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气分阴阳”对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讨论了古代哲学"气分阴阳"的思维方法及其对中医气学理论的影响.指出"气分阴阳"思维方法是伴随着阴阳概念的产生而形成的,是以阴阳的相对待概念对宇宙本原之气的两种属性的标示.它对中医气学理论以及藏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方法学的重要意义.中医学将人体中的各种气,包括一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也分为阴阳两个部分,以表明气的两类不同作用,阐释机体的脏腑功能和生命进程.  相似文献   

2.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美学,老子所谓的"大象无形"之"象"之所以成为一个基元范畴,就在于它是构成宇宙自然的生命本原"道"、"气"的呈现,包孕有"道"、"气"一体,宇宙万物和舍交通、交相构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古代美学这种对"象"的规定,实际上也引发了中国古代美学意境理论.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明确包含在老予"道"、"气"、"象"的哲学中,包含在老子对"大象"之"象"富有生机活力的哲学规定和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着的模糊心态.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从黄老学的一个重要面向———黄帝之学的角度入手,具体围绕古代医家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关于生命问题的讨论,分析了其中比较有特色的“精”、“气”、“神”之概念与理论,特别是生命的“精-神”性问题,并力图揭示中医学理论范式的重要意义;进而,又试图通过精神哲学特别是心性论向度的展开,将生命问题延宕于更深邃、更广阔的精神境界层面予以讨论:一方面努力呈现古代修身养性之理论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希望揭示出生命问题和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之间的内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邹文 《山西老年》2010,(12):54-54
老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养生学的大家。他提出的养生之道可概括为12个字: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子认为气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强健;精衰,生命便虚弱。他说婴儿"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认为婴儿号哭而声不嘶哑,是因为心理平和无欲而全精之故。人若能注意养  相似文献   

6.
阴阳精气说应用于古代医学之后,中医学即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气,称之为阳;把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之为阴。人的生死,取决于阴阳二气的是否相互为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二气统一于人体,维系生命,则总而名之曰“人气”。“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医生命伦理的历史原典和逻辑起点。它在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生命哲学基础,形成了中医学个体得天地男女精华而生之伦理;人体自身阴阳属性关系平衡转换之伦理;五行生克人体自身和外界相互作用关系"生—命"之伦理秩序。《黄帝内经》的整体生命观展示了丰富的"生—命"空间与时间交织伦理思想,也为现代生命伦理学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文论的“气感说”看文艺的生命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感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它从天人一体、互相感应的角度去看待文艺与宇宙的关系,主张在人与自然界的亲和与感应中去吸取文艺的生命精神。"气感说"是从中华古老的原始思维中生发出来的,具有很深的文化蕴涵,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命精神与创作原则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今天也不乏其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中有关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物质基础等内容,认为“气-精-神”是《黄帝内经》生命观的核心理论,强调气是《黄帝内经》生命观的根本,并且提出了“气-精-神”理论的内涵是“气为源,精为基,神为机”,从而使我们对生命本质有一个全面、科学、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化"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发端于<周易·系辞传>:"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中国古代美学认为,"道"(气)是宇宙万物的最初形态,"道"的这种构成万物的构成态表征为"化"即是"生".这种化生的精神实际就是"化",即一种生命精神的表征状态.  相似文献   

11.
"气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本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念.而这一形而上本体又是以"韵"的表现方式被呈现和传达的."韵"不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追求表现超出形象之外的事物的精神状态或内在特质,它既源自对象自身的丰富性,又依赖于主体的心灵境界,并依靠两者的充分交融而得以生成. "气韵"范畴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思维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气"、"韵"各自内涵的丰富性也为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演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端于《易经》的原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的宇宙论,既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也与那些业已“对根的遗忘”的晚出的中国哲学(如“理学”、“心学”)相异,其实质上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根于身体的宇宙论理论。这种宇宙论的身体性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人以一种借用显体的方式把整个宇宙视作是人身体的化身,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人通过一种身体的发生学把男女交感视作是宇宙的“原发生命机制”,而且还表现在其对作为宇宙之道的“时”的概念的一种不无独特的机体主义的理解上。显然,这一中国古代宇宙论哲学中的身体性思想的揭示,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不容低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它可被目为是对人类“生活世界”的更为彻底的还原,并且同时也代表了对以“以身为殉”为取向的现代主义的一种最早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气”范畴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伟大发现 ,古希腊的原子论仅具有哲学意义 ,而“气”则从一开始就既具有哲学意义 ,又具有科学的应用价值。“气”是中医学的立足之根 ,但对气的认识目前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 ,终有一天 ,中国古代的“气”概念得到挖掘和阐发 ,将可以跃升为具有现代或后现代意义的科学理论。“象”的实质是气 ,是气的流动。中医学以“象”为依据 ,来理解人体构造和生命机理 ,这与西医学以形体为本质不同 ,在整体层面上又高于以形体为本质对人的研究 ,使中医学比长于把握事物的静态类别的西医学 ,在把握动态的个别方面 ,具有优势 ,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能够因人制宜并使药物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原因 ,这种治疗上的成功在科学方法论层次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说 ,中医学因为有自己深刻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论 ,从而它的发展根本上不是对西医式的物理化学模型的还原 ,而是有着特殊的广阔远景 ,甚至对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性质的医学。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概念直接构成中医的理论概念。“粗守形、上守神”的中医理论思维追求说明中医在理论上注重对医学问题本身的形而上本质的研究。中医理论用感性名词概括抽象医学理论,是古代自然哲学朴素性的表现,也是中医理论从形而上直接走向临床应用的桥梁。中医理论的辩证施治原则充分体现了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法性质。  相似文献   

15.
蔓草纹在中国的纹样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关于该纹样的起源却一直是个模糊不清的问题。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蔓草纹起源于古埃及与地中海地区,然而我们通过该纹样与中国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中国古哲学、中国传统图形样式等方面的联系,可清晰地发现蔓草纹在中国大地生长、繁衍的印记。因此,那种认为中国蔓草纹是由古埃及经地中海地区传入的提法是不够准确和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儒道释等修行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道德根基.弘扬中华传统修行文化,可以开启人的善根和慧根,涵养德性,启发悟性,增长智慧.面对当代精神危机,可以据此建构当代中华文化的生命观,有益于世道的改善和人心的净化.对儒道释等修行之道的阐发,可以揭示中华修行文化蕴含的生命智慧,促进当代中国心学的构建,并对当代的道德重建和信仰追寻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古代中国的哲学,不仅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刑法的立法、司法及法律意识等各个方面。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应该借鉴和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如整体观、辩证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进而点明和合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生存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虚气相争是张载哲学研究中的突出问题,而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则在于诠释过程中的范式缺陷和理论内涵分歧。只有紧紧把握张载哲学思维和表述方式的特点,准确理解张载整个思想的主题和整体,并运用内涵一致的哲学诠释范畴,才有可能消弭不必要的争论而对张载哲学的研究有所推进。在这一观念支配下,“气”是张载哲学中关于宇宙统一性、实在性的标志性范畴,而“太虚之性”则是张载哲学的本体,“太虚”和“气”以及其他相关范畴都为张载价值论哲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