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体现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共进.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性出发,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我国现行环境资源法律制度进行评价,可以看出当前环境资源法律制度中存在着不足.因此,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采取对策进行创新,以完善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的"回归大自然"和"绿色旅游"的新型旅游,由于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开发不当极易受到破坏,因而要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种效益相统一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必须从制度上进行保证.针对中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制度短板效应,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运用市场机制的过程,市场能否通过价格机制有效地配置资源,从根本上取决于以不同方式约束并影响人们行为的制度安排.不同的制度安排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以"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内生性"为分析的前提,结合目前我国企业重组所面临的制度约束,提出了推动我国市场化企业重组的制度框架,旨在使重组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通过较大规模的、持续的市场化重组,使我国进入一个稳步有序地调整经济结构的崭新时期.  相似文献   

4.
基于制度分析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从制度视角重新审视环境问题,便可发现,产权制度、市场交易制度、宏观配套制度、微观控制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缺陷或制度供给不足是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症结。因此,在以上诸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不失为实现环境、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内"数字鸿沟"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巨大"数字鸿沟"的存在严重影响信息资源共享性优势的发挥,严重阻碍了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人群文化程度的差异、不同人群获取信息技术的智力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我国国内出现巨大"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平衡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以及完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文明对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和谐发展的障碍和瓶颈,但这也成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契机和历史机遇.在外部性理论的探究视角下,通过对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解读和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探讨,分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在制度供给上,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制度、文化制度、资金制度、纠纷解决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制度架构,以保障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持续、和谐运行.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新疆环境资源发展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环境资源问题的制约。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环境资源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创新与完善,将新疆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才能保障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顺利进行,实现新疆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跨越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环境经济法律手段是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行环境经济法律制度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庇古"手段为主,而且在具体实施上主体不明、某些手段的创新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手段创新,对现行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的不足进行完善显得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当前不和谐的"村两委"关系已成为村民自治发展的"瓶颈"制约,而制度性因素是限制"村两委"关系和谐的根本性因素.制度建设是实现两者关系和谐的根本性出路,须要进行"村两委"权责制度化、规范与健全相关文本制度、兼顾必要的制度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依靠制度先行,作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法律部门,环境法应该着力于制度创新。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制度与传统法制度大相径庭,这就要求环境法制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人"作为基本的人性假设。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制度原理要求环境保护制度设置以环境自身容量为底线、污染控制制度注重全过程管理、生态保护制度着眼生态系统有机整体、大量制定技术性规范。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制度体系包括环境管理体制、环境保护制度、资源制度和国土开发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制度经济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证实了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度是决定正式制度绩效和制度动态稳定性系数大小的关键变量之一,从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将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看作一种“强制性变迁型正式制度”;通过考察东西部非正式制度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与正式制度安排的不同兼容性和不同的制度运行效率,可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区域发展差距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12.
制度、制度效率和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从本质上讲,是在多人社会中用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合作剩余的一系列规则或管束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并不必然意味对低效率制度安排的替代。放松管制,允许制度创新自由进行,旧制度安排将会在新制度安排的竞争下,按照效率的原则逐渐被淘汰,实现低效率制度安排模式向高效率制度安模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制度和制度伦理探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尽管根据“经济人”理论假定 ,“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主体 ,但在现实经济社会中 ,它必须受制于制度、在伦理道德领域必须受制于制度伦理的约束。制度是准则、规则的集合 ,制度伦理则是制度的道德性与道德的制度化相协调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制度安排。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依赖是制度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领域制度性寻租行为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人们制定出来的以规范政治、经济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约束条件,它直接界定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我国建国以来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和市场经济三种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寻租活动有其独有的形式和特点。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寻租行为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以及对经济领域中主要寻租形式的总结,提出寻租的本质是制度性寻租行为,寻租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制度缺陷,必须通过整体性制度安排对寻租行为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有什么样的农地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绩效。建国后我国农地制度发生了若干次大的变动,其中,有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有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总体上看,诱致性制度变迁一般都取得了较优的绩效,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由于制度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最后归宿,必将继续发生变动,并很有可能最终被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资本雇佣土地的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有着不同的交易费用和制度效率;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交易费用虽然较低,但是其制度效率也很低;政治文化变革的方向是制度化,实现政治文化制度化,有利于提高制度效率。  相似文献   

17.
语言、信息、制度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语言、信息、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提高制度运行效率的语言转向问题。分析了语言制度在社会分工中的元制度性,语言制度的变迁动力以及对信息负面影响。进一步分析了语言元制度对制度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理论已经对激励有相当的研究,尤其信息经济学的非对称信息下契约设计激励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机会主义行为是制度产生的内在原因.本文指出制度是较低层次的马斯洛需要,制度必然产生激励.信号是制度与激励的桥梁,适当的信号设计对激励的结果尤为重要.当信号成本不足以区别和分类代理人时,最终形成混合均衡.适当地信号设置,对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制度伦理及其二维互动向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伦理概念的界定使制度和伦理之间的关系明晰化,其中所包括的制度的伦理化和伦理的制度化两个互动向度问题内涵深刻.从探索制度伦理的可能性依据着手,阐发二者的辩证价值关系,追求公正制度的实体保障功能与伦理精神的价值指导作用的平衡,促使人们能够对建构合理伦理秩序的制度有所重视,并从中汲取出凝结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以促进制度创新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文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郎德上寨和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对其旅游管理制度的特征和经济绩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经济绩效,不同管理制度对旅游产业的状大和贫困人口的影响差异很大:西江"公司制"更有利于迅速做大旅游产业,而郞德"工分制"的扶贫绩效更优。鉴于贫困地区政府之手的影响巨大,文章进而提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应发挥政府、市场和社区三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