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哥特式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申克的救赎》以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反映了制度化对人性的迫害,通过人性与专制,自由与禁锢,希望与制度化的哥特式冲突,表达了人类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小说使用哥特式手法将幻灭的人类从空虚麻痹的状态中激活,重新点燃其追求梦想,追求自由的希望,并完成生命中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从追问式下的悲剧精神,善恶只是一瞬间,善恶模糊的边缘,救赎即是道路三个方面出发,论述了须一瓜的《太阳黑子》中人性的自我救赎,以及对当下社会人性道路发展的追问。  相似文献   

3.
斯蒂芬·金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其独特的选材和对人性的解读和对自由深层思考成就了作者和作品,本文从主人公安迪的救赎入手,对小说中的人性和自由做深层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马奇梅因勋爵,塞巴斯蒂安和朱莉娅是英国二十世纪经典作品《旧地重游》中的三个重要角色,都经历了在宗教上从挣脱到被"救赎"的心理历程,但是"救赎"的过程包含着对宗教的讽刺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诗篇》始终贯穿着救赎的主题。这种救赎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给予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压力下经常感到无奈、孤独、麻木的人们很好的启示。作品的救赎主题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尝试用宗教情感来拯救人心,用爱心来实现对人心的救赎,用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人们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6.
《麦克白》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是一个异类,这主要是因为剧作家将一个窃国杀人者放到了主角位置。同时,该剧又使人感到崇高与庄严,这是由于在其深层理念上融入了死亡与救赎这一对主题,携带上了浓厚的宗教氛围。文章从死亡与救赎这一角度来评说《麦克白》的悲剧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信念拯救希望的故事。它鼓励人们为自我的尊严而奋斗──只要心存信念,人类就有希望。从"救赎"的起源与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故事中主人公安迪的自我救赎,他对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恐惧对救赎的摧毁,以及作为救赎的象征的背景音乐等方面,评述了电影中的"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8.
人情冲突和伦理困境是文学作品中的显性主题。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一段不伦之恋将几位主人公都置于爱恨情仇的纠葛之中,他们为走出困境,各从其志,救赎自我,终获赦罪的自由。本文从婚姻伦理、职业伦理和人际伦理三个层次解析小说中人物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为摆脱这些困境所作出的道德救赎努力,由此探究作家霍桑的宗教道德观念以及当时清教社会的伦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路上》是美国的著名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该小说讲述了故事的叙述者"我"和一群伙伴数次横穿美国的疯狂经历。在这几次看似疯狂的旅行中,他们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自我救赎。本文不仅探讨了小说的救赎主题,而且分析了小说主人公自我救赎未能取得完全成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发展,人们逐渐对人性本质和西方宗教产生了怀疑。针对基督教,人们开始质疑它是否值得人们信仰。相较以往,人们对它的信仰程度大大削弱,甚至出现了信仰缺失的现象。而《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以《圣经》中“救赎”主题为题材讲述了一段越狱的故事。故事意味深长,让人们重新意识到信仰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接下来,本文将围绕“怎样救赎”这一主题,分别从“信”、“望”、“爱”这三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徐訏小说《彼岸》的研究有较多的成果,但是,海洋与海洋文化是两个被忽视的话题。《彼岸》是一个独特的文本,从文化、人情、哲学与宗教等方面看,它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彼岸》,海洋不仅是叙述空间,更是书写、赞美的对象。露莲的神性、锄老与海洋融合的哲学是救赎迷狂现代人的资源,后者隐逸于海洋的人生境界是"我"的彼岸。《彼岸》深入海洋的灵魂,抒写海洋包容、博大的品性,讴歌海洋宗教的神性,对海洋审美内涵的挖掘与拓展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2.
浮石的《青瓷》《皂香》《红袖》《新青瓷之秘色》《新青瓷之窑变》等一系列小说,用通俗的文本,高度还原了现实中的男女关系、官场关系、商战关系;作者于炼狱中反思人性,对人性进行救赎,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忏悔意识,作品堪称一幅人性自我救赎的心灵地图。  相似文献   

13.
小说《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犹太裔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展现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信仰问题及其造成的文化危机。该小说的同名主人公赫索格,承受着时代施加的离于文化信仰的幻化力量,陷入后现代文化危机;他同时展示出合于文化信仰的反幻化力量,尝试着文化主体的自我救赎。然而,他挣扎于离合两股力量之间,陷入救赎困境。赫索格的遭遇表明,要成功实现后现代文化危机中的主体救赎,关键在于良性社会关系的重建,在于从思想救赎向社会救赎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异化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一部美国当代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加以介绍分析,揭示了权力异化与人性异化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从而探究影片的人性异化的原因,揭示出更深刻的悲剧主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艾略特本人生活经历与思想探索,以及他最终对基督教的皈依,来系统研究他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表现出来的拯救意识。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认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的西方现代社会,进入了一场没有理性、没有信仰、没有秩序的精神文化危机之中,而只有重建基督教信仰维度才能加以拯救。但他宗教救赎的思想是有局限的,终因基督教观念无法把握现代荒原世界而宣告失败。然而艾略特的努力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也许正是他无路可走的处境告诉我们应该开辟一条新路,去救赎现代荒原世界,这即是我们站在艾略特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的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6.
《村庄秘史》以阶级话语模式揭示和反思了近百年来中国南方农村正在被遗忘的历史伤痛。作品的叙事表明:阶级关系与阶级意识在阶级消亡后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并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在阶级斗争语境下,以古老民间文化、外来宗教和传统文化为精神文化资源的个体救赎都无法拯救人类迷失的精神和灵魂,超出阶级话语的个体拯救模式成为历史的悖谬。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一旦失落,人性就会发生异化,人们就会变得虚伪、冷漠和残暴,导致道德败坏,世风不古。出现这种局面人们势必受到上帝的惩罚,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以死亡而告终,以便获得救赎。暴力、死亡、救赎构成了作品的三部曲。奥康纳试图以暴力警醒世人,以死亡为代价,以救赎为目的,使人们从精神荒原中走出来,重拾逐渐逝去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8.
结合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对华兹华斯诗学中"自然"含义的分析,探讨华兹华斯自然观的丰富内涵。通过将他的自然观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学精神相联系,挖掘华兹华斯自然观产生的根源在于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特别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实现的工业化给人带来的异化、分裂。华兹华斯认为,只有回归自然,复归人的完美本性,人类才能得到救赎。他给人类指出一条得到救赎的途径:即通过多面自然——大自然、乡村人、自然的语言,回归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类的救赎。  相似文献   

19.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文学评论家们对其主要人物-丁梅斯代尔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太多把他当做虚伪和懦弱的对象,而他的忏悔以及最终的救赎常常被人们忽视。  相似文献   

20.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年轻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二十年后成功越狱的故事,展现了影片主角安迪近乎完美地在体制化社会下对自己、对狱友甚至对社会的种种救赎,警示人们要不断反观早已习惯适应的生活,坚守对美好人生的希望和追求,感悟灵魂自由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