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气一元论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关于宇宙生成和构成的问题,气一元论和现代物理学中量子场论都给出了相应的描述,在它们的基本概念之间存在近乎严格的等价对应关系。气一元论的"气""道""象""阴""阳"等概念依次等价对应着量子场论的"场""真空""虚粒子""费米子""玻色子"等概念。这表明气一元论和量子场论实质上是同一种理论,因此气一元论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资源意义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特点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丰富,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这种"和"的理念在日后广泛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得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也因此弥漫着和谐之气。认真领会和梳理传统文化中这一思想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给"和谐"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当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承继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依托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气是哲学的,气是文学的,气是美学的,气更是文化的.今试从气概念的涵义、气的美学意义、气文化的审美精神等方面在文化和文艺美学层面上对"气"的有关问题进行观照与探析.  相似文献   

5.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限的学术生命力。方以智继承中国哲学的气论思维,同时融汇西方哲学的自然知识,以"气以运火""气动有火""气盈天下""天地一物"为核心要素,创立其"气火共构"的自然哲学。"气火共构"是兼容物质、精神于一体的多元有机范畴,建构在此种本体论基础上的自然哲学,是一种有别于西方哲学的独特的生命哲学。方以智"气火共构"思想既彰显了传统气论哲学的人文主义关怀,又提供了生命义理命题的自然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气"的词义、哲学内涵、文化意义几方面粗略探讨气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并以此揭示中国的气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民族精神的弘扬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以先进的文化作支撑。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学术界未深入讨论,对于这个核心的特点,人们分歧甚大。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依笔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这是因为: 第一,从哲学的价值和功能来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哲学,都是该时代、该民族的思想家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特定的概念、范畴和思想体系。“人民最精致、最珍贵的和看不见的精  相似文献   

9.
从"气"的词义、哲学内涵、文化意义几方面粗略探讨气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并以此揭示中国的气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礼乐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经学,而六经又以礼为本,礼乐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传统的礼乐文明是构建现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来源及基础。礼乐文明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陕西瓦当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从瓦当与"太极""阴阳""五行"和"方圆相形""动静相生""书画相应"等几个方面分别阐释了陕西瓦当艺术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提出了传承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和弘扬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于中国文化自身的历史观照与世界文化当代参照的必然选择。文化复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 ,更不是复古主义 ,而是要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使“以仁为本”成为具有普遍价值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应,又是对全球化时代精神脉象的顺应,而两者的聚焦点就在于间性思维。这种间性思想方法不是对西方间性理论的简单套用,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已有的间性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是切合中国国情、迎合世界文化发展趋势而又暗合间性思维规律的根本指导方针,它必将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双向遇合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观念作为文化的核心层面是认识文化内涵的一条捷径,故而观念的研究对于了解文化诸形态更深层次的内容便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今问题在中国古人那里是一个长期被关注的话题,因而由此形成的古今观念也是我们认识古人思想的重要依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今观首先可以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对其含义进行初步的界定,语言、认知和信仰都是导致其具有民族性的重要原因;而古、今所构成的逻辑关系则大致确定了古今观具体内容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内容的客观性与涵盖的多面性、演变的历史性与独立性、呈现方式的变化性与价值评估的具体化等等则是古今观作为文化观念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应当成为正确处理当代网络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关系的重大指导原则。整体平衡与循环互动构成网络文化建构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价值;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深层逻辑是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森林观是我国人民在认识、改造、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季节节律观,是对我国古代生态环境理念和传统森林观的高度概括与理论升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森林观对弘扬我国古代人民热爱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生态理念与生态价值观,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self-esteem从西方心理学界引进而来,中国心理学界一直将之翻译成"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中国文化中的"自尊"与self-esteem在多个维度上存在着不同。Self-esteem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或者情感,具体表现为自我胜任感、自我价值感或者这二者的结合。中国文化中的"自尊"包括个体自尊、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个体自尊"指的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民族自尊"指的是捍卫自己民族的尊严,抵御外侮;"文化自尊"指的是尊重和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不可以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要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本土文化中的"自尊"在涉及的内容、情境、应对方式等方面都和self-esteem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和语言以及汉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跨文化交际与教学的平台和桥梁。注重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修养和水平。因此,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相似文献   

19.
学界有关人发展的概念没有形成统一且具说服力的观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言,人本精神与人文观念的发展经历了由对图腾的崇拜到对与人自身相关的王的祖先的崇拜,再到认识"人的精神"的历程。至诸子百家,形成对人的发展的多元探讨。西方宗教观念使我国传统人的发展观及人的科学素质进一步完善。正是在基于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文精神互动的基础上,人的自由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而和谐社会观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墨家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中。他们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