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菩萨蛮》是唐宋时期较为流行的词调之一。它具有令人注目的流行元素:曲调可歌可舞,音乐有个性特色,有与诗歌相同的歌词句法,并有诸多名家名作的引领。这些元素使《菩萨蛮》在流行中充满了活力,经久不衰。《菩萨蛮》在流行中其题材表现的生活面日益丰富,表现的词境也日益开阔,其流行状况体现了词体的逐步演进。  相似文献   

2.
唐昭宗登齐云楼,令乐工歌御制《菩萨蛮》。诸王及臣工皆有和作。通过对《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的作品考辨,发现其中隐含着重要政治信息。这首以"思归"为主题的《菩萨蛮》歌曲,实质上是李晔借助《菩萨蛮》音乐传播方式,召集各路兵马勤王的号令。  相似文献   

3.
对韦庄入蜀之前的四首《菩萨蛮》、两首《归国谣》,以及入蜀之后的《本事词》进行分析,勾勒出韦庄词的写作历程。从而得出结论:韦庄并非入蜀之后才开始写词,而是在壮岁游江南时期开始写作曲词,换言之,韦庄与其说是五代词人,更应该说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词人。  相似文献   

4.
词牌菩萨蛮,前人注释,颇多分歧,迄今尚无定论。翻阅各种选本之注,大体可归纳为三种:大中初,女蛮国入贡,高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队,遂制此曲,此其一;西域妇女编发垂髻,饰以杂华,如中原佛像,称为菩萨蛮,此其二;此词牌乃古缅甸乐曲,唐开元、天宝年间传入中国,此其三。查《辞海》之释,除与上注相同者外,还有宋代称伊斯兰教徒为菩萨蛮之说。这显然是和阿拉伯语的musulman(穆斯林)相混了,不足为注。现在,  相似文献   

5.
<正> 李白词两首《菩萨蛮》《忆秦娥》的真伪问题争论了几百年,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首先应该指出:宋人著的《诗人玉屑》、《湘山野录》均认为它是李白作的,并说曾子宣家所藏古本李白集中就有这两首词,宋代黄玉林《绝妙好词选》办“以太白《菩萨蛮》《亿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可疑的。问题的提出主要是由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它的理山:1、据《杜阳杂编》等书说,《菩萨蛮》这一词牌是唐末大中年间才有的。如果事实如此,李白当然“何得预制其曲”了。2、说李白“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律,鄙不肯为,宁屑事此?”3、“二词虽工丽,意象亦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窍壤”,因而说李白“必不作如是语”;并说看两词“意调”很类似温庭筠,因而说是晚唐词人嫁名太白。从所举理由看,主要在第一点。  相似文献   

6.
词调源于唐宋乐曲.很多词调原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温庭筠词多用《菩萨蛮》调,即因唐宣宗爱唱《菩萨蛮》曲,令狐楚命之撰词以进.唐五代一些词集,象《云谣集杂曲子》、《尊前集》、《家宴集》、《遏云集》,实为坊间唱本,编选目的在于应歌.就是《花间集》,据欧阳炯序,其用意亦在选词以备唱,即以应歌为主,存词还  相似文献   

7.
<正>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伪托”说流行了几十年。近年有不少人作了反驳,指出“伪托”说依据不足,提出了“非伪托”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认为“这个问题尚无定论”。笔者同意“非伪托”说,但对时下此说的论据论证,想作几点小小的订正补充: 一、《菩萨蛮》曲调传入中国的年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其真伪和作意问题多年悬而未决,颇有争议.安旗教授在《李白词二首之我见》一文中,联系李白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创作规律,对二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认为这两首词是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期长安陷落以后所作.《菩萨蛮》是登高望远,怀念长安;《忆秦娥》是闻萧起兴,心悲故国,都抒发着伟大诗人的忧国情怀,反映着唐王朝的悲局,包含着巨大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9.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 ,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该文考察第一首词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菩萨蛮”词牌出现于李白身后 ,词成熟于中唐 ,李白作品早期版本未收录该词 ,诗人终其一生从未到过该词首次被发现的公共场所———“鼎州沧水驿楼” ,该词所呈现的“气象”亦与李白的个性及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 ,据此种种 ,认定此词不是李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东汉傅毅《舞赋》是我国传世最早的舞蹈表演艺术专论。它用细腻生动的文字、丰富生动的形象阐明了舞蹈艺术的功能,描写了汉代流行的般鼓、长袖舞,记载了民族舞蹈成熟时期的风貌。《舞赋》标志着汉人对舞蹈表情功能和民族形式的自觉探讨,意味着东汉时,我国舞蹈的民族气派真正确立,舞蹈挣脱了政教束缚,走向了独立。  相似文献   

1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历来为文学史家所重视,但又大都认为除技巧较高之外,在内容上实无积极意义。这是没有认清词中女主人公特殊身份的缘故。温庭筠经常出入歌楼妓馆,对歌妓舞女的不幸深有了解,自然也深表同情,《菩萨蛮》的女主人公当是一名歌妓,词中所写情景正在于表现这歌妓的疲惫、痛苦和她对爱情与家庭的希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史上文献记载了我国在二千七百年前就出现了舞蹈,技巧运动。东晋人对“燕戏”有解说,类似现在简单的技巧动作。东汉张衡也做过技巧动作的描述。《见列子》记载了兰子献技于宋元君的故事。《路史·前纪第九卷》记载了消肿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西周小舞中用于祭祀辟雍的《旄舞》。《淮南子》记载用于军事的《干戚舞》。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有春秋时期的舞蹈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兽舞。《体育词典》也对西周时期的小舞、大舞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曾被宋人黄昇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这两首词是否李白所作,古今学者向有争议,在此暂且不论。本文要说的是《菩萨蛮》“寒山一带伤心碧”句中的“伤心碧”,究竟应怎样理解。《光明日报》1984年12月11日《文学遗产》版登载了丁成泉先生的《“伤心碧”浅解》一文。文章列举了俞平伯先生和沈祖棻先生的两种看法。俞先生认为“伤心”一词是“重笔”,“伤心碧”释为“极言晚山之青,有如碧玉”,犹言非常之碧。还举杜甫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歌与舞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颂》诗歌与舞相应而不相兼,歌者自歌,舞者自舞;《雅》诗歌与舞关系亦密,且与宴者可以既歌又舞,但属于自娱性舞蹈;《风》诗则缺乏歌与舞相兼的证据。“诗三百篇”不都是舞辞,只有《颂》诗中有舞词。  相似文献   

15.
壮族《板鞋舞》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春节,壮族《板鞋舞》上京献演,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片播放。北京市副市长、亚运会筹委会副主任张百发对该舞蹈大加赞赏,决定《板鞋舞》作为亚运会艺术节表演节目之一。壮族人民欢欣鼓舞,引以为骄傲。同时,激起舞蹈界的专家学者的兴趣。为此,笔者不揣门缝之见,对《板鞋舞》的起源与演变、类别和内容,民族特色以及研究的意义作一简述,以求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蒙古舞,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据文献记载,在古代蒙古人的生活里,不论是举行部落庆典,缔结联盟,还是班师出征,两军对垒,都离不开舞蹈和音乐。解放前,在蒙古族聚居的农村和牧区,一直流行着《安代舞》、《筷子舞》、《祭马舞》、《倒喇舞》、《打草舞》等。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又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蒙古族舞蹈作品,如在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鄂尔多斯舞》曾获金质奖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挤奶员》舞荣获铜质奖章;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盅碗舞》荣获金质奖章。不仅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做出  相似文献   

17.
李白崔令钦交游发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署名李白的两首词;《菩萨蛮》和《忆秦娥》,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尊之为“百代词曲之祖”。由于两词不见于李白本集,北宋前没有记载(《尊前集》为明人顾梧芳所乱,不足据),其真伪问题,长期纷争,悬而未决。近人证其确为李白所作,最有力的一条证据是:天宝末年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有“菩萨蛮”的曲名,李白已具备作词的条件。至于李白和崔令钦本人的交往,典籍中未有明确记载,所以一直不为人们注意。其实,从现存的零星材料中,两人的交往情况尚可探索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对《清平乐.会昌》中批注中所说的"前面那首《菩萨蛮》",是指《菩萨蛮.黄鹤楼》。"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作者的慨叹:慨叹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起,他跋涉了湘、赣、闽无数的青山碧水,而赢得的只是南线会昌一带的军事形势独好。"东方欲晓",借喻"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即将过去。"莫道君行早",不要说我主张突破"围剿","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过早。《清平乐.会昌》的主题思想是,"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作者于"苍凉"、"郁闷"之中,通过写景抒情,含蓄地预示中央红军主力必须及早作战略大转移———长征,到新的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的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9.
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人物,词学研究只是他一生事业中的一部分。他是20世纪词学史上科学地阐释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第一人;他用“以史证诗,以诗补史”的方法,对花蕊夫人《宫词》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考证,解决了词史上的“千年之惑”;他借鉴中国传统的诗论、词论和西方诗学的某些成果,解读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和温庭筠《菩萨蛮》14首,不仅新意扑面,妙趣横生,而且发明了两种全新的读词方法。他的词学著述虽然不多,但其贡献却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词学思想和治词方法,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芦笙舞是主要的舞蹈形式,很有代表性,且历史悠久。唐·樊绰的《蛮书》载:蛮人“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春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木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以相呼应合。”《宋书》载:“西南牂牁诸蛮来贡方物,太宗招见其使……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曰‘水曲’。”苗族的“水舞”和“鱼粼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