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司显柱的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背影》原文进行语域分析,从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译文相对于原文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偏离得出译文翻译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估,并说明评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验证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信度和效度,从语场、语旨、语式、体裁4个层面对《背影》英译本的质量展开评估,统计译文与原文的“不匹配”数目,数目越多,质量越差。评估结果证明,豪斯模式在汉英翻译质量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析了黄源深译《道连·格雷的画像》,不仅尝试在实践中验证该模式,还对黄译本进行了评估。通过分析认为,黄译本基本属于显性翻译,原文和译文符合度很高,是一部质量上乘的译本。  相似文献   

4.
司显柱教授建构出了基于功能语言学和语篇类型学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文章对其模式进行了详细述评,并提出修正模式用于广告汉英翻译的质量评估。该模式明确提出用体裁来代替司显柱模式中的文本类型,体裁分析作为对译文评估的必要步骤。增加了译文质量的等级标准,使译文评估更客观、更具科学性。该研究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并能为建构其他文本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根据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析和评估了《散文108篇》里《荷塘月色》英译本,主要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分析了译文与原文的偏离程度。基于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的标准,文章通过综合分析和判断,认为该英译本尽管有些偏离,但原文和译文的匹配程度很高,译文的质量很高。  相似文献   

6.
在英译《庄子》中,林语堂将源文精神贯穿译文始终,巧妙地突出了中国文化风采。其中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的交相辉映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本论文基于该译作语料,对林语堂的英译特色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阿Q正传》作为剖析旧中国国民性格的典范之作不乏英译本,本文将运用司显柱的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William A.Lyell的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首先对原文进行语域分析,然后分析译文对原文的概念及人际意义的偏离,最后,根据语篇的类型,对发现的偏离进行统计,得出对译文质量的整体性结论。  相似文献   

8.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一直是中西方翻译界研究的中心问题。中国译界范守义、徐盛桓、穆雷等人将模糊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入译文评价,在强化翻译质量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上有其可取之处。不过,国内这些量化和科学化的翻译评估模式的不足在于,忽略了文学翻译的语言艺术特质。对此,笔者认为应具体从五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对应、重构、以及淡化是三种风格符号的换码模式。文章从风格翻译手段的视角,探讨了林语堂先生英译的《浮生六记》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和艺术意境,体现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及风格的可译性,通过对具体风格翻译手段的个案分析对于研究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等"一直以来都是翻译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文中从"对等"的角度出发,对赖斯和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得出翻译过程会受到具体的价值标准的影响,而这些价值标准以及实现这些标准的翻译策略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与翻译有关的各方(译员、编辑、校对者、原作者等)共同设定并一致认同的。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判断一篇译文的...  相似文献   

11.
2008年6月,张培基等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第二版终于面世,遗憾的是尽管编者作了一些修正,不少误译与翻译不当依然存在。为了便于定量分析,文章取样教程中第四章第六、七节《重复法》译例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译例误译的六个原因与类别。本着与编者商榷的目的,建议编者对其中有争议的译文再加以斟酌,在下一版中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2.
《落花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精品,也是我国散文经典。关于这篇散文的译本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张培基的和刘士聪的译文。文章通过对中文小说《落花生》及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尝试性的以胡庚申先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进行翻译批评和赏析。适应选择论依其基本原则可以被定义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其所对应的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具体包括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学生对《落花生》的翻译实践和张培基先生的《落花生》英译文,从词汇、语法、语篇、语用、文化、思维和习惯表达几个方面分析学生翻译实践中的错误种种。旨在揭示学生所犯错误的原因,即学生翻译实践中可以看到母语痕迹,学生的母语在翻译中的干扰无法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14.
从注释的理论出发,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注释为实例,着重从语言难点的注释、翻译方法的注释、历史背景文化常识的注释三方面,分析阐述了注释的恰当与否反映译者的素质这一观点,并指出译者应多读书多钻研,以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5.
赖斯(Reiss)的文本类型学以及功能语言学特别是豪斯(House)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对翻译质量评估做出的重大突破。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众说纷纭,把文本类型学与功能语言学有机结合,即“文本类型 文本功能”分析模式,可以解决翻译质量评估中片面以来某一种模式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与诠释均以意义问题为核心,是融合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有机整体.在解构主义的思潮中,翻译与诠释领域出现了“过度翻译”与“过度诠释”的现象.艾柯关于诠释与过度诠释的论述以文本意义为中心,分析诠释过程中“作者意图”、“作品意图”和“读者意图”三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这一思想给予翻译研究重要启示.全面系统的翻译研究应以“作品意图”来限制译者诠释的限度,综合考量翻译内外各项主客观因素,避免“过度诠释”对翻译研究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是对翻译原则中的“信、达、雅”,“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传承和超越.卞之琳的“信”继承了严复“信”对原作对译作诚信的要求,但所指范围比后者广,尊重原作的程度比后者高;卞之琳的“似”继承了“形似与神似”对维系译文与原文的适当关联性的强调,但破除了“形似”与“神似”之间的无谓争论,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持,同时对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在范围上作了限定;卞之琳的“译”继承了“直译”和“意译”对翻译与创作关系的定位,但破除了“直译”、“意译”理论的二元对立,为译者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书辜氏汤生英译< 中庸>后》一文中,对辜鸿铭翻译中的“求统一”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译文不够忠实精确.但从对外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辜鸿铭一贯主张的有机整体翻译观与其“求统一”之举,却有可取之处,也给当前的文化外宣翻译中译者该如何译有所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过程也是结果。从翻译过程来看,翻译是"语境重构"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过程,从翻译结果来看,翻译是产生同原文等效的译文。翻译过程研究催生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动态研究,从狭义角度看,是翻译语境研究,即从译者视角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重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宏观翻译策略及微观翻译方法的研究;从广义角度看,是从研究者视角进行包括翻译语境在内的源语语境、原文语境和译语语境、译文语境的翻译语境化研究。翻译结果研究产生以译文为中心,重视译文批评的翻译质量评估的静态研究,涉及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立和翻译质量评估参数的设定等。两种翻译途径殊途同归,从不同角度研究翻译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