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咏史诗初期乃诗人读史而兴感慨,以韵语铺陈史事以鉴戒讽诵或借史抒发个人用世情怀;而怀古诗是由山水行役诗衍生而来,重在抒发感怀叹逝之情。咏史、怀古根本之别乃其内容、旨趣之异。怀古诗的出现影响到咏史诗的写作,随着两者的融合、互渗,对后代那些兼具咏史、怀古特征的诗歌再强分彼此,实无多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歌的创作主流是现实主义与怀古咏史,而其中最有特色的又是怀古咏史一类。刘沧以其独具一格的怀古诗以及对诗歌意境的开拓,使得他成为继李商隐、杜牧之后,堪与许浑比肩的晚唐诗坛上又一位重要的诗人。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怀古咏史诗源远流长,《文选》第二十一卷即有咏史一类,王粲、左思、陶潜等人皆有成功的咏史佳作。在唐代,咏史诗得到全新的开拓和发展,堪称咏史怀古诗的黄金时代。一贯被人们誉为“集大成”的诗圣杜甫在咏史领域内创造性地发挥了他的创作个性。他以雄视千古、俯瞰全局的胸襟和气概,将历史和现实加以沟通,或借古喻今,或咏史抒怀,表达他对历史人事变迁的评价和对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南朝咏史诗进行了较深入探讨 ,分析归纳了南朝咏史诗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 :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 ,“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 ,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作者认为 ,南朝咏史诗的贡献在于 :确立了咏史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确立了在贯穿古今时空的古迹场景的描绘中去追寻历史、古人的咏史怀古模式、否定结构 ,对诗作形式作了自觉探讨 ,为唐代咏史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南朝咏史诗不仅数量较多 ,超越前代 ,亦有像颜延之这样的优秀咏史作家。更为重要的是 ,南朝咏史诗表现出前代所无的新特征 :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 ,“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 ,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南朝咏史诗的贡献在于 ,确立了咏史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在贯穿古今时空的古迹场景的描绘中去追寻历史古人的咏史怀古模式、否定结构 ,对诗作形式作了自觉探讨 ,为唐代咏史诗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试论南朝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咏史诗不仅数量较多,超越前代,亦有像颜延之这样的优秀咏史作家。更为重要的是,南朝咏史诗表现出前代所无的新特征: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南朝咏史诗的贡献在于,确立了咏史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在贯穿古今时空的古迹场景的描绘中去追寻历史古人的咏史怀古模式、否定结构,对诗作形式作了自觉探讨,为唐代咏史诗的繁荣作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刘禹锡贬谪时期咏史怀古诗的述论 ,揭示出他在贬谪生涯中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壮志情怀以及悲愤与豁达、具有乐观与等待 (时机 )共存的复杂心境。探讨了贬谪生涯对他的思想倾向和诗歌风格所产生的重大而特殊的影响 ,同时也指出其贬谪生涯中的咏史怀古诗在其全部诗作乃至唐代诗歌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份量  相似文献   

8.
张祜是中晚唐时期最著名的处士诗人,有500余首诗歌作品传世.其咏史怀古诗,立意深刻,往复低回,在对往史的咏叹中,寄寓着对现实的深深悲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展示了诗人的思想与个性.  相似文献   

9.
谪守夔州期间,因为政治诉求的难以实现,刘禹锡更坚定地把诗歌当作心灵的栖居地,力图在诗歌创作的苑囿中多多耕耘与收获,以求弥补在政治领域里无所作为的人生缺憾。从咏史怀古诗的新拓展,到民歌体乐府诗的新探索,他在深受巴山夜雨滋润的艺术世界中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相似文献   

10.
阮葵生的诗歌创作以其1761年入朝为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主要有咏怀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写景纪游诗和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后期作品以唱和赠答、题画、写景咏物为主,既是作者交游和审美情趣的实录,又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史料。阮葵生与当时各个诗歌流派的主将都有联系,力主性情说,推崇平易流畅的诗风。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术界对1921~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尚研究不多,重视不够,而解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文章对这一期间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37—1949年德语文学汉译,总体呈跌落和沉寂态势,汉译数量和规模纵向远不及战前的二三十年代,但译作的翻译水准与质量可圈可点。这一时期译介和接受主要集中在德语“经典”文学与政治意味浓厚的“左翼”反法西斯文学及反战文学作品上。而同一时期的日耳曼学研究,较之二三十年代亦日趋深入和精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城市空间营造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分为五个阶段,首先是1859年之前的古代阶段,这一阶段的主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第二阶段是1859—1949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传统礼制和西方营造思想之间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是1949—1979年,这一阶段是在政府威权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营造;第四阶段是1979—2009年,这一阶段是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营造;第五阶段是2009年以及之后的中国,这一阶段将是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认同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14.
《文学概论》教材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 5 0、6 0年代 ,这是在苏联模式下的草创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政治化的时期 ;二是 70、80年代 ,这是停滞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确立审美论的时期 ;三是 90年代至今 ,这是开拓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的学科化阶段。《文学概论》在发展中除了简单化、政治化那些不足以外 ,还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 :一是个人创造少 ,多人合编多 ;二是教材内容的定性有一定的两难性 ;三是不关心或疏离了当前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冶金学家魏寿昆院士(1907-2014)系列访谈中,有关1949-1965年当代中国钢铁工业主要技术问题方面的内容。1949—1965年的中国钢铁工业,在波峰浪谷的大时代起伏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全面学习苏联,在此模式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建立比较完整的钢铁工业技术发展模式,到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来探索中国自己的技术发展道路,以及大跃进狂澜中冶金行业发展遭受的巨大破坏和冲击,无不交织着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与钢铁工业技术发展观念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其视角以选取平炉作为全面学习苏联的技术代表;选取侧吹空气转炉作为强调寻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技术代表;选取“大炼钢铁”作为技术发展过程中曲折和突变的代表。其口述史中融汇着魏寿昆院士的思考。当代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发展中曾经出现过的或者消失的技术现象,有的属于正常的技术发展更替,有的是过于强调某些思想的固守和坚持,还有的是过分狂热后自然地被历史和现实淘汰。口述中力求通过魏寿昆院士在所探讨的平炉、侧吹空气转炉和大炼钢铁三个典型的技术问题.来观察当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的观念模式和技术特点,希冀有助于后来的人们能更多了解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和社会影响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时,注意处理了三个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建设方针的适宜;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经过三年努力,取得了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17.
从话语资源、支配性力量和评价法则三个方面论述了建国30年文学的政治文化语境,认为高度一体化是其本质特征。“文革”时期的文化与文学,是建国17年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达尔文主义”的遗传育种理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得到了极大范围的应用。早期比较活跃的是无性杂交——以嫁接的方法进行新品种选育,这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了实践。1956年前后,有性杂交特别是远缘杂交较为活跃。随后,一些农民参与到遗传育种的队伍中。本文着重讨论1949—1965年我国对 “达尔文主义”遗传育种理论的理解及其与“米丘林学说”的关系,以及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总体而言,“达尔文主义”遗传选择理论对我国当时的遗传育种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史学的历程,可分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1840—1898),冲破藩篱,推陈出新;二、蓬勃发展阶段(1899—1949),百家争鸣,波澜壮阔;三、深化与改革阶段(1949—),曲折前进,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20.
施坚雅于 1949 年末至 1950 年初在成都郊外高店子进行的田野调查, 对他日后关于中国市场体 系的思考有重要影响。 北伐后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性发展, 即从燕京社会学侧重村庄本 身的做法转向华西社会学以乡村为社区的区位分析取向。 近年出版的施坚雅田野笔记显示, 他来中国时本来 想要研究的是社会人格塑造, 这是那个时代人类学领域相当重要的问题。 但等到他在成都的田野调查不得不 结束之前, 其研究主题已转移到市场体系。 在此转变过程中, 蒋旨昂等华西社会学系老师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 华西学人对市场体系与政治社会体系的关联认识, 与施坚雅在 1960 年代关于中国市场体系论著中的观 念颇相契合。 就此说施坚雅的理论至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华西社会学人的影响, 或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