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增长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稳定,但是经济增长并不必然促成政治稳定,它们之间也并非完全同向运行。实际上,经济增长与政治稳定是两个独立目标。经济增长过程出现的"伴生物",时刻侵蚀着经济增长孕育的稳定基因。因此,经济增长对于政治稳定而言,其功能就表现出双向效应:它既可能成为政治稳定的"馅饼",也可能成为政治稳定的"陷阱"。经济增长通向政治稳定的必由之路是做到尽可能利用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而克服其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会带来环境污染,但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而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由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决定的。以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关系型社会结构、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的政治结构为框架,对环境污染进行了政治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导致了有利于城市居民而不利于农村居民的环境政策;在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下,锦标赛竞争激励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在关系型治理下,环境执法不严,公众参与程度不高。从城乡收入差距、政治体制、关系型治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威权主义的视角来看,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也是一种威权政体.然而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试图向民主政治转型是失败的,其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薄弱,缺乏实行民主政治的稳定社会环境;力量整合失败引发合法性危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政治体制改革如果长期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就必然会对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严重影响和阻碍。针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要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就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导 ,立足于中国国情 ,着眼于政治体制创新 ,从依法治国入手 ,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权力机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实行受制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独特的社会生态环境影响和"规定"着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和逻辑,制约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和策略的制定,并且它本身又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其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相适应和协调,实行坚持与发展、改革与稳定、克服与发扬相统一的方针,以实现其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现实的经济实践出发,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成功经验。本文认为,政府转型、政治治理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联。就前者而言,由于中国政府加速了党和干部队伍的人力资本的更新速度,遂使中国较好地实现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转型;就后者而言,在保持政治体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采用一种灵活可塑的政治治理模式,遂使市场制度、法律体系等制度不完善的局面获得了一定弥补。而这两者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本文还认为,中国今后政治治理的重心需要更多地朝着解决利益冲突的决策方面转移。  相似文献   

7.
1949年后中国确立的极权主义政治体制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了改革开始后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与政治的互动中展开,改革的三个时段分别以民主、效率和稳定为取向。改革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呈现出威权政治的特征,表现为确立了国家法理型权威、权力行使的可预测性、以务实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主导、政治动员程度的缩小等方面。当政治体制进一步向民主化转型的时机成熟时,领导层应把握主动,以实现政治体制转型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战后韩国又完成了政治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政治民主化的奇迹"。推动韩国政治转型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韩国青年学生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成为推动民主化进程的一支极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改革政治体制势在必行,否则,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以顺利进行下去,改革的成果就不可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其难度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大。政治体制改革亟需进行理论准备。江汉大学政法系在九月十一日和十八日,组织了两次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有十多位老师在会上发言。他们就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改革的性质和任务,现行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及其危害,如何理顺党政关系,怎样改革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10.
"奥肯定律"是研究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之一。本文通过验证"奥肯定律"在东北地区的适用性,得出就业与经济增长呈弱的负相关关系的分析结论。东北三省应把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目标,在经济增长中充分考虑就业效应,以实现经济振兴与就业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为重新梳理和认识媒介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的关系,运用制度演化理论纵观中国百年来新闻发展史,审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分析认为,在中国这一百多年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每一种政治模式都对应着一种媒介体制;媒介制度的演变往往与学校教育、社会团体的发丛程度以及工商业的兴盛保持一种同步演化的关系;媒介制度系统内外的“制度耦合性”可以解释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层次性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与政治民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的多重矛盾关系出发,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创造性思考与回答。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强烈地呼唤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及其导致的社会转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了不断拓展和深化的态势。这样的政治发展不仅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导致的经济结构的变迁直接相关,而且与文化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的推动,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非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扩散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利益主体的分化。不同利益主体由于经济利益的差异和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其政治价值取向也存在个性化趋向,从而导致政治利益关系发生变化,影响其政治认同和政治追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意识形态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对此,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科学协调社会利益,提高全社会的政治认同,完善和巩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在致力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还以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致力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建设。建立领导干部退休制度、建立政治清明的管理机制、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是他对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建国50年来,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经历了从革命话语体系向建设话语体系的转变.本文分析了这两套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革命话语是毛泽东时代的政治交流方式,这套话语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保证社会、个人与国家权力话语的高度一致,以适应国家在经济上的高度集权管理和在思想文化上的严格控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政治话语是围绕"建设"或"现代化"而建构起来的,它包括"国家建设"、"经济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四个语义场.  相似文献   

17.
投资的民主化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标志,这个过程是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实现的,在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庸,国有资本的经营是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没有按照市场的规则进行。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首先是引入法人制度,继而实施政府和其下属国有企业的分权,然后又引入承包和租赁制度,最后采纳公司股份化改造,与此相配套,我国相继出台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此时,至少从理论上实现了国有资本和行政权力的分离——实现国有资本经营的民主化,它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相连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使政治体制改革更加紧迫,因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和目标——公权力的获得和行使的民主化是经济民主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新政治经济学强调以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思路理解现实中的经济现象。文章以中国的干部治理体制为切入视角,分析了中国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干部治理体制的运作遵循了一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机理,形成了一种强力的官员政治激励,推动了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热情,也导致了地区经济差距拉大。中国可以在现有的干部治理体制之下,通过优化官员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多维、多层次的经济、政治系统。文章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指出一个健康合理的结构与制度的互动关系才是决定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