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师德建设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话题。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打通师道与德性之间的壁垒。师德教育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师道如何化为德性,实践是其根本途径;关注教师的精神性需要是其基本途径;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展开群体式的道德对话、进行理性的克己自反是其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西方教育中的师道理念与师德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个人本位的社会文化土壤中产生的西方师道理念和师德规范也必然具有其独特色彩。通过剖析西方一些众所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对这两方面的见解 ,希望能对我国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德性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根本.道德人格的培养是德性教育的根本目标.对德性教育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进行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德性教育以人的道德品质为教育方向,其实践性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操作的依据,同时,也为对当下道德教育现状的理性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应该像德性教育一样尊重道德主体,从形式主义转到可操作的行为实践道德教育模式,注重德性教育氛围,并理性分析德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德性本身是不可教的,但德性的知识是可教的,因而德性教育非常重要。它是德性自发形成的前提和走向德性养成的桥梁,也可以为德性完善提供指导。进行德性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基本德性的德性之人,而更高追求则是要为人们的德性完善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进行德性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不仅家庭、学校、单位、政府,而且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承担着德性教育的职责。其中政府是一个国家德性教育的管理和控制机构,一个国家的德性教育状态如何,政府肩负着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教育服从于德性,儿童德性培育是教育的基本使命。但在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中,儿童德性逐渐异化。从逻辑起点看,它源于教育中以儿童身体为基的自由的丧失;从价值根源上讲,由于教育中"是"与"应该"的断裂与分离。教育要实现其基本使命,需要在身体法乎自然的过程中成就儿童的德性,在儿童个体生活的治理和公共生活照看中实现儿童德性。  相似文献   

7.
破解新时代师德建设的难题与困局,亟需对师德建设进行根本性反思,对师德建设“建什么”“怎么建”等基点问题做以重新审视。首先,新时代师德建设“建什么”应突出强调“教师德性”这一取向选择,它既具有合逻辑的理论合法性,又契合事物发展内外因关系规律,亦有利于打破当前师德建设过于侧重规范制定的不平衡局面;其次,新时代师德建设“建什么”的内容框定应坚持教师理想信念、伦理操守、个人修养三位一体;最后,“主体建构”是新时代师德建设“怎么建”的适切路径,具体而言可从唤醒教师的主体建构意识、提升教师的主体建构能力、供给教师的主体建构资源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德性思想。其中包括"道"、"德"、"仁"、"艺"全面发展的德性价值目标,"为仁之本"的德性价值取向;培养教育主体的德性忧患意识,"思齐"与"自省"的德性自觉,坚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学、善学、乐学、无自欺之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持之以恒的德性精神;进而使得教育主体一是具有知、仁、勇的三大德性,以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德者之德性境界,二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学(教)者之崇高德性境界,三是知命、知礼、知言,具有乐水、乐山,动静相宜的情怀,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仁者之德性境界。  相似文献   

9.
从尊师和为师两个方面入手,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师道”的基本内涵。认为传统“师道”所提倡的“尊师重教”、“尊师重道”以及注重“师表”、“师职”等优良传统,对古代医学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分析指出,传统“师道”对解决当前中医教育如何“卫道”、中医学子如何“习道”、中医教师如何“传道”等问题,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化道德为德性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性乃人之为人之根本,德性是人类现代社会有序之根基,德性是个人人生价值确定的标志.德性是一种良好的内在的个性品质,而道德则是社会对个体品质的外在要求.因此,如何化道德为德性,就必须选择有效的途径.本文认为情感体验是化道德为德性的关键环节,心灵的成长重在体验.因而,必须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尤其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和重视利用学科隐性德育资源,进而使道德内化为德性,使德性外化为德行.  相似文献   

11.
把中华传统美德纳入新时期青少年德育范畴 ,符合民族文化发展规律 ,体现了德育工作的民族特色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深厚 ,是学校德育的源头活水。传统美德教育在过程中应是全方位、多维度的  相似文献   

12.
行政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权力的应然设置,它直接的消极后果就是行政主体的工具化。行政道德的最终目的价值是成就人、塑造人,惟有德性才能实现之,因此,德性培育便成为行政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制度安排与市俗关爱是培育德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师德修养理论对当代高校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师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师德现状看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具有紧迫性。师德建设要坚持主体自律性、整体性和实践性原则,要形成正确的师德意识、确立师德规范体系、探讨师德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过去人们一直将道德义务限于人类社会领域,但是当大量的环境问题出现的时候,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对道德义务进行思考.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道德义务不仅包含人类对自身的道德义务,还应该包含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要理清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与传统道德、资本主义公民道德、共产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吸收传统道德和资本主义公民道德的合理、优秀的内容,摒弃其糟粕。要正确认识道德理想和道德标准之间的差异,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  相似文献   

17.
德育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德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德育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断裂,相反,它是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点,多方面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德育现代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德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应加以弘扬。  相似文献   

18.
道德和法律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理念 ,它们以不同的途径和效能作用于社会 ,而不同的社会所对应的道德和法律也不相同。伦理社会对应的是臣民道德 ,法治社会对应的则是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是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 ,法治社会是公民道德信念得以确立的土壤和必要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 ,终身教育将取代传统教育 ,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必将发生转变。教师群体结构将多层次和多样化。教师将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职能 ,由传教者变为引导者 ,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由指挥者变为参与者 ,由决策者变为咨询者 ,由教育者变为组织、管理者。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新的世纪呼唤教师转变角色 ,以适应信息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经济转轨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的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寻找高校德育的新对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