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封建人格意识的道德观和物质主义感性个体生命的追求是祥子市民个性主义的人性本质,自私、冷酷和怯弱、无力是其性格消极阴暗的一面,这也是社会悲剧中祥子性格悲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和郁达夫同为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重心上,都把反映外部物质世界的小说传统转向反映个人的内心世界,即重在表现人的"自我".他们把对生命与生活的敏锐感觉溶于各自生命文学的创作之中,以揭示人在意识层次中的"潜意识"部分为主线,大胆而直率地解释人性,表达了两位作家对其所处时代自然美与理性美的理念感悟和理解;在否定假、恶、丑的同时,注重灵与肉的结合,进而达到真、善、美伦理道德的理想追求.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民族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出于对"美"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不尽相同,甚至表现出美学意识上的极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奥尼尔善于从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斗争探讨现代人在失去精神信仰后的惶惑不安以及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同时通过肯定人物在追求失败过程中表现出的尊严与力量,赋予这些失败的人物以悲剧美感.《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和《悲悼》是奥尼尔四部著名的心理悲剧,表现出奥尼尔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深邃透视和人物心理冲突产生的巨大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4.
主题学研究的是主题跨文学之间的流变,"欲望"主题及"理性"与"原欲"的矛盾是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的物欲的膨胀直接催生了人类心底的欲望,失去了理性规约的欲望往往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的分裂。然则,人之为人关键在于人有理性,"欲望"下的"堕落"表现了本真的人性,"欲望"深渊中的"理性"之火又彰显了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存在,"理性"之光永远昭示着人对完美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悲剧理论强调悲剧对象的审美价值而忽略其道德价值 ,并将悲剧冲突的根源指向人的内心矛盾。由此出发重新解读《史记·高祖本纪》 ,我们就会挖掘出一些新的内涵。司马迁是按照人性的逻辑来写人的 ,因此刘邦的身上体现了人性的真实 ,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悲剧个体来加以研究。同时刘邦的一生是一个被异化的人的生命悲剧 ,在欲望驱逐下他不断地追求 ,但功利心与道德心的二律背反、功成业就后生发的空虚失落都使他处于深层的精神痛苦中。刘邦的形象展示了人类共同的尴尬处境 ,具有深邃的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6.
作品通过一个女性莱尼及围绕着她的众多男女"他们"的生活,反映了德国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纳粹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另一更为重要的主旨在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存在模式的思索,对理想人性的追求.这一追求与思索是通过人物莱尼和"他们"的生命状态的描写而表达的.但其问又流露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与迷惘.最后笔者提出了"生态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近年,孙春平在中篇小说创作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写作立场和写作视界,作品的叙事话语、叙事姿态和叙事指向大多集中在对人性的多维呈现和探析上。在人性与历史的对峙中,我们能够直接体验到人性本身的难以界定和评判的纷繁复杂。在人性与市场社会的现实遭遇中,人性的丑恶和异变都在无序的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来。在人性与人本身欲望的纠葛中,人性在权利、物质和情欲的漩涡中沉浮。使我们重新认知人性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作家在其中所投注的对人的灵魂捶打和精神质询。关键词:孙春平;中篇小说;人性;历史;市场;智力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引发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极大变化。人们潜藏的欲望被激发,失去了往日安宁和谐的心灵平衡。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对此有着集中的反映。小说透过文本表层的欲望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的灵魂在欲望主使下的扭曲、变形、无奈、静美。从而使孙惠芬小说迥别于那些剔除了精神因素的性的沉溺之作,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关怀。  相似文献   

9.
从人的生命生活展开之必然性结构的角度来看,欲望与需要虽同出一源,却又有着本质的差别:需要产生于人的生命生活展开的必然性结构,其满足是对生命生活主体性的肯定与尊重;欲望则是需要的异化形态,它产生于对人性需要的错误理解和不合理压抑,无止境的欲望追求是对生命生活主体性的否定与贬损。对需要和欲望这二者关系的批判性辨正,也是对欲望哲学式的内在批判,这种批判始终尊重每一个体生命的价值主体地位,始终着眼于每一个体生命生活的内在需要,因而根本不同于那种仅凭主观价值设定而对事物妄加评判和指责的道德主义外在批判。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清教徒的霍桑在他的作品《红字》中处处表现出宗教教规与人性的矛盾。书中的三位主人公在爱情观、人生观上都显示了对宗教神性的敬仰,但无法摆脱世俗的他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又有意无意地突破了教规的约束。三位主人公不同的爱情观以及不同的赎罪方式透露出在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影响下,人性的贪婪和欲望带来的内心阴暗,但又由于神性的威慑而急于赎罪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助叙事学行动素理论考察陈铨的《天问》和苏童的《米》.在两个文本中,各自的主人公林云章和五龙都是主体接受者,他们对愿望对象(客体)的追求,都体现为理想的实现.在对客体的追求中,展示了人性的堕落与丑恶,显示出生命个体在现实存在中追求与失落的永恒矛盾,由此突显出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田纳西·威廉姆斯《欲望号街车》的三组意象即地名和人名;音乐和色彩;扑克、水和灯罩的分析,探讨了剧中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以及其所得到的效果,充分揭示了美国南方衰落的传统文明与新兴的北方工业文明产生的剧烈冲突和矛盾。剧中主人公布兰奇悲剧的一生正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出社会堕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毕飞宇的小说创作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他的文学触须能够通过人物外在和内心矛盾冲突两个纬度,从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中,对“人心世界”进行解构,创造富有精神内涵的鲜活人物,表现人心和人性的复杂和深邃,建构世俗生活中人的心灵景观,寄予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和意义追问。  相似文献   

14.
精神福利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的内在秩序,精神福利的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就是实现人之根本性的精神生命活力的源泉。在进一步澄明人的生存安全性之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精神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价值的追寻就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当代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出精神生活困顿、心灵迷失与意识形态交叠共融等情形,以精神福利的文化伦理为公共性追求的社会实践,必能造就一个精神福利共享和文化价值共生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意识。表现为孤独和冷漠,厌倦和恐惧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现代人们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焦虑”是西方现代人们对人生理想追求的幻灭。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喜剧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加缪认为荒谬是在非人性面前产生的不适感,是在我们所见的东西面前引起的堕落,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唯一联系。世界是荒谬的,当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荒谬时,荒谬就开始了,人与世界、社会以及与自身的对立和冲突,使人处于绝望和荒谬之中。他主张正视现实的生存困境,面对荒谬通过反抗去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给世界和人生赋予意义,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在强烈的悲剧情境中实现对荒谬的形而上超越。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一生都在追寻自然的原始生态之美。他热爱自然,讴歌自然,并倡导人性本能在自然中的回归。小说《太阳》的自然生态主题主要体现在自然不仅能唤醒人类的本能意识,更为人类带来新的生机。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业文明下人类失衡的精神生态的描述,劳伦斯旨在呼吁人类亲近自然,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境界的精神追求;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想像和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建构理想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中悲剧英雄们的悲剧人格具有以下要素:一是立志高远、胸怀壮阔、不计一己得失的人格魅力;二是都有不贵其身的气魄,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他们表现出了”不识时务”的秉质,将自己置身于舍身忘我的悲剧处境;三是面对悲剧处境,他们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大义凛然、超然赴死的超拔气概。这种悲剧人格具有坚守的崇高、抗争的悲壮与死亡的震撼等美学意义。这种共性除了人物本身的特点外.更应该归功于司马迁的艺术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