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道教对"长生久视"的努力,基督教对"永生"的追求,既是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无限向往,也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道教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神圣化,虽表现为神学的描述,但重视生命,特别是现实生命的价值,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理想的.道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我命在我";基督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2.
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昆丁作为康普生家中一个性情敏感、思维敏捷的年轻人,他在欲望抉择的两难境地中,不仅有对历史现实的痛苦反思,而且有对人类精神的未来的祈望.他勇敢地选择了死亡,从而超越死亡.他追求的是精神的再生之美,是-种不怕肉体毁灭而有永恒的精神价值的东西,一种超越了有限生命的无限.  相似文献   

3.
“神人合一”思想是中国道教思想的典型特征之一。研究发现,道教“神人合一”思想的直接来源是西汉儒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其间接来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根本来源则是远古和上古时期的“神人合一”思想。《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对远古和上古时期“神人合一”思想的回归与超越,其实质则反映了修道之人对于人与人及自然和谐完美、与道合一、修道成仙之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提出,从形而上的层面为道教神学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从形而下的层面指出了修道之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可能性和途径,成为了修道之士的终极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4.
道教早期的“道物关系”思想集中体现在《太平经》一文中。《太平经》首先突出人在“物”中的地位,人居“道物关系”的中枢;其次,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与作为本体的永恒之“道”合一,实现个人生命境界的升华,但并不以此为最终归旨,在此之后还要“理气”“利物”,从而使“物”无损伤;第三,尽管“道”是永恒存在的,但“道”分大小,一物有一物之“道”,一物损伤则“道”就有所损伤,故“物”无损伤“道”才能够无损伤。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由此可见道教早期“道物关系”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5.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初期的重要经典,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记录汉代道教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汉语面貌,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以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为考察对象,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搜寻所有韵文,从体式、押韵两方面对《太平经》中的韵文及用韵进行分析,探讨《太平经》的韵文体例及用韵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闵一得的道教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一得为清朝时期的高道 ,他在他的道论中用宗教的语言讲述了生命的可贵与美好 ,体现了道教追求生命之美的根本旨趣。闵一得还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表现道的无限之美 ,并说明只有将个体生命融入道中 ,融入宇宙生命中 ,才能享受道的永恒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其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道教在注重个人修炼与解脱的同时,也具有特色鲜明的尚农、重衣传统。《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尚农思想,如合理利用土地、积极保护土地、善用畜力、勤勉劳作、勤俭节约等,对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本体。早在明代,胡应麟就已经意识到了《古诗十九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微妙的、甚至是重复出现的意象。本文从意象的角度出发,探求《古诗十九首》生命主题的深刻历史内涵以及其艺术魅力的源泉。生命永恒、生命短暂、生命死亡这一组生命意象中融入了游子们对生命悲剧的感伤与无奈。无法求得生命长久的游子们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从而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爱恋、追求与肯定,形成了对生命各个角度的思考。生命意象群与人生短暂的主题浑然一体,使《古诗十九首》达到了“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泣鬼神,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道教养生是以与生命过程相反的程序使人复归于“朴”,而道教的审美则注重让人认识俗世生活之丑而感受超现实的神仙生活的“真—美”;道教养生经历了从“养生”到“长生”、从肉体的养护到精神的超脱变化,而道教审美也经历了从追求“道—美”的绝对,到借鉴现实美甚至引领现实美的过程。道教养生推动了道教审美的发展,而道教审美又将道教养生推广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10.
道教仙学曾发生过两次比较大的理论转型,除社会因素外,哲学理论的转变对这种转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道教仙学从宣扬“精神主生”转变为追求肉体的飞升,再从肉体飞升转变为追求精神的升华与超越,与魏晋时代哲学本体论大盛,唐宋以来心性论风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太平经》的“寿—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经典之一,它的宗教思想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也包含了丰富的美学观点。以生命为美、以“寿”为美,是它的美学思想的最核心内容之一。“守道”可得长寿,是其美学判断标准极为主观化、生之美可以向“内”追求的独特的宗教思想依据。这一思想,与西方的(包括西方宗教的)生命美学观区别明显,对中国美学思想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西升经》的身体政治观,是对《道德经》的继承和发挥,更是直接继承了早期道教《太平经》与《老子河上公注》的相关思想。《西升经》将其修炼生命以达长生的一套生命原理扩充于政治运作,认为国家如果按照修道之人治身养生的原则治理,就可以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游仙诗的渊源与内容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辞赋,楚辞、《庄子》与道教的神话幻想系统是产生游仙诗的三大重要因素。游仙诗的内容非常庞杂,本文以为可以把游仙诗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因受时间的局限而追求生命永恒与因受空间局限而追求生命自由,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游仙诗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4.
魏晋士人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此时,修仙成为他们探索生命的一种方式。葛洪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家,他所著的《抱朴子内篇》是道教的重要著作。它反映了神仙信仰,体现了魏晋士人追求生命永恒与精神自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限,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相似文献   

16.
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限,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乱世杀伐,生命遭受的戕害分外突出,这一切都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生命瞬间,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主题。到了正始时期,玄学思想影响了士人的精神面貌,而且也促使士人生命价值观发生改变,士人追求的是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想人格模式,向往的是挣脱荣名的束缚,超越礼教,高扬自我,寻求一种超现实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身上的"权力意志"推动他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克服艰难困苦。潜在的"酒神精神"助他挣开束缚身心发展的枷锁,追求自由的婚姻。他的生命短暂却丰盈。他执着的求知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超越了时代50年,必将"永恒轮回"。从尼采的"生命哲学"出发,运用"权力意志","酒神精神"以及"永恒轮回"这三个哲学命题来探析裘德的成长轨迹,旨在探讨小说的"成长"主题及其普遍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9.
人的神话与神化的人--中西神话比较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神话作为有限个体追求无限超越、生命存在追求永恒以及人确证自我的一种方式 ,具有共同的特点 ,但由于地理环境、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 ,形成了各自神话的变异和差别 ,这种差异正好应合了中西美学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试论《太平经》所蕴含的妇女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道教思想的哲学基础,在立足阴阳之道阐述其神学宗教教理的同时,涉及了颇为丰富的妇女思想内容。《太平经》所蕴含的妇女思想主要包括:提倡男女同处相合,和谐平等,肯定妇女的重要社会作用,反对虐杀妇女,反对“贞女”观念,主张男女两性相悦养育子女等等。《太平经》有关妇女思想的阐述不仅对道教自身的发展影响甚大,而且对研究当今社会妇女问题,仍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