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创新应用推动了城市基层治理变革,数字技术如何作用于城市基层治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基于技术嵌入理论视角建构结构嵌合-关系重塑的分析框架以揭示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基层治理的底层逻辑,并结合S市Z街镇一网统管的治理实践进一步剖析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基层治理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结构嵌合重塑权力运行机制、柔化条块分割边界缓解城市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通过关系重塑链接政社边界及联通部门界限促进基层协同共生网络的形成。此外,综合S市一网统管赋能基层治理的调研材料发现,数字技术在赋能城市基层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数字悬浮政民互动实效不足等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农村人居环境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治理困境将有望借助数字赋能来化解。数字治理与环境治理双重政策势能的释放、“新基建”背景下数字设施与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的融合以及村民数字素养与环境意识的同步提高为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社会基础。借助数字技术的协同性、整合性、共享性、参与性,通过数字赋能治理协同、数字赋能资源整合、数字赋能沟通渠道和数字赋能社会动员,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信息孤岛”到信息互联、从“二元鸿沟”到城乡融合、从“单向价值”到多元表达、从外部输入到内生驱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城市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引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孕育着巨大的科技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创造。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城市现代化的实现模式,培育了城市现代化的新动能,还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从理论层面看,数字化转型能够赋能“创新城市”建设、数字基础设施能够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数字文化能够赋能“人文城市”建设、数字技术能够赋能“韧性城市”建设、数字生产力能够赋能“宜居城市”建设。从实践路径看,应当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集约建设,打破城市内部数据流通壁垒,加快城市中“数实融合”水平,提升城市智慧化治理能力,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对城市现代化的赋能作用,提升我国的城市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城市数字精细化治理模式是解决城市发展困境。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关键驱动力。基于人本—技术—决策理念视角,借助csQCA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确立群众主体地位、关注群众需求、注重群众参与、数据和网络配合、主体互动平台、评估治理风险、输出治理对策7个二级变量。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个案,通过构建影响其数字精细化治理成效的理论模型,探究以“智慧大脑复合联动”为特色模式的数字精细化治理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数网协作主导杭州市上城区城市智慧治理,其余6个解释变量均不能构成推动地区数字精细化治理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亟需立足于“人本赋源”“技术赋能”“政策赋效”三大维度,更新城市数字精细化治理策略,开辟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治理方式变革成为提升城乡治理共同体韧性的全新范式。立足数字赋能韧性城乡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作用机制,提出“融”+“集”社会治理共同体、“促”+“提”经济治理共同体、“规”+“推”环境治理共同体、“控”+“管”应急治理共同体的多元创新框架。从以精细化为着力点,加强数字乡村部署;以信息化为推动点,赋能数字治理决策;以质量化为实践点,推动智慧农业转型;以持续化为发展点,构建城乡治理保障体系的角度,提出数字赋能打造更具韧性城乡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基础也在基层。但目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着“碎片化治理”现象,如何进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整合、完善与优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重要议题。围绕“碎片化治理”改革各地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包括网格化管理、合作治理以及协商民主的实践,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整合,但难以克服内卷化、行政化与形式化困境。因此,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通过理念重塑、制度建设、组织变革和技术突破,改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改革的状况,实现城市基层社会的高效能治理。  相似文献   

7.
元宇宙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基础、虚实相融的空间形态、独特的信息存储方式等优势,冲击着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按照“技术赋能—需求驱动—治理重构”的思路,元宇宙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拓展城市治理边界、依托扩展现实技术创新城市治理理念、依托区块链技术丰富城市治理工具、依托数字模拟与推演技术重塑城市治理流程,形成“发现问题—即时反馈—模拟仿真—趋势预测—决策制定”的智能城市治理路径,从而促使元宇宙城市治理具备主体协同化、过程全周期化、机构扁平化等创新特征。然而,在元宇宙赋能城市治理进程中,仍然存在数字安全与隐私难以保障、政府机构利益易受侵蚀、产品内容监管压力增大以及社会不平等加深等方面的隐忧。为此,中国未来城市治理应继续沿着智能、精准与便利的演变思想,在紧急问题应对、生态环境治理、旅游秩序整治、城市空间规划、智慧政府建设等更多应用场景中实现突破,同时从元宇宙技术研发、制度创新、内容监管、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加强元宇宙理念与城市治理的相互契合度,以更好地提升我国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与现代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数字孪生技术在制造业中初显潜力并被逐渐运用到更广阔场域,特别通过“技术加持”的城市绿色治理实践,正生成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城市虚拟数字空间和物理实体空间的虚实映射,经由技术赋能的城市绿色治理优化,形成绿色治理从狭义到广义的效能提升。放眼全球,日本、英国、德国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同样着眼数字孪生技术与城市绿色治理的有机结合,探索数字孪生作为应对发展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治理创新的技术重点。聚焦国内,数字孪生技术加持城市绿色治理的中国宏观“归纳”,可典型地彰显于苏州、北京、贵阳三个城市的微观“演绎”,并形成可推广的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低碳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为深入考察数字经济赋能城市低碳发展的机理,本文构建了贯穿“产业—政府—企业”三个维度的数字经济赋能城市低碳发展理论机制模型,并基于全国141个主要城市2016—2020年的数据识别了数字经济赋能城市低碳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结论表明: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赋能城市低碳发展,在稳健性检验和排他性分析后,该结论仍然成立;除直接赋能外,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发展的促进还能够以低碳技术进步为中介间接实现;政府环境注意力和环境规制在数字经济赋能城市低碳发展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低碳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不同试点批次的促进效果有所差异。研究结论为促进城市低碳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复合性治理问题,防治工业固废污染环境势必要通过创新治理工具,优化治理机制,形成一种价值共识,提升协同治理行动能力。对“工业固废精密智控预警平台”的个案考察,旨在回答数字技术撬动并赋能协同治理的内在机理:一是以信息驱动赋能多跨协同;二是以整体智治赋能跨部门联合行动;三是以“事”为中心赋能“条”“块”协同。在未来实践中,数字技术赋能的协同治理需要谨防技术空转、协同表象和内驱力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志愿组织是推动城市社区多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政主导下的社会治理体系中,作为民间社会力量代表的志愿组织,与政府和基层社区的均衡互动关系是其有效、有序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前提。衡阳市志愿组织在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自主性”和“嵌入性”,向上接力政府、向下沉入社区,实现了志愿组织赋能社区治理,助推更为进取和多元的社区治理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基于TOE分析框架,构建了包括8个观测变量和30个测量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检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效果。通过对14个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能够重塑乡村治理场域,实现乡村治理结构再造,拓展居民参与渠道,赋能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从而助力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的目标。但同时,数字技术也会造成一定的乡村治理负担,表现为数字技术的功能“收缩”导致内容生产的行政化,数字技术的社区分化引发内容生产与需求的分离,数据指标硬化和治理内耗引致数字技术的悬浮化,治理主体间的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技术的挤出效应。为此,需要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重新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超越对“数字技术”过度技术化和行政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第三次分配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而数字技术是第三次分配有效运转的关键要素和治理工具。在实践转向上,数字技术赋能促使人们对第三次分配的认知从“模糊”向“清晰”转变,行为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情感从“排斥”向“接纳”转变,方式从“在场”向“在线”转变。同时,数字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数字志愿服务、数字公益慈善、数字文化艺术以及数字金融服务等第三次分配的场景中,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显性”的实质性成效。为更好地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第三次分配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前提条件,以政府制度统筹为根本保障,以社会多方参与为关键基础,以公众积极响应为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相似文献   

15.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补充,对于推动和赋能基层治理起着独特的作用。在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居民更优质服务的需求对社区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水平更专业化的要求。社区志愿服务在助力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专业化服务、专业化发展与满足居民特殊化需求和供给、居民多样化、高质量要求方面还存在困境和差距,难以精准对接和精细化治理。为了提高专业化水平,为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赋能,必须探寻精准化对接的路径: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和政府支持,促进专业化可持续性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选拔储备机制,提高专业化队伍的供给水平;三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提高专业化服务质量。这对于改善社区志愿服务质量、赋能赋权社区治理、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元宇宙的形成标志着社会数字化发展进入高级阶段,也势必会引致对当前政府数字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创制。技术叙事中有关未来治理的想象,以及现实中基于商业资本运作下的“游戏”超域效应揭示了元宇宙赋能政府数字治理的可能性以及前景。以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的上下衔接为基础,提出了以“原理-模式-载体-效能”为线索的逻辑理路。其中,元宇宙支撑构建的数字技术—经济混合规律体系作为治理原理为政府数字治理创新提供了原动力,而发展出的新型数字情境治理模式以“置换”和“仿拟”逻辑赋予了主体“在场”能力,并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空间”作为载体强化数字治理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最终实现以秩序正义为核心的治理效能。从当前政府数字治理的现实困境出发,构筑元宇宙赋能政府数字治理的总体方略:包括锚定真实治理需求、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以及耦合数字平台建设3条赋能路径,并形成以重点项目牵引、多元主体联动、多样智能治理连接、复杂智慧体系融入为特征的行动策略。未来,元宇宙赋能政府数字治理的关键还在于重视“脱域”视界下政府数字治理制度的逻辑转换,强化“游戏”情境下政务平台公共性的保障,以及警惕“超真实”符号世界的内生风险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反思并追问元宇宙如何在可预见的未来延续和复兴技术治理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基层腐败没有完全杜绝,基层腐败治理方式改革迫在眉睫。当前,大数据技术推动了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的巨变,回答了“技术如何引发组织变革”的命题。“互联网+监督”将技术与治理结合并运用于基层腐败治理,可以直击基层腐败的三大痛点: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监管风险、基层权力末端的监管乏力、熟人社会的干扰困境。在基层腐败治理场域中,基层政府借助“互联网+监督”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为群众直接监督赋权、为政府透明行政赋能的治理目标。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对组织的塑造,也是组织对技术的吸纳,更是人民群众对组织的认可与支持,三者的高效互动共同推动着基层腐败治理变革。  相似文献   

18.
协调技术与组织关系是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的基础性问题。数字技术在实现政府治理“赋能”的同时,亦带来了“负能”效应,要求我们对数字治理进行系统性再思考。“数字负能”并非仅由技术因素引起,而是源于技术需要同它所嵌入的科层体制这一对复合要素之间的错配。鉴于此,拟在技术—组织研究范式基础上,通过构建“数字技术—科层体制—治理模式”分析框架,系统阐释技术需要与科层体制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发现,不同的技术形态意味着不尽一致的组织结构要求,技术应用困境源于科层结构体系与数字技术应用的对接失败。为此,须从技术和组织的良性互动出发,通过技术创新与体制调整,有效防止“数字负能”等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19.
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兼顾“发展”与“共享”的双重目标,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支撑。以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农民参与数字治理具有收入增长效应,能有效提升其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所要求的“发展”目标。分位数回归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结果均表明农民参与数字治理具有收入分配效应,能够缩小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所要求的“共享”目标。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农民参与数字治理将显著提高其信息获取能力,同时,数字治理参与对具有较低社会资本群体的收入赋能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数字技术赋能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与必然趋势。基于数字赋能分析视域,研究解决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路径问题。研究发现,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得益于基层政府顶层设计,构建风险托底机制,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运营能力的提高,但依然存在数字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数字化专业人才缺乏、数字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健全、“数字化”产业治理能力有限等问题。据此提出创新路径:持续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内涵建设,不断增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能力,合理优化产业发展信息共享机制,创新驱动“数字化”治理能力的四维向度,合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