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近几年来 ,电视纪录片获得了快速发展 ,一些好的纪录片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究其原因 ,除了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外 ,更是由纪录片的独特美学特征决定的 ,它的审美张力来自电视诸元素的合力 ,来自其创作者与观众的审美同构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的美学品位和审美价值是美学意义上的综合表现形态 ,同时 ,高品位的审美价值更是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不懈的美学追求。本文从分析纪录片的一般内涵出发 ,对纪录片审美价值的重要地位、存在形态和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初步探讨 ,结合部分纪录片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能对纪录片的健康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图片不仅是大众传播的新兴媒介力量,也是时下媒介与艺术交融的典型表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解读网络新闻图片的审美属性。具体对网络新闻图片的审美价值,审美的后现代性、交互性以及形成的审美共通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试图为网络新闻图片的传播和现代审美日常化的建构提供另一种维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电视圈内象牙塔的纪录片向来被认为是"精英们拍给精英看的"艺术。在拍摄制作纪录片渐成燎原之势,持DV机器的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候,必须坚守真实的底线,坚持有思想的内涵,坚持审美追求,纪录片才能保持自己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美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美性”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电视纪录片创作和批评的价值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和创作过程中“世界—作品—创作者—欣赏者”等纪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纪录片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以其有声语言的特殊优势不仅仅起着传达信息的作用,而且作为一个修辞文本,也呈现出了别样的修辞审美特色,主要表现在纪实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辨美、逻辑美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交往.在残酷的现实和迫人的公众意识面前,人与人交往无法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沟通,于是人们开始转向审美交往,在异在的影像世界寻找着安慰与解脱.影像世界的审美交往使人们获得了感性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同时,又能够对影像处理作出理性思考,发掘它所蕴含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8.
观众研究向来是被边缘化的,针对纪录片观众的研究就更是稀有。论文以寻找纪录片中的观众为题,以演绎的方式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观众出场的审美与政治意蕴、媒介性质与观众身份确认、观众与纪实影像的心理秘密以及观众在纪录片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功能等。文章最后指出,在反身模式纪录片中"互动型观众"的加入,不仅使纪录片文本第一次成为一种开放的结构,更是完成纪录片"制作者的故事、影片的故事与观众的故事"联合上演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自然类纪录片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和审美文化底蕴,以投射到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境况和意义的探索.自然类纪录片遵循纪录片的纪录美学原则,采用多景别多角度的叙事视点,利用不同类型的镜头构建戏剧化场景,追求完整明晰的镜头视觉逻辑,以散文化的风格组织叙事链条,拥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眼光,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影像叙事.文章将结合雅克·贝汉的经典力作《迁徙的鸟》对自然类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当代电视纪录片的生产立足于文化消费和审美期待立场,尝试将纪实美学和戏剧美学相互渗透,促成了纪录片叙事策略朝向后现代美学新风的转身。电视纪实娱乐叙事的奇观化策略,凸显影像或场面的视觉奇观及其快感的最大化;电视纪实叙事的碎片化则强调剪辑加工的碎片式的组接链条,构建立体叙事空间,强化纪实叙事的美学体验;电视纪实叙事的工艺化色彩采取技术理性向艺术表现的渗透的工艺美学标准所产生的陌生化视角,拓展纪实画面的视觉张力,造就纪录片画面内在力度和力量缔结成而成的纪录片影像的非凡气质。  相似文献   

11.
"意象美学"的现代形态——论叶朗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意象”为本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现代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显现,也是叶朗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中所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更是叶朗在长期的美学思运中对美学本体论的一种中国式的读解。叶朗以其独特的美学之思,尤其是他那独树一帜的极富民族性更具时代意义的“意象”论美学,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2.
人化自然界的美学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和"自然界的生态性"的对立中.生态性的基础在于自然界的规律,社会性的基础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态性调节的方式是自然界的"自然而然",社会性调节的方式却是改造;生态性的目的在于生态的完整和循环,社会性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读者》的成功是胡亚权、郑元绪、彭长城等灵魂人物灵魂集合时统一的发声,是其人格美的体现。其人格美具体表现在他们本身的艺术气质,办刊的宗旨、精神,对读者的真诚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跳香节最初是湖南沅陵"哇乡人"祭祀祖先盘古的一种原始仪式,后来演化成乡民庆贺当年五谷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等盛大的民俗活动。跳香是一种集戏剧、音乐、舞蹈、宗教于一体的人文综合性艺术现象,它的终极目的是在人文精神的追求上,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及民族精神。《奥涅金》是柴科夫斯基歌剧类作品中的杰作,同时也是俄罗斯歌剧史中的一块瑰宝,它既是俄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价值的体现,也是柴科夫斯基本人歌剧审美特点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好古”思想之审美文化心态试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知识与权力、阶级与文化品味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好古"的文化心态.援引古今中西知识概念及文化理论,层层论析,并且从外缘的条件因素进入内在的主观认知,阐释由好古而获得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在高尔泰的美学思想体系中,"自由"是其论说的重点.正是在"自由"的界定及相关论述中,我们发现了其中存有的深刻内在矛盾和冲突:当他从那个时代流行的哲学体系出发对"自由"概念进行论证时,高尔泰明显表现出了他的时代局限性,即以为"自由"不过是"认识和把握了的必然性";而一旦离开了哲学语境,高尔泰从他的真实感觉出发来书写,则充满了对"自由"的多样性及其现实实现的热切向往和赞歌.拨开历史迷云的遮蔽,当我们深入到其体系内部对其进行考察时,我们发现了高尔泰美学思想的深层基础,及其对中国当代美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意识的启蒙与完成经历了漫长的动态过程。与已有研究对《山海经》山水所作的"地理山水"、"神话山水"、"文化山水"的解读相比,审美经验的阐释路径使得《山海经》在中国传统独立山水意识诞生旅途上的意义更为明朗,《山海经》所蕴含的"山水"资源具有标本性的意义:《山海经》以空间引领时间的独特方式及山水审美张力的构建,实现了对审美经验的早期祛昧。尽管距离山水在魏晋时期所实现的审美独立还有一段距离,但《山海经》所提供的平等、包容的审美质素却为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独立作出了自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方法。它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抒情特质的形成、哲理情思的丰富、意境学说的产生和 完善都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文章勾勒了以“味”论诗的嬗变轨迹,阐明了其美学意义,揭 橥了其美感成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诗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味""趣"的概念颇为虚灵,但它们更能显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极难辨析与领会."味"和"趣"是主体审美理想与情趣在诗歌文本有机构成中的落实,更多地关联到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本身亦属于生命活动,故而以"味""趣"为标志的审美机能,实质上便是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这里分析了"味"与"趣"各自内涵的特征、区别和历史演化历程,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质性流变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诗性生命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