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新形式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当代诗人和评论家戴那.乔亚在批判诗歌学院化导致"次文化"危机的同时倡导传统形式诗歌的创作。乔亚在诗歌形式方面的主张可以从"非个人化"的写作模式、"去精英化"的文化考量和"回归传统"的形式外观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三方面相辅相成,都是为了扩展诗歌功能,使之回归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是对汉语诗歌最基本的规定和描述,其中,"志"可同时训为"记忆"、"止于心上" 、"心之所至".因而"诗言志"具有以下内涵首先,汉语诗歌具有"我思"性,即所谓"在心为志";其次,与"我思"密切相关的,便是"诗言志"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性."志"的三重含义,其实质便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共在,这便是西方哲学中的内在时间形式,这在康德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哲学中得到深入阐述.因此,汉语诗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事实,同时也是一个时间事实,是歌唱主体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诗言志"为汉语诗歌的内在音乐本质提供了规定性,同时内在地规定了了汉语诗歌的言说对象、言说方式以及诗歌阅读方式等.  相似文献   

3.
在南朝送别、赠答诗中常常对赠别对象但题姓氏和官职而不提及其名,这种题名法为唐宋诗歌所继承。往往同一姓氏和官职指代不同人物,所以考证其所指对象是理解相关诗歌的首要条件。就南朝诗歌题而言,以姓氏加官职表述的人名中,"萧咨议"出现得最多,通过逐一考辨,在排除附会之作后,发现南朝诗歌中的"萧咨议"除了前人已指出的萧衍,另有萧景先、萧坦之、萧敷。  相似文献   

4.
王家新的诗歌成就,与他在写作技艺上的探索与努力是分不开的.论文对其主要的诗歌技艺特征,如"慢"的写作、诗歌的反讽和戏剧性等进行具体描述,旨在揭示王家新诗歌技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诗界革命"为肇始的诗歌改革冲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言说符号和形式,自此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期开始.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理论首先松动了古典诗歌言说机制:主张以"言文一致"为出发点的诗歌革新,"新语句"与"旧风格"的冲突与调合.其次体现为"饮冰室诗话"时期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理论的各种探索:包括对"旧风格"的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与启蒙主义的调合,对诗歌简谱化、谱曲式尝试.最后体现为"杂歌谣"的尝试:一是"新粤讴",这是方言与音乐性的尝试;二是"歌体诗"音乐性实践,它已经实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尝试;并已经产生了达到胡适"八事"要求的早于"胡适体"十五年的早期的白话诗,是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相似文献   

6.
南朝时期,诗歌摆脱了伦理和玄学的束缚,描写日常生活,表达世俗情感,具有浓厚的世俗化色彩。这种现象的形成,决定于诗歌雅俗交替以及诗乐分合的嬗变规律,而由思想、文化、艺术等构成的南朝特定的人文环境则是其中的催化剂。当然,文人素质的弱化也是成因之一。对南朝诗歌风格中的世俗精神应予以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在阐述诗歌创作原理、评骘诗人、品评诗作时大多采用意象化的言说方式,生动形象而富于审美意味。这种言说方式的形成和承衍与古代诗论家高度的文学修养、意象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难以言传的艺术特征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意象化的说诗方式有其精妙深微之处,但也由于其印象性、模糊性而不易把握,产生了一定弊病。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南朝的宋、齐、梁三代是中国古典送别诗兴盛的第一个时期,史载送别活动频繁,留存送别诗数量多,体式不断新变,诗歌水平不断提高。从文化诗学角度分析,官场祖饯赋诗的政治化、联句赋别、应制赋别、外交出使饯别作诗、饯送仪式感染情感等因素是促进南朝送别诗兴盛发展的原因。萧统《文选》、唐宋类书等编选南朝送别诗,赋予该类诗作应有的诗学地位,彰显了其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律诗的形式规范,不但与汉民族语言特点有关,而且与传统文化特点相连。中古的诗歌格律探索,实质上是追寻一种与自然生命力认同的语言旋律。南朝诗文形式的逐步格律化和骈俪化,是南朝作家卓有成效地探索心灵活动和自然运化同构关系的成果。他们从玄学观念出发,要求诗律体现均衡、对称、流动、起伏、多样、统一的自然运动性质。 诗歌格律化的关键是声律。齐梁开始,诗人们即对平仄配置方式多方探索。庾信综合前人成果,实际上提出了各种定型方案,供后人比较、筛选。唐人承受着瘐信,确定了律诗形式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