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两次历史性的挫折后,在抗日边区提出了民主、团结、抗战的口号,继承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民主宪政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指导下,结合边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三三制”为特征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并付诸实施。它的实施揭露了国民党假宪政的欺骗,树立了真正民主宪政的榜样;增加了人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推动了边区民主政治建设;从实践上完善了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的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中国青年党领导人左舜生践行书生救国的担当与抱负,从学理上阐述日本侵华的罪行及危害,反对不抵抗政策,开展学术救国与舆论救国,并参与一些社会抗战团体活动,联合社会各界爱国民主人士抗战救国.他整顿青年党党务,改善国、青两党关系,促进共同抗日.尽管左舜生身上具有阶级局限性,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值得肯定,并能积极联合各种政治力量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孙中山的宪政纲领,为集中全民族的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广大中间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在抗日战争时期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民主宪政运动,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锤炼了广大民主人士,促进了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战后中国社会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的两次宪政运动与中国民主同盟有着密切联系,其发展大致可以经历三个阶段:1."九一八"前后的"人权运动"和国民党的民主政策使民主知识分子得到初步整合。2.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兴起为统一建国同志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而运动的失败又促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3.第二次宪政运动兴起使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进一步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改组后的民盟全力投入到宪政运动中,但最终与宪政运动一起受挫。两次宪政运动与民盟的发展有如下启示:1.两次宪政运动与民盟是交织互动的;2.民盟与宪政运动的发展命运说明中国宪政与政治环境之间关系的特殊性;3.民盟与宪政运动的发展命运也揭示了政治现代化中宪政与政党关系的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5.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中外的巨大压力下重提准备实施宪政的调子,引发了国统区一场颇具规模的宪政运动。陈启天作为青年党的重要成员,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宪政运动,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人物。作为宪政实施协进会的成员之一,他以强烈的建国关怀和娴熟的历史感,运用中西宪政历史资源,试图走协助国民政府实施宪政的改良道路,实现中国的政治转型。随着抗战胜利后国内政局的变化,其理想缺乏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其关于实施民主宪政的各种思考,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在中外的巨大压力下重提准备实施宪政的调子,引发了国统区一场颇具规模的宪政运动。陈启天作为青年党的重要成员,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宪政运动,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人物。作为宪政实施协进会的成员之一,他以强烈的建国关怀和娴熟的历史感,运用中西宪政历史资源,试图走协助国民政府实施宪政的改良道路,实现中国的政治转型。随着抗战胜利后国内政局的变化,其理想缺乏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其关于实施民主宪政的各种思考,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的十三年,是出马列、出政策、出作风、出人才、出经验的特定时期,尤其是在民主宪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巨大成就,不仅使延安成为当时各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模范,也使得延安成为闻名世界的民主圣地.党在延安时期创造地推行普选,在政治上实行"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建政,整合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为党执政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党在延安13年中宪政建设的成功实践,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对争取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起到了示范作用,更为党在新时期、新阶段,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中间党派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他们拥护国共合作、主张全面抗战、力促全民族抗战的发动;他们以多形式、全方位投身于抗日救国斗争;他们坚持民主、维护团结、开展民主宪政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战胜利后,中国民主同盟提出了建立民主国家的政治构想,并在实现这一构想的实践中,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民盟的战后政治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已故民盟主席张澜,在民主革命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大半革命生涯是在其家乡四川渡过的。抗战胜利后,他从成都到重庆,为国共和谈而奔走呼号。1946年5月当陪都重庆的大小官员纷纷“还都”东下的时候,他却留川返回成都。而当同年底时局险恶之际,他则以年迈之躯抱病出川,从此告别嘉陵江的父老乡亲东下到沪。在沪他渡过了民主革命最后的岁月,为推翻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新中国进行了不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具有“驱逐日寇”与“争取民主”的双重性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治,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法制为保障、普选制为基础、“三三制”为原则、抗战和“帮忙政府”为目的的有机整体。这一民主实践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民主党派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李玉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党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这个时期民主党派的主要斗争是坚持团结抗战和争取民主宪政。他们在政治、经济、组织、宣传等方面紧密配合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诸多方面发...  相似文献   

13.
抗战前后 ,我国民主党派作为游离于国共之外的第三种政治力量 ,最能代表其立场和追求的 ,是抗战胜利后其在建国问题上的政治主张和纲领 ,即民盟一大的宣言与政纲所阐述和设计的、基本上以英美式民主为蓝本的所谓中国型民主或曰第三条路线及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完整方案。然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固有的特点 ,决定了作为其政治代表的民主党派在构建理想大厦时无法解脱独立与依归的困惑。第三条路线只能是民主党派天真的幻想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达致不仅是全体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结果,也饱含了孙中山等国民党精英早期的政治智慧和宪政追求,如1924年前后的广州国民政府所作的外交抉择和创新三民主义的宪政努力。其中,战“关余”、平定商团叛乱、誓师北伐、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就是追求中华民族主权独立与民主宪政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15.
宪政民主是西方近代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从历史渊源来看,宪政和民主都与法治存在着紧密联系,“法治”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当时强调的是法律对所有人的平等性,民主是这一概念的自然产物。民主的发展在古希腊表现为直接民主,其极端化的发展是法国大革命,是一切秩序的消失,因而也就是法治的消失。民主与法治的互动在宪政的发展中找到了平衡。作为英国法治进程丰碑的《大宪章》确立了早期宪政的精神和体制框架,此后,以美国宪政之路为代表的近现代民主与法治的发展,基本都是在宪政的框架体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民盟西北支部(即西北民盟)是中国民主同盟在北方的第一个总支部。西北民盟继承陕西早期民主运动的良好作风,积极投身于民主和平事业,并且参与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事业,是西北地区革命力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西北民盟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宣传对它形成了强有力的“拉力”作用,最终促成西北民盟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抗战期间中共与民主宪政运动的互动关系。认为:中共不仅为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保证了民主宪政运动的健康发展,而且牢牢抓住宪政这面旗帜,团结、教育和锻炼民主力量,形成了对国民党统治的多方位冲击,为后来中国政治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联合专政“的宪政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宪法学角度考察了抗战时期毛泽东"三三制"政权建设方案,将其蕴涵的政权建设思想--抗战的共和观、抗战的民主观、抗战的人权观和抗战的法制观归纳为"联合专政"的宪政思想,并分述了这一思想体系的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毛泽东"联合专政"宪政方案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于其不稳定性、策略性、浓厚的伦理色彩、"争"民主与"送"民主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9.
民主党派是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救国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等党派相继云集重庆。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首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远东的会聚地,作为抗战的大后方,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环境,是民主党派纷纷云集重庆的重要原因。各民主党派到重庆后,为施展其抗日救国的抱负,实现其抗日民主的政治主张,在重庆广泛开展抗日民主活动。他们拥护国共合作抗战,反对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竭力为抗日救国献计献策,奔走呼号;力争政治民主,掀起民主宪政运动。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抗日民主活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以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邹韬奋的宪政主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宪政,就是指民主政治。本文分析了邹韬奋先生宪政主张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说明民主宪政与抗战的关系;具体阐述了邹韬奋抗战时期的宪政主张.主要从言论自由、党派平等、民意机关的职责和民权等四方面进行论述;最后,着重论述了如何实施宪政的步骤、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