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积极人口老龄化建设需从切实保障老年人健康水平出发,为应对健康养老服务挑战,社会保障、长期照护及养老服务等体系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策略。医养结合既与政策、环境及经济水平相关,又与照护服务水平以及医保及保险体系相关。应针对性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及医疗、康复、照护等各方面保障,促进积极老龄化建设。积极老龄化建设研究包括健康养老服务挑战及需求、政策法规、医疗保险、社会服务、医养结合及商业保险等内容及体系研究,积极人口老龄化建设中加强医养结合与医疗保险的需求研究,可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保障研究,引导我国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模式及保障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优化补偿及保障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2.
温心 《老友》2015,(2):39
据统计,哈尔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人,入住机构养老的仅占3%左右,大约有9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成为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结合养老示范城市建设,该市确定整合医疗和养老两个部门资源,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为居家养老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急需解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我国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政策创新。安徽省在响应“医养结合”政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养老服务模式,各种模式的养老服务效率是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文章运用专家评价法构建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对安徽省“医养结合”主要养老服务模式的服务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目前安徽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整体效率较低;“医中设养”模式是各种模式中效率最高的一种,其中预防保健服务和康复护理服务是“医中设养”养老服务模式中效率最高的两个模块,“养中设医”模式在设施环境以及服务人员数量和服务质量上具有明显优势,而“医养合作”模式在规章制度和老年人精神慰籍方面则胜于其他模式。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服务效率:树立“医养结合”服务理念;加大“医养结合”政策推动力度;提升医养服务人员技能,完善基础设施;深入分析自身资源,选择最佳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口总量急剧增加,高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慢性老年病患者不断增多。然而我国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条件不足,医疗服务水平普遍不高,而且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如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均存在医养分离、有养无医等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属对于健康养老的要求与期望,因此,"医养结合"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对"医养结合"模式产生的背景、"医养结合"的理念及分类进行了阐述,并对"医养结合"模式在机构养老中的健全方式进行了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5.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有利于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有效解决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医疗、养老问题。目前,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构高收费与老年人的低购买力,养老服务单一化与老人需求多样化,医护人员紧缺等,如何进一步拓展“医养结合”供给主体的资金来源,完善其服务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马鞍山市为例,探讨新型养老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围绕医养结合的组织架构、生活模式、服务方法、环境条件、服务力量、经费保障、支持模式和管理机制几方面,探讨了医养结合"结合什么"以及"如何结合",即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结合、养病与养生结合、医护和陪护结合、住院和住家结合、专业团队与老年人互助团队结合、医保与低保结合、公立与民营结合,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结合。通过多方面的结合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少子老龄化的背景下,(高龄)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成为家庭和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医养结合可能成为缓解该难题的创新性模式。通过对部分医养结合试点地区不同类型医养结合实践的调研发现,医养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困境。但是,由于医、养、险分别涉及不同部门,其良好运营的复杂程度远超过单纯的医疗或养老,在管理者、运营者、筹资机制、受益者、服务者、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多个方面,医养结合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日本医养结合经验,提出了应对医养结合挑战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绝大多数老年人只能选择居家养老。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使得医与养必须相结合,因此,今后应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目前我国在人才、政策、财力、观念等方面还难以满足"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发展需求,必须采取加快多元化服务主体的构建、加大政府配套性政策措施支持、培育相关人才、丰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容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南京市晨光医院康复护理中心为例,调查研究医生?护士?护工的基本情况?稳定性及入住者满意度,探索二级医院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深入访谈法?随机抽样调查法,对南京市晨光医院康复护理中心的医护人员?护工及入住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t检验?结果:入住者多为高龄老人且患有多种疾病,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总体满意度为95.0%,其中对收费?医生的服务及技术的满意度均高于总体满意度(P < 0.05),医护人员稳定性较好,是医养结合模式得以有效推行的基础和保障;对伙食?护工的满意度低于总体满意度(P < 0.05),护工的稳定性相对较差?结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二级医院开展具有可行性?政府应着重加强老年健康人才培养及护工队伍建设,确保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福利多元理论视角下"医养协作"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齐齐哈尔市龙沙区符合入选标准的5所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与护理员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机构开展"医养协作"模式。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健康知识宣教、常用护理及康复技术培训、定期诊治及护理、就医绿色通道等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建立并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比较干预前后老年人慢病知识掌握情况、老年人对护理员服务的满意度、老年人生存质量及护理员常用护理及康复技术掌握情况。结果干预后,老年人慢病知识掌握情况、老年人生存质量与对护理员服务的满意度得分的变化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员常用护理及康复技术掌握情况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福利多元理论视角下"医养协作"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慢病知识、改善老年人生存质量、提高护理员常用护理及康复技术及老年人对护理员服务的满意度,为构建系统规范、标准明确、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Grossman模型为理论模型,采用Probit模型、Multi—Logit模型等计量方法对福州市所辖闽清、连江、闽侯等6个县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中的就诊行为、就诊单位的选择、就诊的医疗费用负担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户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因素影响农民的就诊选择;文化程度、健康情况、负担系数、收入水平、家庭规模等因素影响较显著,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党员、是否村干部等因素影响较不显著。(2)到就诊单位的距离影响了农户对就诊单住的选择。(3)“新农合”制度对减轻农民负担有积极影响。建议,应当尽量提升报销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尽可能简化与农民相关的制度安排;要合理利用合作医疗基金。制定适宜的门诊和住院补偿方案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的就医行为是在金钱、时间、质量这三个变量的不同组合中寻求一种保证其恢复健康的恰当策略。影响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保障形式和医疗服务体系。为了使农村居民获得价廉、便捷、质优的医疗服务,必须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缩小医疗成本,减低医疗费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医护人员的素质,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异地就医问题十分突出:报销流程复杂、监督管理困难、报销比例低、待遇兑现难等等。文章针对异地就医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在认真分析异地就医待遇兑现不畅通的现状和根源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解决路径,探索构建异地就医待遇兑现的畅通机制,进而提出解决异地就医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新兴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政府实施新农村建设,追求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本质上讲,应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医疗保险,由我国国情与现实所决定。它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以基本医疗为着眼点的、非典型的社会医疗保险。  相似文献   

15.
经过14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依旧是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对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改革个人账户资金、调整医保报销制度、推动城乡医保一体化、大力开展补充医疗与商业医疗保险、扩大医疗救助保障范围、提高统筹基金筹资水平是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临终关怀对于减轻身心痛苦和死亡恐惧的显著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数十年研究成果的充分证明。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外专业期刊统计数据,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堪忧,中国社会老龄化及城市化加速发展使临终关怀事业遭遇日益严峻的挑战,体现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平等、法律法规缺位、职业培训不足和程序化措施不力。研究基于国内过去30年来临终护理经验教训的现实,以充分数据资料分析中国临终关怀体系建构在观念层面、财政保险资金层面、法律法规层面、教育培训层面和医护制度层面所面临的挑战,指出问题的核心是医护观念陈旧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临终关怀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具体为临终关怀法规与医保管理的制度性优化、拓宽慈善资源和培育临终医护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展临床共情基本路径研究,调查共情基本路径执行现状,为共情临床实践提供建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8所公立医院825名临床工作者和在这些医疗机构就诊的807例患者的临床共情基本路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共情的认知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在临床共情基本路径中的神态、情绪、倾听、微笑环节,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认知存在偏差;在耐心、专注、语言、告知、解释环节临床工作者均表现不佳。结论:临床工作者各路径环节表现不佳,需结合临床共情路径的内涵和实施方法,促进临床共情实践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三张网",要想实现"城乡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目标,每个制度构建本身与制度之间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调查分析W市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现状、问题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照"制度全覆盖、筹资多渠道、保障分层次、政策可衔接、管理趋统一"的原则,构建"城乡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高校电子健康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网络技术引入医疗、保健、预防、临床领域,发挥其便捷、灵活、互动的功能,必将给校园医疗保健带来无穷的活力。电子健康档案可使教职工和大学生们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学习医学科普知识,方便被保健人寻医问药,同时让其充当平台将医疗工作延伸到医院以外。电子健康档案在心理咨询、性保健方面有其独特优势,能更好地促进医患交流,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衔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乡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有着明显的二元化特征。二元社会医疗体系曾有其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社会转型,这种体系的固化使城乡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变得相当困难。今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应从城乡有机衔接的立场出发,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并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循序渐进扩大现代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在我国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最终实现“国民皆医保”的城乡整合,使城乡居民能够实质平等地分享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