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卢梭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以公意为道德基础重塑现代政治,并从公意出发寻求公权力的伦理价值.通过对公意的深入探究,卢梭找到了解决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矛盾的方法.然而,资产阶级的政治实践表明,公权力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的诸多功能依然与公民权利发生着不可避免的摩擦和冲突,而且公权力的指向也无法达到公意所要求的“公共的善”或“公共幸福”.回顾卢梭的政治伦理思想,他的公权力观念中闪烁出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不断探讨和引申,这无疑是我们研究现代民主政治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公意思想是卢梭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在卢梭看来,全体公民通过自由真实的投票达成的一致意志或多数人的决定即公意.公意产生于社会契约,是现代民主宪政的合法性所在,是政府行动惟一正当的准则.卢梭的公意思想是其社会契约理论、人民主权思想、人权学说及其法律理论的基点和灵魂,对现代民主政治理论及其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具有非现实性、神秘性等无法避免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3.
实现一个由"公意"统治的社会是卢梭的政治理想,但实现这一理想的难题在于如何消解个体意志与"公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卢梭希望以自然教育的方式培养公民的优良品格,使人们对"公意"的认同和服从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义务,最终实现个体自由与公共善之间的平衡。就此而言,卢梭更像一位古典政治哲学家,他对政治的思考并没有局限于政治制度的设计与操作上的"有效性",而是从更深层次上思考一种政治制度建立的人性基础,并希望以教育的方式培养新人、塑造新人来改变现实的政治。  相似文献   

4.
在对现代性的批判性理解中,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存在一种本质联系。在面对文明时代人类的不平等以及社会腐败问题时,卢梭率先发动了对启蒙学者的批判,认为现代政治处于非道德化状态,使政治与道德处在紧张与对立之中。面对这一现状,卢梭首倡建立"道德政治"这一研究主题,试图通过公意来重建社会普遍性的伦理原则,进而重塑公民的政治道德,以此重新唤醒人们对共同体和公共精神的重视。卢梭的这一思想经由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在德国哲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最终,马克思把卢梭的普遍性形式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5.
"公意"是求解卢梭政治自由学说的根本所在.以公意为基础,卢梭不但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社会契约理论,实现了从自然自由到政治自由的转变,为政治自由提供了合法依据和神圣不可侵犯性,而且断言人们只有在公意指导下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才能过一种最完美的自由生活.卢梭的积极自由观,与英国自由主义传统中的消极自由观相比无疑具有合理性,但其思想的理想色彩和含混性也为后人的各种不同解释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平民思想家--卢梭,从自然状态出发论述了人类社会中公意指导下的国家主权.<社会契约论>集中体现了他"人民主权论"的政治思想.他认为"主权不是别的,它就是公意的行驶""永远都不能被转让",也"不能被分割".社会契约也赋予政治共同体控制它的成员的绝对权力,但国家权力最终属于人民,人民把公意委托给主权者,公意指导之下的权力才被称为主权,所以公意永远都是正确的,在这个前提下它对专权的指导作用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概述公意是现代国家得以成立的合法性基石出发,阐明现代国家的构成:政体、宪政和社会等方面的特征,并由公意的阙失指明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危机;进而解释为化解合法性危机,卢梭型塑了一个与现代国家完全背离的公意理想国:以直接民主制对抗代议制民主;以在现代条件下重塑的积极自由反抗消极自由,从总体上拒斥了现代宪政主义的大部分元素;以公意克服众意来追求道德同一,否认现代社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卢梭无法在程序和架构上解决公意的制度化问题,由此导致了公意理想国只能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提出的“商议政治”民主模式,是对卢梭“公意”学说的传承与超越.在哈贝马斯看来,作为社会共同体结合的原则,“公意”即为共同体的“公共性”,它关乎共同体的公共福祉.正是公意使建立社会的必要转变为可能.同时,哈贝马斯发现,虽然公意的价值目标已经设定,然而在现实性上它偏重结果疏于过程.由此,要为“公意”建构一个交往行动空间,设置“交往”程序这样一个动态场域.哈贝马斯提出,“商议政治”的民主模式可以建构成为一种法律体系,它能够消除人权与人民主权之间的紧张关系.与致力于结果的“公意”相比,“商议政治”更偏好意志的形成过程,更具有包容性,它欲求的是社会秩序的动态平衡.这正是“商议政治”对“公意”的超越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涉及政治学的诸多领域,其中关于“公意”的阐释,与现代社会的政治合法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我国在新时期解决政治合法性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非政治化的经济、非伦理化的政治、非宗教化的伦理被视为"理性祛魅"后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大进步.卢梭将"政治的正当性与权威的基础在哪里?"和"道德的新基础在哪里?"这两个终极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秩序与意义的悖论.鉴于现代政治的这一困境,他自觉地把秩序与意义的双重关怀置于思维的重心:在批判唯理性的"进步"秩序观之基础上,揭示了科学、艺术的进步与道德风尚的异化;指出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文明、秩序、理性与进步本身的先天不足;建构了以"公意"为旨归的"道德共同体"与以"公民宗教,,为基石的价值意义体系这样一种新的社会政治秩序和德性生活.然而,由于思想中国有的"前瞻"与"后顾"的张力,卢梭也没有很好地走出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刘禾“国民性神话”论的指谓错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证刘禾的"国民性神话"论主旨在"跨语际"批评下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进行颠覆性的后殖民批评,忽视了中国近代据英文引入的国民性观念及其定义、中国儒文化传统观念向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的汇聚,而将西方殖民主义所"构建"的本质主义的"国民性神话"指认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观念,属于指谓错置.论述近代中国流行的国民性观念主要是梁启勋由英文引入并定义的国民性观念,它引入和定义之初便排除了本质主义.之前,中国儒文化中早已存在着含义与之接近的诸如"民性"、"移风易俗"、"变化气质"等观念.到晚清它们一起汇聚到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之中,实现了传统观念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2.
汉人《春秋》外传说的提出有它特定的学术背景,其实质是把《国语》看作"入道见志"的诸子著作。汉人的这种看法不但与先秦诸子著作体例发展过程相吻合,与今人所主张的"语"书说之间也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不应该被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美学资料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固以类相召。”人性“爱同憎异”,“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这些是异质同构为美思想的明确注脚;也是中国古代关于美的心理本质的固有思想。它与西方美学异质同构为美的思想异曲同工。究其成因,渊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物权契约     
物权契约是德国法的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德意志法的产物,无因性是物权契约的理论基础。物权契约理论一直为一些德国学者和法官批判,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物权契约理论相对化的发展趋势。物权契约是德国法所特有的,并没有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法律实践所采纳,我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中的新形态,它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新型概念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溯历史发展的概念,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划分依据,可知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时性考察人类文明形态这一相近概念中呈现,在共时性对比前苏联创造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和资本主义创造的工业文明形态的对应概念中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回答现实课题的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维度和中国特色的语境下,它表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概念,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需要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机制中处理好道路与理论、传承与创新、全面性与协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陶诗的诗学意义——对冲淡诗美范型确立过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诗的诗学意义在于陶渊明创造了独特的冲淡诗美范型.这一诗美范型的确立有一个过程,晚唐司空图对陶诗的研究是关键.司空图之前的评陶、论陶大体属于陶诗风格的体认阶段;司空图依据陶诗以及与陶诗风格相近的王维、韦应物的诗歌,提出"冲淡"的诗美概念,使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理想风格范型.司空图之后.苏东坡既评陶又和陶,一方面时陶诗之美有高度的概括和精细的辨析,深化了司空图的诗学理念;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陶诗进行全面的赓和,使陶诗所代表的诗学理想落实为一种诗学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7.
类余额宝产品作为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有着低风险、高收益、快速申购及赎回的特征,吸引了众多金融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类余额宝产品作为一个“新生儿”,在其内部交易过程中仍有着许多的法律漏洞。另一方面,对于创新事物“先发展后规范”的情况,相关监管部门对于类余额宝产品的外部监管也相对落后。因此,笔者试图以经济法理念中的实质正义理念为视角,分析类余额宝产品本身交易和外部监管的相关法律问题,用实质公平内容指导内部完善,用平等自由、理性秩序指导外部监管,以实质公平理念以更好的完善类余额宝产品,服务大众。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人们对散文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提出大散文概念,有的认为散文就是美文,还有人把散文分为感性与知性,其实这些观点与传统的散文定义一样,都没有揭示散文的内在规定性,不可能据此建立散文创作理论。从思维的角度看散文,散文的内在规定性就在于相似思维。作者运用相似思维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感悟生活,发现真知,不断地刷新我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周代“大师”职官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师”作为周官的一种,历来对它的认识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进而与它相关的师氏、虎臣、司马等官职也存在认识上的混淆。本文首先通过将“大师”解构为三种不同的官职来全面分析称为“大师”一职的具体情况,再就各种“大师”本身的发展演变试图揭示一些它与其他相关官职的关系,以便从一定程度上排除旧有的观念混淆。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没有系词,这是中国古代没能产生类似于传统词项逻辑推理理论的重要原因.程仲棠先生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它的错误在于把逻辑载体当做了逻辑本体;逻辑本体是客观的、唯一的,语言是逻辑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可以承载相同的逻辑本体.程先生的论证有失偏颇.第一,某种语言可以表述一种逻辑并不意味着使用这种语言就可以发明出该逻辑.第二,“逻辑本体”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对于逻辑学来说,它是一个不必要的假设.第三,传统逻辑的规则产生于自然语言的用法,古代汉语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先贤未能发明出类似于三段论那样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