化论、认同论和多元化为逻辑主线、以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问题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内涵、就业融合结构、就业融合制约因素、就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就业融合水平测度和就业融合政策等问题,但农民工就业融合内涵、就业融合内在矛盾和就业融合模式方式等问题的研究严重滞后,亟待拓展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与时俱进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件大事.随着就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择业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从就业机构建设、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就如何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基于SERVQUAL模型进行高校就业工作学生评价的实证研究,构建学生感知的高校就业服务质量学生评价量表,探讨学生感知就业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便于高校测量学生期望与感知就业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查找就业服务问题与不足。高校可采取"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就业服务设计、树立全过程的就业服务质量意识、就业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就业服务质量定期评价与持续改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服务队伍"等措施,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就业焦虑为因变量,人力资本和就业期望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概念模型。利用统计分析抽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分别测评自我效能感对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的影响,得出自我效能感对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有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对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之间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大学生就业期望高时,自我效能感对就业焦虑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就业期望较低时自我效能感对就业焦虑的影响程度。另外,就业期望对就业焦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人力资本每个维度对于大学生就业期望和就业焦虑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