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后现代美学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美学对于审美现代性的反对首先从审美问题的外在结构出发,寻找社会权力结构在审美主义中的体现;其次,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倾向导致了对传统哲学话语的消解,而后现代主义美学也以同样的方式对现代主义美学话语进行了具体的批判;最后,后现代主义美学与当代激进社会理论的联系又为这一批判增添了更多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随着现代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理论的出现才进入人文社会科学视野的。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问题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前者主张保持审美的自律性和超越性,维护审美的无功利性和精神自由,却导致了审美与生活的脱节,审美成为资产阶级贵族的专利;后者主张消解精英主义文化观念,让审美回归普通大众的世俗幸福,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却加重了审美的商品化、犬儒主义和虚伪主义。面对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暴露出来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一方面以实践论强调审美的大众化而非审美的泛化,另一方面又从人类学的根基上阐释审美理想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和后现代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辩证关系。后现代主义其实是审美现代主义的继续 ,它继承了现代主义艺术对理性的质疑和批判立场 ,张扬个性、开放、矛盾、混乱和无意义 ,是对理性至上倾向的反拨 ,一次释放出现代性为获得自身解放而积蓄的潜能。透过这个辩证关系 ,可以发现 ,后现代的“冲动”本质上对个人和共同自决、理性和历史的重新思考 ,是一种“理性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如一些社会学家所说的后工业社会时,现代西方文化经历了一次新的裂变。在这过程中,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迅速扬弃现代主义,对其进行了“承续”与“反拨”,从而逐渐崛起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对哲学、美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特征在于,“后现代主义不是纯粹的,它引用,纯化、重复过去的东西,它的方法是综合的,而不分析的,它是风格的自由和自由的风格的,它充满怀疑,但不否定仟何东酉,它容忍模糊性、矛盾、复杂性和不连贯性”。门旧金·莱文《告别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美学是时间性美学,而中国美学是空间性美学;中国哲学不是时间性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而是空间性的,这个空间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气,气流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天人感应,仁民爱物。西方美学通过审美理解消除时间距离而达到自由,因此是理解论美学;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是空间性的活动,通过审美同情(感兴论)超越空间距离,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情景交融)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美善相乐),因此中国空间美学是异于西方的同情论美学。在西方后现代主义重返空间性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空间美学为世界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可望在存在的主体间性和超越性基础上,确立审美超越现实时间和现实空间的性质,消弭时间和空间的分裂,使理解与同情无别,达到审美的自由境界。重建时空一体的美学,才是中国美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从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对比研究中,本文指出康德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先验反思”的现象学性质。在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绝对对立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美学以一套“准现象学方法”给予了前康德美学中主客二分的自然主义立场以巨大颠覆。然而从根本上看,康德又只是属于传统的,康德美学只具有“半现象学”性质,康德超越自然主义的立场与胡塞尔现象学相比是极不彻底的。以现象学为视角,本文批判地指出: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判断之中介性的确认,表明他并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意识的始源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二律背反的解决及其暴露出的二元论哲学的内在矛盾,又表明他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主客不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实践美学作为前现代的意识美学,建立在身心分离的二元论基础上,仍然固守主体性的理性传统,因而不能解释后启蒙时代的大众文化.而后现代性的日常生活美学,反拨意识美学贬低身体性的倾向,论证了通俗艺术的合法性,但抹杀审美的精神性、超越性.在关学思想史的发展链条上,较之前面两派的极端主张,生存-超越美学执两用中因而更富有理论张力.当下中国既有前现代的残存,也有现代的情境,更有后现代的景观,因而对于知识界来说,更应该正视生存-超越美学的整合维度和学术进路,方能"发展出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中国当代美学",从而更好地参与当代世界的文化建设,重新测绘国际美学地形图.  相似文献   

8.
研究康德美学,最好是从方法论着手。而胡塞尔现象学对于理解康德美学具有特殊意义。在现象学视野下,可以发现,反思判断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反思判断不同于规定判断,不是以“普遍归摄特殊”,而是“从特殊寻求普遍”,暗含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思路。康德的审美判断作为反思判断一开始就立足于情感(特殊),而把对象的存在加以悬搁,超越了认识论(客观主义)美学。康德从先验主义立场出发,努力纯化审美判断,确立起情感的普遍本质结构,从而超越心理学(心理主义)美学,显示了胡塞尔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思想萌芽。康德美学正是依靠这样一套“准现象学方法”实现对前康德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革命,为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是 2 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世界性文化思潮 ,其中最主要的三种思潮 :晚期现代论或转型前卫派、无政府主义的后现代理论、哲学中的后现代本质主义在后现代主义诗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构成了后现代主义诗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由对这三个基本构成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性的分析可以发现 ,后现代主义诗学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超越它的后现代过渡特性 ,进行新深度理论模式的构造。在这一点上 ,作为旧深度模式的集成者与现代主义美学的开山者的康德从四个方面 :艺术审美中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协调关系 ;艺术语言鉴赏式的交流过程 ;个性与普遍性、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以及艺术中人学逻辑与自然逻辑之间的关系都作出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作为肇始于胡塞尔的哲学方法论,迥异于西方形而上的哲学传统,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的走向。但不可否认,现象学并未结出它应有之果,仍具有缺陷与未完成性,始终处于后世思想家的不断改造之中。巴什拉的诗学思想,即想象理论,使主体摆脱有限性,客体成为存在整体,存在超越时空,亦即全方位的间性与超越得以完成,是对现象学的回应与贡献之一。巴什拉的思想轨迹昭示了一种个体性现象学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建于文艺审美基础之上的现象学才真正符合现象学的设定初衷,而审美关注的就是个体体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究竞是“中国美学”,抑或“西方美学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世界美学”。长期以来,西方学界藐视东方美学的存在合理性和价值,而以西方美学为普世化的美学标准。国际美学格局中,东方美学缺乏话语权,本土美学与“世界美学”相背离。从普世化美学的视角来看,“西方美学”是一个泛化概念,而且它本身也只是地域性的本土美学,却并不是代表未来世界美学的参照蓝本。“中国美学”有古典与现代两个形态。在学科体系化和专业化以后的中国现代美学,有五种现代化的向度:科学向度,艺术学向度,生命哲学向度,马克思主义向度以及现象学向度。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形态,以华夏艺术精神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能为世界文化带来与众不同的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12.
实践存在论美学源从马克思实践哲学和现象学方法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超越中获得理论资源,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理论的知识谱系,同时它也吸收了现代哲学的一些营养.实践存在论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具有的存在论意义作为自身的理论支点,以现象学的方法为启示,力图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重新研究审美活动的诸环节,并以人生境界的提升为审美活动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研究音乐与情感问题上,西方哲学美学界可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现象学美学”的观点对音乐情感意义的理论影响颇深,本文仅就此观点进行探索,目的在于扩展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之视野,力求使音乐情感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传统实践美学从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规定“实践”范畴,导致其美学理论出现严重局限性,而后实践美学用“生命一元论”、“存在一元论”解释人类审美现象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范畴,从人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角度重新阐释“实践”范畴,吸收传统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双方的合理之处,建设新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对尼采美学的阐释,如同对他哲学的阐释一样,都是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之内,通过现象学本质还原的阐释技术,把尼采的关键主题纳入到整个欧洲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从而使得尼采本来具有鲜明现代特色的美学,尼采自称的艺术生理学,成为渗透着存在主义气息的艺术形上学。这种做法既体现了阐释的魅力,也掩饰不了阐释的暴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王国维哲学美学著述的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忽略王氏著述的发生语境,看不到王国维多种著述中所面向的共同问题即人生意义问题;其二,不能超越学科局限解读王国维的哲学美学著述。突破研究者的时代局限,从王国维所体验的语境理解王氏著述或许可以发现其原本意义,王国维为文化转型期开出的药方对于延续至今天的文化转型仍有借鉴意义。只有突破学科限制看待王氏的一系列著述,才能对其做更深的理解,激活其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象学美学发展的顶峰,杜夫海纳的美学经历了从现象学到存在论的转向。这一转向体现在艺术的审美经验分析,即重建艺术与真理的关联;体现在自然的审美经验分析,即认为自然与人的统一并非源于审美的虚幻性,而是有其存在论的深层依据。杜夫海纳上述思想不仅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而且对于哲学甚至伦理学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中心论从思想方法上阻碍着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的构建。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当代新形态的中国哲学应是作为世界的一般哲学而存在的哲学。马克思关于世界的一般哲学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音乐美学角度浅谈钢琴演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分析哲学以及音乐现象学对表演的美学阐释,对钢琴演奏中的若干问题:“真实性演奏”、自我表现和音乐文本究竞谁承担着诠释作品的尺度和准则?钢琴演奏的同一性问题是否存在?同一性是否能够作为钢琴演奏的评判标准等进行思考。音乐本体只有和人的体验发生关联,音乐的奥妙才可能获得呈现,音乐的内在意义才可能被聆听者所接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尽管对于语言学和美学问题没有做过系统全面的阐述,但是在他们所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之中,语言(言语、话语)是实践的一种类型,在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中,福柯等哲学家明确地把"话语"作为"话语生产"或"话语实践"来运用,一些语言哲学家也指出了语言的实践功能,从实践的对象性、意向性、目的性、感性活动性等特点也应该把话语生产作为实践的一种类型。话语生产无论在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物质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之中,还是在直接生产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艺术)之中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要素,尤其是在文学生产之中更是一种主要的实践要素。新实践美学揭示了话语生产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的中介性,从而发现了话语生产的审美本体意义,是对实践美学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