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措施之一,那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治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法治化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方略和促进乡村社会生态宜居的必然选择.当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如若要想在巩固此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胜利,则须走一条长效治理的法治化之路.当下治理的法治化却面临着法律体系缺失、权责界限模糊、参与主体法治意识淡薄及法律监督机制缺位等现实困境.于此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整体思维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律体系、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参与主体的权责界限;增强参与主体的法治思维,提升其法治意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法律监督管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本底基础,环境治理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内在需求。“生态桥”治理工程是北京平谷区针对桃树枝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提出一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乡村治理的模式,对于破解乡村环境治理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平谷区立足于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实施“生态桥”治理工程,搭建起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环境治理与基层治理协同推进的桥梁,推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化、绿色化转型,本文基于PSR 模型框架阐释了乡村环境治理逻辑,剖析了“生态桥”治理工程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启示,探讨了生态治理项目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机制,为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态宜居的客观要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国家顶层提出基层组织作为基本单位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结构。研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优势、治理嵌入以及制度安排方面阐述基层组织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理论契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梳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制度困境及其路径选择,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未来的改革方向,为基层组织有效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村环境治理是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能否有效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不仅关系着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生活需要,也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推进和实现,更关系着农村社会稳定及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一部分建制村的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但农村环境治理也存在着治理目标不全面、治理主体不丰富、治理载体不匹配以及治理机制不健全诸多现实困境。新时代农村环境治理新实践应着眼于以下几点的建设和发展,即治理目标均衡化: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都得到有效治理;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主导、企业引领、农民主体、村委协调、环保社会组织和媒体协同参与;治理载体协同化:树立经济与农村环境协调发展的执政理念,健全农村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强化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和技术支撑;治理机制有效化:构建政府、企业、农民、村委、环保社会组织和媒体合作治理农村环境的有效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5.
农村环境治理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以行政型治理、市场型治理与社区型治理三种模式共融交织为发展态势,在实践中,这种多元的治理模式缺少协调性与统一性的治理逻辑,呈现出政策支持不足、资源禀赋不足、社会资本整合不足与价值目标异化等碎片化问题。为此,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注重协同、整合与信任机制建设的治理思路,调度当前农村环境治理模式中的有益要素,整合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目标,优化科层主体的组织功能与促进公众参与,进而降低治理协商成本、提升科层治理效率、加强农村社群信任与推动治理的公私合作,是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模式革新的理想进路。具体来说未来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在目标维度上,建立价值协同机制与诱导动员机制,凝聚农村主体价值目标;在组织维度上,优化政策供给靶向,推动跨界联动式治理;在市场维度上,健全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杠杆来配置农村环境要素与资源;在社会维度上,整合农村新型社会资本,培育农村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基层的具体实践,对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农村环境治理法治化依托基层法治建设重塑了传统环境治理模式,开创了新型环境治理路径,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但在农村环境治理法治化实践中,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问题.需要从构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完善农村执法环境、拓宽农村环境司法渠道、培育多主体环境法治意识等路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7.
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在建设美丽乡村,推进我国环境治理的难点在农村环境治理.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共治机制的建立.农村环境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等特点,因而农村环境治理不能照搬城市环境治理的模式,需要更多地采取共治的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村环境共治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但农村环境共治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共治主体不全面、共治对象不明确、共治平台不完善、共治规则不健全、共治责权利不匹配、共治能力不够等.因此,我国"十四五"时期需要采取进一步壮大共治主体、明确共治对象、建立共治平台、健全共治规则、强化共治激励、提高共治能力等措施,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正在近日召开的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上,文成被授予2019年度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近年来,文成县围绕"美丽经济、美丽家园、美好生活"三大愿景,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打造村美民富风清的美丽乡村升级版,构筑了全省一流的宜游宜居生态高地。据了解,2021年文成县将持续高标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新时代美丽乡村,高水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全域美丽,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加速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力打好"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五张振兴牌,夯实创建步伐。  相似文献   

9.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我国乡村生活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和规划布局状况,分析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进展,指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存在乡村环保设施薄弱、公共卫生服务不到位、乡村总体建设规划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乡村生态环境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等问题.确定以生态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布局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重点任务.加大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投入、构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面提升乡村生态服务价值、加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长效管护、引导村民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等有利于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实现乡村振兴是我国在新时代破解"三农"问题的国家战略,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协同推进生产、生活和生态一体化建设以及促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和重要模式借鉴。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和典型案例研究发现,以甘肃省榆中县李家庄村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乡村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产业转型创新、加快农村社会进步和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实现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正向引领作用,但其在试点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投融资模式和专业人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约束因素和难点障碍。未来时期,更多类似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的项目建设需要瞄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等重点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为指导,通过田园综合体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元效益更好发挥,实现农村生产力进步、农村业态模式创新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更大提升,从而为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坚实基础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