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达洛维太太》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充分展示了伍尔夫新颖独特的现代主义技巧。在创作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技巧,创造性地运用了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构建小说结构、展现人物真实的心灵世界、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小说审美表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2.
电影《断头谷》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气氛营造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对小说《睡谷的传说》进行了成功的颠覆,影片因此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颠覆的原因是二者所处时代不同以及二者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3.
E.M.福斯特主张艺术作品应当在形式和内容、结构与思想等方面都达到和谐一致,并提出小说的艺术形式可分为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图式和节奏七个方面。用福斯特的艺术和谐观来分析他的代表作《霍华德庄园》,发现小说中处处可见他的艺术联结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最著名的艺术论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宣告了技术引发艺术生命政治的革命性转向。本雅明认为技术渗透艺术身体之后,制造了艺术的三重生命形式。以灵韵隐喻生命属性的艺术的生物生命转变为以复制品为象征的艺术的形式生命。在这种时代转向和生命隐喻的背后,本雅明乐观地预见一种具有救赎美学价值的未来生命的共同体愿景。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中作者采用的独特的、神秘的叙述方式,指出其将电影蒙太奇、新闻短片、历史人物速写等技巧性地运用到写作中,深化了主题,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小说观念是小说家对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总体看法,包括小说家的哲学、美学思想,对小说社会功能的认识,所恪守的方法原则等许多复杂内容。小说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小说家和读者美学思想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在艺术创作中无所不在,渗透在作品的思想、形式、风格之中。各个历史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小说观念,有贡献的小说家们的各种小说观之间存在着沿革关系。艺术是一条历史长河,小说观念总是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元末明初以来,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三次小说观念的更新:《三国演义》、《水浒传》是第一次,《金瓶  相似文献   

8.
在通读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著述的基础上,梳理了本雅明两次艺术比较研究的理路,并对寓言与象征、灵韵与震惊等一系列解读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甚至后现代艺术的钥匙式的美学范畴进行了勘定。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21,(1):15-21
影视、评书等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历史故事的传播与普及,起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历史上的不朽之作《史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很多,如影视、歌舞、戏剧、评书、有声小说等,它们或选取《史记》中的故事,或以《史记》中故事背景为由头进行加工改造,或故事源头在《史记》,等等,将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给普通大众。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它们是相通相融的,要想传播得更为久远,需要高雅与通俗的结合。艺术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地域的变化增入新的内容与形式。当然,艺术传播历史与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如不以史实为基础随意篡改、没有与现实结合起来以及可读性不强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以作为现代艺术物质现实的技术发展特征为理论出发点,剖析潜存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社会领域的政治意蕴,其理论主题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暗合但有思想的独特性。作者本雅明在散文化的结构体例中,传达出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艺术的革新意义及其潜在的政治批判主题,揭示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政治之间隐显交错的辩证关联。本雅明的理论主题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曹文轩在小说创作中潜藏了对故乡盐城的记忆,但又有意在地名、风物、民俗与方言等方面淡化了盐城的地域特征。他小说创作的意图不在于突显地域性,而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与普遍的情感。所以,他的小说《草房子》《三角地》就很容易被电影改编移植到不同地域,而且能保留小说原著的情感和主题,反过来又增强了小说的普遍性意义。曹文轩的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坚实的故事和思想基础,而电影传播扩大了小说的知晓度,两者形成了一个双赢的互动范式。  相似文献   

13.
电影《草房子》是对同名小说的“图解式转化”,在主题表达、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及风格传递等方面,与原小说基本一致;但受影像、篇幅、受众等因素影响,还是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动,包括删减主要人物、压缩故事时间、简化叙事结构、设置双重视角、删减或调整故事情节等;通过媒介的转换,电影《草房子》和同名小说在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对优秀的“互文性”作品。  相似文献   

14.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探析茅盾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时代女性成为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是多元的,主要是受他的家族女性、早期妇女观、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闻摄影在五四前后历经内容上的转变,数量上的增加,组织性和专业性的加强等诸多外显形式的变化。然而,基于新闻摄影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我们发现早期的新闻摄影主要用于“印证事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五四之后,新闻摄影成为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文艺界精英们抒情写意的工具。他们在创作实践上和摄影理论上的撂索和总结,把新闻摄影从机械复制时代弓}向艺术创造时代。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与传统艺术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机械技术的介入,这种介入使得在传统艺术当中被排斥的机械复制在艺术创作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它给传统艺术理念带来了冲击,也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艺术生命和新的增长点,从这点入手来阐述电影艺术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空城计"的故事家喻户晓,尤其是自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更是广为流传。在几百年的《三国演义》接受过程中,人们试图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对这个经典故事进行演绎,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由于各种艺术门类自身的特点,在对小说文本进行生发的同时自然要带有鲜明的自身的烙印。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文本、电视剧技巧以及京剧表演的对比分析,探究各种艺术表现方式对"空城计"故事解读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9.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虽然脱胎于莫言小说,但就审美内涵而言,两者大相径庭。这种改变,有多种原因。考察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可以看出时代精神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制约以及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生产机制、导演和作家在创作观念、意图等方面的不同追求,诸多因素综合,间离或区分了导演霍建起和原著作者莫言各具特色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20.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