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永恒的诗心与诗意的人生
|
|
|
|
|
徐放鸣《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
|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的一代美学宗师。他兼具东方诗性智慧与西方知性哲理之长;他既在学术研究上成就斐然,又精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他所创造的诗意人生和学术境界尤为后辈学人所神往。从其诗论诗作之成就这一侧面来展示先生的永恒诗心与诗意人生是本文主旨所在。
|
2.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漫谈宗白华《艺境》之境界
|
|
|
|
|
王艳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7卷第2期
|
|
宗白华先生 (1897— 1986 )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诗人和学者。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他就开始致力于美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尤其对艺术境界的探索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课题。六十多年来 ,他写下了大量相关方面的论文 ,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高度重视。虽然宗先生并“没有写下浩瀚卷轶的美学大著 ,但他在哲学思想、诗意人生、中西美学与艺术的比较意识、审美风格与审美范畴系统诸方面 ,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早在 4 0年代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就说过 ,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1] (p14 )确实 ,《艺境》大体上是按照文章…
|
3.
|
宗白华对儒家人生美学的探研
|
|
|
|
|
李瑞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
|
在宗白华的美学建构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结构性意义。宗白华对原始儒家人生论美学的探研,抉发其积极的人生与社会实践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意义,充分体认到比兴传统与礼乐精神的核心作用。原始儒家的人生美学思想是宗白华艺术意境的基础。
|
4.
|
生命创化的至境
|
|
|
|
|
刘萱《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4卷第1期
|
|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生命的创化 ,是宗白华先生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独到的阐释。以此为起点 ,从造化即生命、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建造以及构建艺术形式的生命力三个方面 ,探讨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创化意识在自然、艺术和人生中的流延 ,以弘扬他的美学思想和生命精神。
|
5.
|
艺术·道德·宗教──浅析方东美生命精神的三重境界
|
|
|
|
|
杨毅《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
|
|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生命哲学系统中,特重生命精神境界之建构。其境界说,不同于冯友兰、宗白华、唐君毅,而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方先生境界说是艺术、道德、宗教三重境界的层层升华、贯通互动。在方东美的两篇重要论文《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中,方先生提出了他的形上人之精神人格超升的三重境界说,把超越于自然人的形上人之生命精神分为艺术天地、道德宇宙、宗教境界三重,层层提升,上下回向,生命精神贯注其间,通达顺畅,构…
|
6.
|
中国特色艺术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与思考--读时宏宇的《宗白华与中国当代艺术学的建设》
|
|
|
|
|
李衍柱《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
|
艺术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走进大学的讲堂,这是20世纪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事情。中国特色艺术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宗白华先生安放下了第一块基石,他的艺术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和原创性。如何认识宗白华对中国特色艺术学建设的贡献,如何认识宗白华艺术学思想体系的内容,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从哪里人手去学习、研究宗白华艺术学思想体系?宗白华探索文化建构的艺术学思想体系的理论起点和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青年学者时宏宇在她的处女作《宗白华与中国当代艺术学的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版)中要告诉读者的。
|
7.
|
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说管窥
|
|
|
|
|
李祥林《学术界》,1989年第1期
|
|
朱光潜和宗白华是中国现代史上两位并立的美学大师,有人拿二者比较,指出:“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这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有所不同。朱光潜乃是把艺术当作艺术问题来加以探索和处理……在朱光潜的学术思考中虽也涉及一些人生课题,但在学术研究的基本定向上,人生的艺术化问题在宗白华那
|
8.
|
生命之舞——宗白华先生论中国艺术的审美灵境
|
|
|
|
|
邓家林《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
|
宗白华先生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中国艺术与精深卓绝的中国哲学、中国美学融合无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通过线的流动表现出骨力、风神气韵,呈现出音乐的意境和舞的韵味,并由此传达出中华民族的宇宙精神、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宗白华将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归结为“生命的舞蹈”
|
9.
|
独特的阐释 永久的魅力——论宗白华美学批评风格
|
|
|
|
|
刘艳芬《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卷第3期
|
|
宗白华先生在当代倍受瞩目,不仅在于其无意建构却建构了的美学体系博大思精,而且在于其美学批评独特风格所带来的永久魅力:他以诗人的热情来研究美学、阐释美学,使其美学批评敏锐而亲切;他倡导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统一,使其美学批评绚烂而平淡;他承袭并发展了重直觉感悟的批评方法,使其美学批评睿智而深刻。
|
10.
|
魏晋风俗散论(之七、之八)
|
|
|
|
|
留白《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12期
|
|
艺术之风:“传神阿堵”分外明(之七)一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
11.
|
在艺术与生命之间——宗白华美学、艺术学讲演稿思想探微
|
|
|
|
|
王进进《中州学刊》,2009年第1期
|
|
学界研究宗白华美学思想,一般把重心放在他自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阐述中国艺术境界的文章上面,认为这一时期是宗白华的生命美学收获期;至于1920年5月他去德之前的言论,多被理解为一个关注青年时代苦闷的"五四青年"的形象,认为这一时期为宗白华的人生艺术化阶段.这样的研究无疑抓住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如中国艺术境界的特征、中西画学的比较等.至于对散步美学的理解,多表层借用宗白华的话:"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而就"散步"和"逻辑"如何在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相容,研究却不甚明了.这种不明了对于理解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的宏富全整性可能会造成若干的缺失.这里主要就宗白华美学、艺术学讲演稿中的会意审美、形式自觉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理解宗白华美学散步与逻辑的相容做些铺路石的工作.
|
12.
|
宗白华的内倾型人格与他的诗意情
|
|
|
|
|
田智祥《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
|
人文学科理论家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基因和人格基因,美学学科尤为如此.在众多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中,宗白华留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他那浓烈的诗意情怀.宗白华的这一特征与他的内倾型人格有着直接的联系.内倾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偏于内省、情绪悲观、做事稳妥.根据现在所能看到的材料进行判断,宗白华是典型的内倾型人格.内倾型人格使宗白华特别注重内心体悟,使他思考问题的视角更多地集中于自身及对象的精神世界,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他美学思想的发生."艺术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外化"是宗白华的基本美学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乃至其美学思想的发展都直接得益于他的内倾型人格.宗白华的美学思考之所以具有浓烈的诗意情怀与他对人格境界的追求有直接的关系,而他对人格境界的强调也正源于他的内倾型人格和建基于此人格基础上的美学观念.把握宗白华的基本人格特征是我们理解其美学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
13.
|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 被引次数:3
|
|
|
|
|
陈望衡《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
|
宗白华吸收叔本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歌德的泛神论 ,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融合 ,认为宇宙是无尽的生命 ,美就在生命。生命 ,其本质在精神。宇宙的精神体现在活力上 ,故美在活力 ,活力也就是创造力。宗白华认为 ,美不仅在生命 ,还在秩序。宇宙具有严整的秩序 ,圆满的和谐。活力是美的内容 ,秩序是美的形式。艺术作为艺术家的创造 ,是生命与形式的统一 ,这个统一 ,就是“境界”。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他主张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 ,对人生持一种同情的态度、把玩的态度、美化的态度、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 ,它内在地具有一种创造的、进取的精神 ,是创造与审美的统一 ,因而充满着青春的气概
|
14.
|
宗白华书学思想研究
|
|
|
|
|
姚淦铭《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
|
宗白华作为一代美学大师与书法艺术柑交忘情殆数十年。他以一种空灵的胸襟、哲学与美学的目光.以及对于中国艺术深挚的眷恋来俯视仰观旁察,来体味沉潜涵泳,从而对书艺的观照达到表里澄澈.进入深邃的境界。宗白华的书学思想博大精深,这一份学术遗产价值珍贵。我们在此对宗先生的书学思想作一初步探索.请专家们指正。
|
15.
|
天才情结与宗白华的美学风貌
|
|
|
|
|
田智祥《东岳论丛》,2009年第2期
|
|
叔本华的天才思想使宗白华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天才的价值及其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自己价值追求及天赋的契合使宗白华产生了强烈的天才情结。在宗白华看来,天才追求的对象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体悟与表现宇宙人生真相的最好方式是艺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不懈探求直接影响了宗白华的美学风貌。
|
16.
|
二元关系·生命美学·自由精神——论宗白华散步美学的潜逻辑体系
|
|
|
|
|
唐莉《天府新论》,2005年第6期
|
|
通过对宗白华先生有关中国传统美学论述中的一组二元关系的分析,概括出宗先生生命美学的潜逻辑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从宇宙意识到艺术精神;从艺术表现到艺术意境;从审美理想到人生境界;从具体的"艺"到抽象的"道"等美学的重要范畴,并最终指向自由精神.
|
17.
|
二元关系·生命美学·自由精神——论宗白华散步美学的潜逻辑体系
|
|
|
|
|
唐莉《天府新论》,2005年第6期
|
|
通过对宗白华先生有关中国传统美学论述中的一组二元关系的分析,概括出宗先生生命美学的潜逻辑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从宇宙意识到艺术精神;从艺术表现到艺术意境;从审美理想到人生境界;从具体的"艺"到抽象的"道"等美学的重要范畴,并最终指向自由精神.
|
18.
|
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宗白华美学思想核心简论
|
|
|
|
|
王德胜《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
|
宗白华从意境创构、层次结构两个方面对艺术意境作出独特分析,站在了美学的现代高度。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追求与其个人的艺术美观念有着内在联系,主张"芙蓉出水"是意境创构的最高目标,是中国艺术的理想的美感类型。对艺术意境的追求,涵容着宗白华的人格精神追求。把美学视界主要落在中国美学,特别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研究上,是宗白华内心个体生命感受的现实展现,是他生命本真的自觉。
|
19.
|
论宗白华的艺术史观
|
|
|
|
|
张泽鸿《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3卷第2期
|
|
宗白华基于形上学宇宙论的艺术观与美学观纠结在一起,具有艺术哲学的色彩。他始终关注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追求艺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宗白华的艺术史观也是建立在民族宇宙观和美学诠释学的基础上,虽然没有温克尔曼所期待的科学艺术史的合理原则和丰富史实,但他并未寻找一个黑格尔式的"理念"来演绎艺术史。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中,宗白华的艺术史研究沿着"艺术精神"主导下的艺术风格的变迁以及美感类型的演进来展开的。他主要是从艺术精神、文化象征与艺术风格、美感类型、艺术境界与价值等多个向度来阐释艺术史的观念。其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
|
20.
|
悟妙与审美--中国传统美学中心范畴的选择与发展 被引次数:1
|
|
|
|
|
杨宝春《江淮论坛》,2003年第4期
|
|
"妙"和"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两者之中"妙"高于"美","妙"超越了"美","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主要范畴都与它相关.悟妙是中国传统美学主要的精神活动和最高的精神境界,是自然、人生与艺术的相通点,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融合儒家、佛家思想而逐渐形成的,它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