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勃朗特巧妙地运用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爱与恨、世俗之爱与灵魂之爱、人性与兽性这几组二元对立象征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彰显小说的深层主题。艾米莉用其非凡的艺术构思,用这几组二元对立象征构筑起和谐统一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勃朗特姐妹的传世之作《简.爱》与《呼啸山庄》在他者的隐喻和身份认同方面对于英国的帝国殖民同样具有强烈的反讽性,然而两部小说对他者角色——伯莎.梅森和希刺克厉夫的不同处理又使得妹妹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较之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更具颠覆性。  相似文献   

3.
虽然《呼啸山庄》与《简.爱》无论在主题、爱情观还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不一样的风情,但相近的家庭背景,类似的文学熏陶,决定了两姐妹的文学创作有很强的可比性。在《简.爱》里夏洛蒂.勃朗特更多的是披露个人的情怀,而妹妹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本身就是一本社会小说,更多的是对近代文明的控诉。《呼啸山庄》代表的是英国小说的一条绝径,而夏洛蒂对女性内心痛苦的现实主义刻画却带给英国小说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姐妹俩屹立在现实的沃土上反抗现实,但都难以超越我爱,我恨,我受苦,最终不免为现实所牵制。  相似文献   

4.
《儿子与情人》所刻画的男女之爱处于朦胧之爱阶段。主人公保罗的朦胧之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他自小对母亲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有时把她看作是自己的情人。当他长大并有了女朋友后,总是在恋母和恋人之间做痛苦的抉择;而他的初恋则在崇高的、神圣的精神之爱与充满激情、纯感官的肉欲要求之间摇摆——精神之恋与肉欲要求分离,肉体接触亦与精神要求分离,两者未能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对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董尼》的研究一直都非常薄弱,所以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探讨.《维纳斯与阿董尼》通过褪去了神性的维纳斯的人间之恋,张扬了人性,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在"爱"与"美"中表现出来,将爱与自然联系起来,并赋予真的人性以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学界一直以来将《呼啸山庄》作为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鲜有视其为发现代主义文学先声的作品。我们从异化观和对异化的文学再现出发,剖析希斯克利夫等人物作为异化人的精神悲剧之现实根源和裂变过程,可以发现《呼啸山庄》所反映的异化人的主题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而《呼啸山庄》对于象征的运用,也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起到过渡和衔接作用,兼具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7.
无名氏在1946年着手撰写《无名书》,小说提出的"星球哲学"与"地球农场"表现出鲜明的世界主义精神。世界主义精神在无名氏的《亚细亚狂人》里其实已经萌芽,它以跨国族同理心的形式展现在《露西亚之恋》和《狩》的章节之中。《亚细亚狂人》见证了无名氏作品中世界主义精神渐趋成熟的过程,是研究解读《无名书》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斯蒂芬妮·梅尔书写的小说《暮光之城》系列,自问世以来连续创下了出版佳绩,并赢得评论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女性主义、读者反应、主题研究和原型批评等。此外,也有学者从互文性的角度讲将《暮光之城》系列与《呼啸山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前者充分参考并引用了后者,从而使《暮》系列与《呼啸山庄》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多视角,多视觉的互文性。但是《暮》系列与中国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也存在着互文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鬼怪传奇直击人心,代表社会、人性的反射。因此,文章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挖掘《暮》系列小说与《聊斋志异》之间的互文性,进而了解中西鬼魂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斯蒂芬妮·梅尔书写的小说《暮光之城》系列,自问世以来连续创下了出版佳绩,并赢得评论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 女性主义、读者反应、主题研究和原型批评等。此外,也有学者从互文性的角度讲将《暮光之城》系列与《呼啸山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前者充分参考并引用了后者,从而使《暮》系列与《呼啸山庄》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多视角,多视觉的互文性。但是《暮》系列与中国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也存在着互文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鬼怪传奇直击人心,代表社会、人性的反射。因此,文章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挖掘《暮》系列小说与《聊斋志异》之间的互文性,进而了解中西鬼魂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读《呼啸山庄》有一股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惨淡爱情故事的背后似乎有一种狭缝生存中原始力量的嘶喊,一股穿越人性迷惘的悲剧精神,一曲震撼心灵荒原的呼啸旋律。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变态的复仇行为在人性扭曲与回归的爱十艮主题变奏中赋予该小说以崇高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1.
爱情和复仇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也是人类永恒延续的主要情感因素.<呼啸山庄>中女作家艾米莉通过对一系列超自然现象的描述,使得贯穿爱情主题和复仇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小说中的神秘成份,都具有一定的精神深度,因此,它不仅没有降低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反而在读者心中引起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呼啸山庄>弥漫着一种既暴烈又多变、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奇特氛围.艾米莉以诗人敏锐独特的想象,紧紧扣住大自然中的原始意象,把笔触伸入到了人物灵魂层面中的野性空间,向人们展示了那足以席卷一切的心灵风暴,与试图扼杀心灵的人为荒原之间的冲突.荒原与风暴是<呼啸山庄>中最基本、最典型,也最富有意蕴的原始意象.  相似文献   

13.
在《呼啸山庄》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地位独特的女主人公,即凯瑟琳和凯西。由于她们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于是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间因此而产生了深刻的对抗,即原始与文明的对抗。  相似文献   

14.
从19世纪初不为世人接受,到奠定了英美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人们对《呼啸山庄》的理解和解读经历了不同的时期。现在国内对这本小说的批评主要从其主题,写作技巧,文本结构,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等方面入手,从原型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章却比较少。本文就将运用原型分析的理论讨论《呼啸山庄》的主题原型,人物原型和意象原型,旨在深化对小说中涉及的爱与恨,死与生,自然与文明,天堂与地狱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艾米丽·勃朗特1847年出版的《呼啸山庄》被当时的英国评论界批评为一部"乱七八糟、拼拼凑凑、不成体统"的作品。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呼啸山庄》和她的作者却声名日增,备受人们青睐。现代主义的主题、象征手法、叙事技巧成为破解这部作品的经典的重要密码。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作为女权主义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内隐着艾米莉超前的"双性同体"意识,通过对性别二元对立论的消解与颠覆,她成功地塑造了走出山庄又返回山庄的"疯女人"希克厉,使其担负起实现女性在男权制社会无法实现梦想的使命;卡瑟琳也被描绘成"双性同体"失而复得的形象,借此批判了男权制对女性的强制性改造。  相似文献   

17.
《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和凯瑟琳的爱情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主要话题。本文从原型分析的角度,探讨了他们从相知、分别、重聚以及最终永久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由于处于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呼啸山庄》在中国呈现出不同的被接受程度。民国时期,由于表现出反封建专制、崇尚自由、追求爱情和教化功能的特质,而为国人所认同和接受;解放后到文革期间,由于表现出来某些与当时"一边倒"思想、左倾政治和文革理念相悖的资产阶级因素,而受到排斥和批判。改革开放后,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汇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呼啸山庄》以其异域文化的情调再次受到国人的欢迎,并在理解和接受上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呼啸山庄》的艺术结构为探讨对象,旨在阐释这种复杂的叙述模式与文本内涵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言学的迅速发展,对比语言学这一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文章从语篇衔接方式、综合语和分析语、形合和意合、物称和人称、静态和动态几个方面分别阐述英汉语言的差异,并以英国小说《呼啸山庄》和它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