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文献关于帝舜故里的记载分歧井不大,只是由于对古地名的解释不同,才产生了分歧。以濮阳独 有的地名负夏(瑕丘)为坐标,可确定帝舜故里在溪阳。根据舜为东夷人、冀州人的记载,可排除舜故里在 山西、江南的可能性。至于帝舜故里的山东鄄城、河南范县(濮州)说,乃是历代区域变化产生的误解,实 际帝舜故里姚墟、负夏及历山、雷泽、河滨均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域之内。  相似文献   

2.
虞本作吴,其地域是斗宿对应之地,即当今江苏、安徽南部、湖南东南、江西至浙江上海一带.有虞氏的祖国在吴地,舜生于湘南之桥地,亦曰姚墟,封于吴地,多次迁徙,后迁至负夏、妫汭、寿丘,即帝位于今天的长沙一带.北方虞迹应当是舜之后代和周章弟虞仲带去的.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运城市北30余里的鸣条岗西端有一处闻名遐尔的古迹——舜陵,安息着中华民族一位杰出的先祖舜帝。 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为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之一。据考舜为轩辕帝第九代孙,他创五弦之琴,设典乐,歌南风,开人类琴曲之先河。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竹书纪年》载:“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陟。”据史料  相似文献   

4.
从舜葬鸣条,桀败亡鸣条等有关史实综合分析,古鸣条当为古荆州的别称。  相似文献   

5.
黄帝史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生于寿丘(或曰青邱),而寿丘、青邱均应在古长沙国,因为第一,天上的寿星、青邱星对应地上的长沙国;第二,黄帝的祖先、正妃、嫡系子孙均生活在湖南。黄帝主要活动在北方,与抗荤粥和战蚩尤有关。黄帝杀蚩尤后在今洞庭湖一带即位,代神农氏,死后葬洞庭湖边的黄陵,其后裔青阳仍都长沙。  相似文献   

6.
我国许多地名是由古民族名音译过来的。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及辽西古地名的考察,论证从商周至战国中期,古句丽民族曾居住在辽西一带,并用本民族名称呼居住的山川。医巫闾山之名,即由古句丽人一部族之称谓音译而成,且沿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古代藏族氏族部落的迁徙、内部整合与分化是古藏文吐蕃地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史视野审视古藏文吐蕃地名,其与古代氏族名、部落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与唐朝及其他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有密切的关联。吐蕃地名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以后藏族地名文化产生了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要了解吐蕃时期地理历史语言,可从地名入手从事论证研究。同时,想考证近代藏族各类地名的来源含义,也可以从吐蕃地名查找其根源。  相似文献   

8.
出生于蒲阪雷泽,被誉为中国之"亚当"和"夏娃"的伏羲与女娲,是人首龙身或人首蛇身。在洪水灭绝人类后,为繁衍绵延人口,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兄妹在历山结为夫妻,开创了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制之先河,被华夏尊为人类始祖。他们繁衍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当他们认识到血缘婚对人类繁衍的危害后,遂禁止兄妹通婚,制订礼仪,置嫁娶,正姓氏。故此"同姓不婚",成为中华民族婚姻史上的优良传统与崇高风尚。伏羲与女娲的丰功伟绩,从远古流传至今达八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9.
合肥的地名语源见于史籍的有多种解释,其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说得到较多认同,但对于施水(南肥河)如何与肥水(东肥河)相合却一直未能澄清。“施合于肥”是通过两河之间的一条古代运河实现的。这条被称为“巢肥运河”的古河道在史籍和传说中可以找到印记,在当地存有遗迹。它支持了《水经注》的说法,为合肥的地名语源提供了一种比较明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虞舜在未被四岳向尧帝推荐之前,耕、陶、渔的具体地点在蒲坂(今山西蒲州)城北四十里处之诸冯、北陶城一带;在被四岳向尧帝推荐和尧二女(娥皇、女英)"嫔于虞"之后,虞舜耕、陶、渔的具体地点与活动中心,主要是在蒲坂城东南的历山脚下、黄河之滨、雷泽湖畔、妫汭水旁.在尧帝未迁都平阳(今临汾)之前的"妫汭舜都"在蒲坂城东南八里的"舜居妫油",即"九龙口".  相似文献   

11.
赵凯 《南都学坛》2004,24(6):38-41
建安十八年,曹操把持下的汉廷进行了一次州制改革,即遵照《禹贡》"九州"之制,把原先的十四州合并为九州。此次改革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扩大冀州辖区———其时曹操以丞相身份兼冀州牧,有意以冀州为其"王业之基"。扩大后的冀州到底合并了哪些地方,史书中至少存在着三种说法。"大冀州"大体上仍在"两河之间",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的相关注解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2.
从法理学视角审视京津冀母体——冀域的法制建设,对于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层次文化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冀域法制肇始于阶级社会初期的夏朝,首创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早期冀域法制形成了浓厚的宗教道德色彩,其发展有清晰的历史脉络:战国开启成文法转向;秦汉倡导“德主刑辅”、“礼法合治”;魏晋南北朝法制推动民族法律文化的融合;隋唐将封建法制建设推向高潮;宋朝之后冀域法制才走向衰落.古代冀域法制建设的特点:一是造就了古代律学名臣大儒;二是儒法合流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三是具有民族融合期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冀”以早期九州之首之冀州为基础,经过强盛之冀发展到今天的河北之冀.“冀域”则是包括京津在内的京津冀区域.与“冀域”相对应,经过五千年兴衰变迁发展,融行政区划和文化形态为一体,形成了包括今日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在内的冀文化、京文化、津文化等多样化文化集合体,称之为京津冀文化圈.  相似文献   

14.
伏羲、女娲㈤祖籍并州龙山风峪(今太原市晋源区),出生于冀州蒲坂雷泽(今山西永济蒲州)。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兄妹,在洪水灭绝人类后,为繁衍绵延人口,登历山结为夫妇,开创了一夫一妻制之先河,繁衍了整个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兄妹俩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当他们认识到血缘婚对人类繁衍的危害后,遂禁止兄妹通婚、制定礼仪、置嫁娶、正姓氏。故此,“同姓不婚”,反对乱伦,则成为华夏婚姻史上的优良传统与崇高风尚。伏羲被尊奉为“春皇”、“春之神”,女娲被尊奉为“媒神”、“爱神”之鼻祖。  相似文献   

15.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先祖,其史迹遍布中国南北。其出生地在寿丘(或曰青丘)。根据古星野学术,寿星(长沙星)、青丘星分别对应寿丘(长沙国)、青丘国(楚东南),以及其妻子西陵氏(其妻西陵氏当居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石家河古城)、玄嚣一系后裔所居,可推断寿丘在南方。黄帝代神农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后又与蚩尤南北分治,因而长期生活在北方。黄帝战胜蚩尤后代神农氏为天子,其都位于南方,其死后也葬于湖南黄陵,而群臣葬其衣冠于陕北桥山。其子孙有二系,昌意—颛顼—鲧—禹一系当在中原,而玄嚣(青阳)—帝喾—帝挚—帝尧一系当在南方。南方文化北上中原有较多地下遗存证据,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与黄帝北上大体相应。黄帝南北子孙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16.
蔡守秋教授是中国法学界最早开展环境权理论研究的环境法学者.他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结合环境权法律实践,对环境权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他的环境权学说,包括个人、单位、国家、人类和自然体的环境权,是他独树一帜的环境法学理论体系"调整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新唐书》的《志》中,唐玄宗夏季幸骊山为杨贵妃庆生辰和唐朝全国共有26座关的说法,都不符合历史实际。前者误信了唐人小说、诗歌的说法,而未考察唐玄宗幸骊山的具体时间;后者把一个阶段设置官吏的关津的统计数字误作整个唐代恒长不变的数字。其实,《新唐书》的作者修志时,只要与该书其他相关记载统筹对勘,即可避免这两则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