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探究地方政府债务、金融稳定与政府支出效率3者之间的互动效应。运用DEA测度省级政府支出效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将3者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3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张会显著降低金融稳定性水平,而金融稳定性的下降会使政府支出效率下降,进而导致政府债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张。进一步划分不同区域探究3者间的关系,东部地区金融稳定对政府支出效率存在非线性影响,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稳定存在非线性影响,但3者间的交互关系依旧成立。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是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力、地方政府协调金 融资源的能力与地方工业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以 2011—2016 年我国 282 个地级市为样本构建面 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设。 地方政府通过协调财政和金融两方面的资源,向辖区 内的工业企业低价出让土地,从而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增加其固定资产投资,进而提升产能。 异质性分 析发现,上述关系更为明显地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和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一个地区金融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不断予以优化。在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阐析之后,分析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价值,给出了对其进行优化的对策,即: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领导;金融机构应发挥主体作用,担当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主力军;企业应充分认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自身发展的益处,积极主动地参与;强化法治工作,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全面推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夯实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信用基础。  相似文献   

4.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一个地区金融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不断予以优化.在阐析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之后,从生态视角对金融问题进行简单分析,给出了对其进行优化的对策措施,即: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领导;金融机构应发挥主体作用,担当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主力军;企业应充分认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自身发展的益处,积极主动地参与;强化法治工作,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全面推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夯实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信用基础;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金融服务业也逐渐步入快速成长期,但是金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金融排斥现象普遍存在。文章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各区域金融排斥的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排斥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排斥程度最小,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在影响因素方面,金融排斥程度与文盲率和女性人数呈正比,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居民消费水平以及金融机构数量呈反比,与政府支持、人口规模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因此,建议政府在治理金融排斥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政策引导性作用,转变居民观念,结合各地区表现调整政策侧重点。  相似文献   

6.
金融制度创新对推进长三角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目前,长三角金融制度创新的主要阻滞因素存在于行政体制、央行大区分行体制、金融监管体制、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社会信用环境等几个方面.对此,要理顺政府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探索设立由政府主导的长三角金融发展与合作委员会;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与创新;大力推动长三角区域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建立长三角区域金融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7.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分权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分权后为给国有企业争夺信贷资源以及缓解逐年增加的财政收支压力,地方政府对存在松动的金融体系进行信贷干预,阻碍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且由于各地国有经济占比不同以及财政压力的地区差异致使地方政府金融干预强度的不同,导致了区域的金融发展程度显著不同。同时通过对1985-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为上述推断提供了经验支持。指出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要在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其他一系列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的同时,明晰地方政府的权责,增加其服务性功能,减少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协调促进金融制度改革,使金融机构回归金融功能。  相似文献   

8.
"双循环"背景下,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容,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有力补充,对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内在机理,并运用2011-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其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问题,进而直接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供给以及促进产业升级产生外部需求间接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高校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同时在作用机制上,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产生外部需求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则主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供给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发现,东北三省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其他区域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全国来看,东北三省金融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均排名靠后,分析深层次原因:东北地区在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和制度环境方面都存在制约因素.东北地区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加快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化进程,丰富金融市场主体,改善信用环境,加强金融法治环境建设,从而构建良性发展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科技金融为切入点,解释科技金融本质及相关政策,对科技金融是否支持经济与创新协同作了理论假设,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指数、经济与创新协同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经济与创新协同以规模为主,质量有待提升;公共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均显著地促进了经济与创新协同;东部与中西部的区域异质性在统计上不明显,但公共科技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