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思想,内含天人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当今之世。天人关系观点虽多,但天人相通即对立统一思想确是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从荀子的天人相分到当今的天人相通是天人关系问题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圆圈,在环境问题倍受关注的今天,理顺这一思想圆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关汉卿的公案戏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所创作的公案戏体现了三种古人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即,顺天安命、天人感应、天人相胜。本文具体剖析了这三种天人关系论是如何贯注在关汉卿的艺术创作之中的,并且力图把握在这种贯注过程之中所凝聚着的关汉卿对于前人哲学思想的领悟以及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论争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就是围绕着“天人之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天人关系问题的产生到基本解决,其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大致区为分先秦时期与汉唐时期这样两个大的阶段。本文试图对汉唐时期中国哲学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论争作一探讨,以揭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天人关系中虽然还有一定神秘色彩,但是人文德性的认识乃是其中主流.子思学派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尤其通过"天命之谓性"等观念实现了天道性命的贯通.但子思学派在心性和工夫的论述方面比较粗糙,无法将天人的贯通完美实现.孟子则在此基础上"十字打开",一方面通过积极和消极两面的天人关系更好的证成了天人之道的贯通,另一方面完善了内在的德行修养功夫,从而将思孟学派的天人之辨予以了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天人感应”是西汉时盛行的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它是维护西汉王道政治的一种权威观念。“天人感应”的命题是由西汉大儒董仲舒创立的,它是指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为了适应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的需要,他以封建大一统主义为指导,利用殷周以来人们对“天”的崇拜及邹衍的阴阳五行说,进一步神化天人关系,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他在《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中论证了君权神授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直接为维护西汉王权服务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天人之辫”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孔孟苟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孔子“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过“尽心”、“知性”过程,最终达到“知天”、“事天”的境界。使得儒家哲学走向了唯心主义;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了《老子》、《管子》的思想,把天人关系放在了天人相分、人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上,克服了孔子、孟子思想的弊端,在巩固儒家的理性精神的同时,将儒家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天人合一”学说再认识曾振宇天人关系是先秦两汉学术界关注的中心问题,此后,成为历代思想家讨论的焦点。近些年,天人关系再次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有些学者立足于中国文化如何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高度,将西方哲学文化的性质归纳为“天人相分”,将中国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荀子》为依据,从荀子“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出发,考察荀子天人关系视域中有关人的思想,阐发他关于天对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对天应有的基本态度及“明于天人之分”思想,认为在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人是他探究的重心,而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他探究天人关系的落脚点;并由此揭示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试论彝族先民的天人观苏克明,刘俊哲天人之争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长期较量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看,族先民对天人关系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坚持了无神论思想。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其中也有着唯心主义和有神论思想的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