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近年来,故事化的制作手法被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所采用,如新闻、法治、科教节目等,纪录片也同样如此。从1993年《生活空间》明确提出"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以来,到现在的《探索.发现》、《敦煌》等,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甚至比故事片更加充分",纪录片故事化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厘清纪录片故事化的发展脉络,探索它的演变规律,可以让我们对纪录片这个片种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故事化、虚构是其理论与创作联袂而行的两个重要倾向。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主要源于纪录片"情节编排"模式的选择和"故事片化"的创作理念;虚构作为"竞争性真实"与纪实同样成为通向纪录片深度真实的途径。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下,进而论述这一问题,以期加深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3.
面对收视率的持续下降和电视观众的冷落,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编导开始运用"故事化"手法对电视栏目纪录片进行重新包装、整合。通过对创作方式、选材角度、表现技巧等方面的改变,电视栏目纪录片在戏剧性和情节性方面得到了加强,收视率也逐渐提高,可它随即又陷入主题雷同、故弄玄虚、愚弄观众的危机中。如何走出刻意追求"故事化"的误区,已经成为当下电视栏目纪录片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观众研究向来是被边缘化的,针对纪录片观众的研究就更是稀有。论文以寻找纪录片中的观众为题,以演绎的方式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观众出场的审美与政治意蕴、媒介性质与观众身份确认、观众与纪实影像的心理秘密以及观众在纪录片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功能等。文章最后指出,在反身模式纪录片中"互动型观众"的加入,不仅使纪录片文本第一次成为一种开放的结构,更是完成纪录片"制作者的故事、影片的故事与观众的故事"联合上演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从电视纪录片的界定出发,阐述电视纪录片的故事性,认为电视纪录片要美丽地讲述真实的故事,必须着力于对人物、事件和背景这些基本构件的表现上.  相似文献   

6.
近年的纪录片创作表现出故事化趋势.纪录片故事化有其诸多原因并有助于加强传播效果.纪录片的故事化技巧包括细节、长镜头、组织拍摄、真实再现等方式.但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构成对纪录片真实价值的扭曲.  相似文献   

7.
"故事片的纪录性"和"纪录片的故事性"展现的是故事片和纪录片互相补充和互相借鉴的态势,这种发展态势既标示出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诸多共性,也彰显了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原则性区别。认识到什么是"故事片的纪录性"和什么是"纪录片的故事性",有助于我们把握住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度",并在这个基础上促成两者之间的积极的借鉴。这对于指导两者的具体的创作实践、促进两者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视节目的故事化已经成为中国电视界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故事"成为各大电视媒体竞争的新资源。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不仅得到了电视人的追捧,更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故事化带给中国电视的不仅仅是一种倾向,更是一种理念。通过细细梳理电视节目故事化的艺术特征、流行原因及其长期发展的策略,揭示了电视节目故事化存在的必然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故事化,作为一种在业界已经逐渐被广泛认可的手法,为纪录片提供了不同的创作思路,也给这个片种带来了新的面貌:更强调视觉效果、更注重叙事策略、更着力把握受众喜好.故事化的最大魅力来源于其独特的叙事,正因为对整个叙事环节的精心设计:叙事视角的灵活运用、叙事时间的巧妙的安排和叙事事件的精心筛选等,纪录片这个传统片种才呈现出新鲜的活力,给观众持续的收视兴趣.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在当代中国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品种,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含纳了引人入胜、令人回味的细节。而电视纪录片的细节具有魅力,首功在于小景别的适当运用。然而,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理论探讨,针对小景别镜头对细节的展示方式这一问题却少见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提出这一问题并着重从观众学和体态学等角度加以论述,旨在弥补电视纪录片的理论缺憾。本文还认为,运用小景别镜头展示细节,固然给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带来了可视性。但不恰当地展示也有可能使片子的内容成色、艺术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文中特别指出了几个具体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专家冷冶夫曾用五句话概括了纪录片的创作手段: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纪录片是以视觉艺术为本体的,它的故事、情节都应该尽量通过画面语言来表现。画面的冲击力是任何解说词、背景音乐都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 ,电视纪录片获得了快速发展 ,一些好的纪录片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究其原因 ,除了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外 ,更是由纪录片的独特美学特征决定的 ,它的审美张力来自电视诸元素的合力 ,来自其创作者与观众的审美同构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探索频道和我国《探索·发现》等纪实性栏目为例,论述了电视纪录片中的娱乐化走向。认为在娱乐化的旗帜之下,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定位与选择上刻意追求新奇性,在叙事策略上以设置悬念来强调故事性,由此使纪录片偏离了对现实生活的客观纪录,构成对纪录理念的冲击,危及到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我们不能不对它保持应有的警惕。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在中国的良性发展,固然是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媒介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纪录片自身文化生态的平衡:吸纳纪录片传统、面向世界的胸襟和立足当代的融通能力,得益于对电视纪录片的理论研究更加自觉、宽容和多元的文化空间。但步入新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是危机与机遇同在,唯一的出路是在讲求社会效应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产业化的尝试,即通过具体多样的文化策略和原则来整合现有的栏目化资源,成立专门的纪录片频道,丰富节目市场,培育稳定的受众市场,完善流通市场等。  相似文献   

15.
当电视成为现代大众文化的绝对主流载体之后,纪录片抛弃电影转而投靠电视,试图在这一领域尽情挥洒其文化的独特魅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探路,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栏目应运而生,成为纪录片与电视结合的主要生存形态。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雨考验之后,市场化道路作为电视纪录片栏目扎实生存根系、扩大发展空间的唯一途径,已被业界普遍认可。此时又提纪录片栏目的市场化似乎有些老调重弹,但虽然有些媒体在市场化运作中做了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是从总体而言,中国的纪录片栏目仍处于初级发展水平。问题的关键在于制作者仍然没有准确把握住市场化运作——这一纪录片生存发展的命脉。本文从我国纪录片栏目化的创始背景、现实困境入手,通过对成功栏目、频道的分析,试对纪录片栏目的发展前景做一些思考与探索,以期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故事性表达成为当前电视节目存在的常态。探其原因,首先是观众借助故事更方便获取和传播信息,还有基于好奇心、优越感之上的兴趣和心理期待;其次是节目生产者熟识故事模式,坚信光明的市场前景,对利润回报信心十足;再次是电视管理者借助故事建构意识形态,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最后是电视媒介传播的偏向性。但当故事与电视的结合难以同时满足或协调四者的要求时,故事的真实性就容易与观众的期待或感知产生错位与冲突,违背叙事契约,有意或无意混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影响电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危害电视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当代电视纪录片的生产立足于文化消费和审美期待立场,尝试将纪实美学和戏剧美学相互渗透,促成了纪录片叙事策略朝向后现代美学新风的转身。电视纪实娱乐叙事的奇观化策略,凸显影像或场面的视觉奇观及其快感的最大化;电视纪实叙事的碎片化则强调剪辑加工的碎片式的组接链条,构建立体叙事空间,强化纪实叙事的美学体验;电视纪实叙事的工艺化色彩采取技术理性向艺术表现的渗透的工艺美学标准所产生的陌生化视角,拓展纪实画面的视觉张力,造就纪录片画面内在力度和力量缔结成而成的纪录片影像的非凡气质。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是广大纪录片爱好者一生必修的功课.无论是故事化手法,还是能否体现人文关怀,都是纪录片纪实或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5月9日对俄罗斯各族人民和独联体各国人民来说,是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日子。这是他们浴血奋战,共同打败德国法西斯的纪念日。 年初以来,莫斯科就沉浸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的气氛中,广播、电视、报刊和许多社团广泛介绍这场战争的情况,播放当年摄制的重大战役的纪录片和尔后拍摄的若干故事片,举行讨论会,等等。  相似文献   

20.
故事化是当下众多电视节目争相采用的一种方式。在创造了高收视率的同时,过度的故事化也让许多电视节目进入"泛故事化"甚至"泛娱乐化"的误区。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走近科学》可视为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文本。通过梳理《走近科学》节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优势和弊端。而收视率在推动电视节目"泛故事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收视率毕竟不等于收视质量,无法反映观众的满意度。因此,提倡绿色收视率评价体系,强调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协调发展,才能净化收视环境,维护电视生态,确保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品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