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征地之后涉及到大部分村改居社区改制实践,此调查对象为川东北地区被高校征地的村改居社区。以利益诱导和文化辐射对公众参与起到积极作用为依据,详细描述了在征地前,农民意愿的表达途径和监督征地主体的行为方式方面的公众参与,征地后,居民的权益保障表达方式和社区自治参与路径方面的公众参与。得出了此"村改居社区"参与式民主只限于表象化,并小心求证了其原因,基本包括民主思想和民主技术双陷落,社会资本和政治信任偏低,代议制民主和校地合作发展陷入困境,居民物质保障和平等参与不足等。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1,(7):46-46
振东区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界定为自治事务和委办事务两个方面,自治事务主要有财产自治、财务自治、人事自治、管理自治、教育自治、服务自治等6大类20项;委办事务主要有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民政工作、计划生育、青少年教育等5大类25项,并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宏观角度,简要介绍了珠江三角洲“村改居”的推进过程。着重分析了“村改居”转换过程的共性,如都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动力;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都具有统一的运动化形式;都采用了“先形式、后内容”的推进策略。指出了“村改居”转换过程的个性,如各地的“村改居”进程带有各自特色;在“村改居”进度方面,珠三角各市、区表现不一;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居委会选举方式并不统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转型社区居民自治的发育程度不同。文章最后还详细地阐明了“村改居”进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村改居”社区作为由农村社区转型为城市社区的特殊社区,它有别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又与现代城市社区存在一定差距。“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存在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政治参与知识技能不完备、个体政治诉求被忽视等问题。需要从培育居民政治参与意识、构建特色自治制度、协同立体政治参与管理、网络政治参与方面来提高“村改居”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5.
"村改居"过程涉及社区、居民的多层面转变。"村改居"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素质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主要表现在目标一致、内容协同、载体互补等方面。在"村改居"社区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谐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政府职能的"失效"为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社区治理的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职能部门的垂直整合,另一方面则是居委会自治功能的萎缩、行政性的强化。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街道办事处扮演"准行政机构"角色、居委会的组织属性未真正落实、政府没能行使好"管理者"角色、国家权威性的不足。解决的主要对策建议有培育自治观念、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社区财务,费随事转、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监督机制、扩大社区功能,吸引居民参与、培育社区组织,发挥社区组织作用。将社区管理的权力归还给社区,推进城市社区自治。  相似文献   

7.
"村改居"社区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社区转型中包含着文化转型,文化转型的价值目标是构建社区和谐文化,提高居民的现代化素质。其基本途径有:完善"村改居"社区的物质文化设施,为文化转型提供物质基础;制定"村改居"社区的制度规范,为文化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村改居"社区的思想文化教育,为文化转型提供精神条件;开展"村改居"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转型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8.
“村改居”中的社区管理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十一五”社区建设的一个新的突出问题就是撤村建社区——将原来的村委会建制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制,即“村改居”问题。当前我国“村改居”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一是将整个村直接转变成为社区;二是将若干个村合并为一个社区;三是村居合并,以村的整体或部分为主体与周边的居民小组合并,或者以居委会为主体合并旁边的村民小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其他相关法规精神,“村改居”就是将原先处在城市的边缘、现在已经纳入城区管理范围的村民委员会以及县(市)机关所在地、乡镇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改成居民委员会。可以说,凡是已经具有一定的城镇特征、且农村村民委员会覆盖不到的区域,都纳入城镇社区居委会的管理范围。这样的变化,使得相当一部分以往属于农民身份的人,由此纳入城镇居民管理的范围。从表面看,这是居民自治管理在名称和管理区域上的转换,实质上则是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以沈阳市7个社区自治为例,剖析了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梗阻表现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成分复杂,自治合力难以形成;基层党组织在社区自治中发挥作用不均衡;自治组织的发育不健全;各社区间居民自治水平差距较大;社区自治资金分配"马太效应"严重。政府行政性事务施加过度、党员地区分布不均衡、自治组织管理不规范、自治领导者能力参差不齐、居民社区归属感不强等导致了社区自治梗阻。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培育群众骨干,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定社区自治资金分配整体规划等角度提出了消解城市社区自治梗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区治理,本质上兼有政府治理与团体自治二元属性,应在政治上施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单位的自治架构,经济上培育农村经济性社会组织,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农村社区自筹为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据农村营利事务和农村公益事务的差异而实施分类管理,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形成社区自治、政府治理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三级治理单元,在规制方法上实行乡规民约与法律并举的规则治理,同时倡导礼治社区的文化治理、网格化的信息治理、契约化的社区自治和美好农村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1.
村镇社区治理信息化的技术路径是将客观世界中的社区治理事务经过专业技术处理转化为计算机化的流程。社区治理与社区信息化是村镇社区治理信息化技术路径创新的"双核"理论基础,村镇社区治理信息化技术路径的创新策略:明晰村镇社区时空特性进行战略规划,以满足村镇社区信息主体需求为主旨进行系统构建,将村镇社区业务流程优化贯彻于系统构建全过程,从细节入手将"人本善治"目标层层落实。"村镇宜居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支撑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是以上创新策略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2.
羌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为探讨村寨精英成长与民族文化认同二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文章通过对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杨华武、母广元二人的成长历程、体现本族文化认同的言行举止、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探讨,指出民族村寨的社区精英对地方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更为关切,对本族文化更有自豪感和认同感.他们在地方文化的复兴与构建中扮演着领导者角色,在社区居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发挥着导向性与规制性作用,把向年轻一代以及大众宣扬本族传统文化视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3.
刍议乡村公民共同体构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体是人们彼此平等、相互关爱、和谐温馨的生活形态。我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形态包括传统的宗族共同体与村落共同体、人民公社时期的行政共同体,但随着乡村价值体系与社会关系图式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些共同体形态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民共同体的构建成为当前乡村自治的学理诉求与实践圭臬。公民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进路是通过重塑乡规民约与发展公民教育、培育乡村公民社会、发动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实践来培育乡村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社会改革的深入,城市社区居委会参与基层管理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由于处于第四层级的工作网络,社区承担了大量上级职能部门的工作。此外,多元主体参与社区管理服务以及居民对社区服务水平的新要求等,对社区建设形成新的挑战,针对新时期社区居委会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剖析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将其新功能定位在服务于本乡镇社区所有居民教育需求的社区教育,要以所在乡镇的社区发展任务为核心对其组织结构、教育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重新调整,并提出转变功能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社会当中,乡村性事件往往超出自然发展和存续的范畴,多数情况下成为了村落社区成员自觉的文化和权力建构。换句话说,乡村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评判的不断附着,正是在村落社区成员的自觉并且不间断地努力延续下完成的,是主流乡村性道德和意识形态的社会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社区建设是中国居民打破旧体制的羁绊 ,及自然、半自然经济的桎梏 ,培养和重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的过程。这是中国居民的再社会化过程 :程对于城镇居民来说 ,是从“体制人”到“市场人”的转变 ;对于乡村居民来说 ,是从“自然人”到“市场人”转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以一个典型的屯堡村落的社群为案例进行乡村社群的分类以及功能分析,并着重探讨乡村社群在乡村社区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乡村社群在乡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受结构变化、管理滞后、监督不力等影响,村改居社区腐败形势相对一般社区更为严峻。社会资本以价值观、信任、制度等为基础,在社区反腐信息共享、精神铸造、行为促进、网络规范、秩序维系等方面有独特功效。鉴于村改居社区信任与道德规范社会资本、现代性社会资本、组织性社会资本等方面不足的现实,需要从居民素质培育、集体行动网络建构、现代性社会组织开发及制度建设推进等方面进行社会资本的优化,达到促进反腐主体自觉和扩展反腐行动网络,从而提升村改居社区反腐效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论乡村精英与乡风文明建设——从权威与秩序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社会,乡村精英对乡村秩序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要重视现代乡村精英的培育。文章阐述了乡村精英对传统秩序的影响,以及新时代乡村精英的类型和作用。同时,文章分析了乡村精英缺失的原因,提出了现阶段培育乡村精英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