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国际法在长期的实践当中存在着价值理性弱化的困境,价值理性的趋弱使得国际社会忽视国际法在国际治理中的地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出世为国际法价值理性的增进带来曙光。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初具影响力,国内政策报告已有初步的系统阐述,该理念在联合国决议中多次出现,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为国际法提供"价值指向"方面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系统中的诸多表述对于国际法价值理性的增进皆有启示意义,从内部形态塑造来看,该理念对于"善治"价值中的"合法性""善意遵守"皆有指导性的表述,从外部环境改良来看,该理念可与"合作"价值下的风险防范、角色定位两方面相联结。为确立具备可操作性的国际法价值理性增进路径,中国、国际组织乃至全球国家都需要扮演好相应的角色,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下增进国际法的价值理性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国际话语权是一国说服、影响他国言行的能力,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国际话语权之争大多是法律层面的,而国际法是国际法律话语,是赢得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关于人类发展进程的理念,是全人类在这个进程中所追求的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包含了休戚与共、荣辱相生的含义,是全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表达。其五个价值与国际法是契合的,国际法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手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法的目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引领,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为方向,以中国国际法实践为基础,以提升国家实力为手段,以国际法话语为具体内容,以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相称的国际话语权为目标,传播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践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外交政策及其相应国际法需要而提出的新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形成的演进过程,拥有丰富的国际法内涵,对研究当下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与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国际法治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基于其内涵和特征,完整、系统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制度创新的内容主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的关系,国际法调整对象的拓展及国际法体系的价值次序与平衡等理论,以及和平安全的国际法、开放共赢的国际法、包容互鉴的国际法、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加重,以往被寄予克服全球化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期望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治理失灵的窘境。在当前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中,治理主体层面的治理权分配存在合理性争议,治理机制层面的平台代表性、合法性、决策力存在缺陷,治理议题层面的应用层议题日益复杂,使得全球互联网治理难以实现提升全人类福祉的治理初衷。中国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互联网空间中的各类行为体理应成为发展、安全、责任、利益共同体。该理念回应了互联网治理领域的现实困境,并指明互联网环境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在该理念关照下,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实践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在治理主体方面不断提升国家政府参与治理的权重,在治理机制方面进一步拓展对话协商的平台与方式,在治理议题方面修正特定议题的治理理念并拓展议题范围,从而促进全球互联网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营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良好的外部环境,斗争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要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正视斗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中的客观存在;认清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中的斗争对象并与之作坚决斗争,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广泛地传播开来;把握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中的斗争策略,绝不把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做到斗争时机、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虽然国内学者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涵、特征、面临的挑战、构建路径、价值定位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国内学者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领域的研究,突破以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方法,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着人类社会价值重塑和实践重构的双重使命。"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诉求的话语实践,始终围绕着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旨义、建设"五个世界"实践目标和构建立体化的传播路径而展开。"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是推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变革的中国探索,对有效促进中国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和"一带一路"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既是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基于“还原论”,作为人类交往及发展的现实表达和理想构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一种政策信息,也是一种价值观念,还是一种行动框架。这就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应是多向度的:政策信息传播向度的信息传递、价值观念传播向度的价值传通、行动框架传播向度的行为传动。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传而不知、传而不通、传而不动的现实困境。基于此,在信息传递方面,应由官方叙事转向多元叙事;在价值传通方面,应由单向宣传转向交互融通;在行为传动方面,应由自我主导转向共同创造,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精准传播。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变化新趋势,提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理念。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正确选择。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是世界不同性质、不同大小国家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和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始终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赋予了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深刻的国际外交价值,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
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的外交理念,是承袭历史下接现实的外交价值取向。理念本身所包含的道德意蕴能够满足国家交往的伦理需要;促进国际外交的道德自觉;引领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指向。当前,世界各国只有立足外交,加强中外联合,营造伦理价值认同生态;深入多面合作,提供伦理价值践行养料;完善沟通机制,保证价值实现健康态势,才能将深谙命运共同体概念中的道德伦理凸显,才能发挥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造福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2010年3月的"天安号事件"后,中国东亚地缘战略陷入困境,如何突破这种困境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鉴于韩国经济对中国的高度依赖、中韩两国的文化认同、美日韩三边关系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以及美韩两国对朝鲜半岛未来走向定位的差异性等多维原因,我们可将韩国作为中国东亚地缘战略困境的突破口。在对韩战略上,我们应以"经济外溢"、平等协商、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增进两国的政治互信为途径,通过中韩关系的改善实现对"围堵链条"的突破,从而为中国走出东亚地缘战略的困境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结果。"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在实践层面,中国一直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向着"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的变化大趋势,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结果。“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身也向“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4.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具有突出的经济、科研和军事价值,已被《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列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我国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完善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提供了战略新思路。然而,我国在参与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中,面临着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被异化、平行开发制度实施受掣肘、资源开发污染问题仍严峻、保留区开发主体界定有缺漏等法律困境。有鉴于此,我国应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通过构建国际海底区域规则的引领国地位、完善环保规则与“资源”法律定义、优化国际海底区域开发主体的规定、释明和健全许可证制度等措施,构建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中的善治之道。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以国家间的利益汇合点为基础,强化共同利益维度,通过共享利益强化共担责任意识,最终形成利益共同分享、责任共同担当、命运紧密相连的外交理念,旨在与国际社会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未来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为国际社会带来亟待解决的全球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周边外交和亚洲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具体实践,将助力东盟共同体建设,促进次区域稳定和繁荣。本文通过对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意义、动因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澜湄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朝鲜半岛是指鸭绿江、图们江以东以南朝韩共同统治地区,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国际热点问题。2011年12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突然去世,半岛新形势给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战略空间。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  相似文献   

18.
中韩物流技术竞争力因子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韩物流技术概念、发展特点、合作竞争的比较分析,综合应用国家竞争力理论与现代物流理论,筛选出了物流需求规模、物流供给能力、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人才与物流发展宏观环境等6个指标,建立了国家物流技术竞争力评价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韩国家物流技术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中韩物流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发展对策,以期准确的把握中国与韩国的物流技术竞争关系,进而为提升中国物流技术水平及其竞争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中朝两国建交60周年为契机,在两国领导人的直接关心和共同推动下,中朝关系明确定位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明确定位既为制定新时期中朝经济合作方针和原则奠定基础,同时也推动中朝边境经济开发合作呈现出结构性变化和政策性关联的特点。伴随着以"共同开发、共同管理"为原则的中朝边境经济开发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工和推进,必将引导朝鲜经济发展超越"输血式"的援助模式,实现自身"造血"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朝鲜逐渐融入国际社会,促进朝鲜半岛和平稳定,提升边境经贸合作层次,促进边境地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中韩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韩友好关系全面发展,文化贸易合作不断深化,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然而近期中韩文化贸易的逆差严重,从近年中韩文化贸易的现状出发,分析产生当前中韩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同时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在中韩文化贸易的发展上起到参考借鉴之用。希望能促进我国未来在韩的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对韩的文化贸易的增长,进一步增强中国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对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