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它”、“它们”与it、they指物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指代复数的事物方面:指代事物的全体,汉语用“它”,不用“它们”,而英语可用it,也可用they;指代多个体的事物,汉语注意整体时用“它”,注意数量少时用“它们”,而英语一般都用they。  相似文献   

2.
先秦汉语"否"、"不"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汉语中的“否”与“不”同源,二者都具有一般否定副词的性质。但“否”与“不”又有区别:“否”还是一个具有否定意义的特殊代词,它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否定动词、形容词,或独立使用,否定指示代词“然”或“否”之前的相关内容,这使它在否定的同时又指代所否定的内容;“不”则没有这样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黄冈方言用在“叫”后的“莫”可分为二式。“叫+主语+莫”式,“莫”可指代谓语或谓语和宾语或复句;“叫+莫”式,“莫”可指代主语、谓语和宾语。“莫”如不与“叫”连用,则失去指代作用。“莫”后如补出所指代对象的一部分,则“莫”指代的内容也随之改变,如补出指代对象的全部,则“莫”变为语气助词,起强调作用。黄冈方言特殊代词“莫”是上古汉语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实质就是把熟悉的认知域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中,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心”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英汉“心”的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词汇隐喻认知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映射路径很多也是相同的。但汉语中“心”的映射面要广得多,构成的词汇也多,而英语中“heart”的映射面相对较窄,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两个民族的经验基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隐喻具象。  相似文献   

5.
所谓对等(equivalence)是指使用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事物或思想的描述。如汉语“猫”,英语称“cat”;汉语“牛”,英语称“cow”;汉语“蛇”英语称“snake”等。它们都是对等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就是信息发出人把自己的原始思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成为一种信息,让信息接受人看了以后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思想。其基本过程是: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主题 -评论”句与英语的主谓结构有本质不同。“主题 -评论”句的话题可以是一个事物或几个事物的串联 ,因此主题语可能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分句 ,甚至是并列或复合结构 ,而且主题语并不仅跟评论语句中的动词相联系 ,而是跟整个评论语相关。所以 ,要将汉语“主题 -评论”句转化为英语的主谓句 ,特别要处理好汉语主题语与英语主语的关系并注意整个汉语主题语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英语“mouth”与汉语“口、嘴”这两类词汇的隐喻、转喻具有理据性,都是以嘴的形状、功能、活动方式为基础。从转喻角度看,这两类词汇在同一认知域中既表现出相同的代替关系,也有个性的特征。从隐喻的角度看,这两类词汇都可投射到形状/事物域、情感/态度域、社交域和性格域,但汉语中的“口、嘴”还可投射到知识/智力域。汉语的“口、嘴”词汇投射范围广,能产性高,这归因于英汉语认知和语言特点的差异。从认知域来看,这两类词汇的隐喻投射既体现了“以身喻心”的观点,也体现了“以身喻身”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在讲话与文章中,有时不把要表达的事物名称直接说出来,而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名称取而代之,这在英语修辞上叫做换喻,或转喻(汉语中与之相应的修辞格称为借代).其英文名称为meto-nymy,来源于拉丁语metonymia,meto-uymia-词又借自希腊语metonumia,含义是“substitutenaming,”即“替换  相似文献   

9.
五彩缤纷的颜色点缀着人类生活和大自然,人类对这些颜色的认知,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语言文化之中,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除表示其本意外,悠久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了他们许许多多的特殊涵义,这类颜色词用来描述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揭示人们的感情状态或心理特征,或用来指代某种颜色为标记的事物、职业或社会活动。有些同人连用的英语颜色词,却另有新义,不可直译为相应的汉语颜色词;尤其形容人的某个身体部位等连用的英语颜色词,切莫望文生义。翻译颜色词时注意表示“时间、时代”等概念,不可直译为汉语颜色词。在英译汉时,有时英语颜色词不能译成与其相应的汉语颜色词;在汉译英时,有时也不能译成与其相对应的英语颜色词,而要译成其他颜色词。  相似文献   

10.
四川方言"起"、"展"与词汇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方言词“起”、“展”保存了不少古代的用法 ,描写它们在今天四川方言中的意义 ,同时与中古时期的意义进行比较 ,可以为研究它们在中古时期的意义和用法提供有力的佐证。汉语方言研究 ,可以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类似于“活”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它的编排体例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知庄章"三组的分合问题便是焦点之一.我们认为"知庄章"应该分为两组互补的声母,即/ts、ts'、s/和/tc、tc'、c/.同时,根据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证明"知庄章"两分在<中原音韵>时代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中的“ ”、“ ”被学者们释为“鬼”,“田”用来指称殷先公“上甲”。将它们与相关字形作比较,从字形学、音韵学等方面加以论证,以为“ ”字为人戴盔之形,在甲骨文中表示“鬼方”,“鬼方,,或是有戴盔习俗乏远古部族:“ ”本有敬畏之义:“田”即“ ”、“ ”上部分所从,为“盔”字源词书写形式,在“ ”、“ ”字形中有表音功能。文献中的“上甲”可能是“上微”之讹。  相似文献   

13.
沂南方言中的声母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tc等五组声母分化之细,在现代方言中较为特殊和罕见.对此,本文着重在纵向上描绘了tc等五组声母的中古来源,同时也在横向上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并绘出了tc等五组声母在沂南方言中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日语中こ、そ、ぁ系列的指示词进行统计考察,来探明各类指示词在实际使用中的频率,并对产生这样使用频率差异的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当然,日语指示词中还有"と"系列,因其指示的是不定称,在本文中暂不做详细考察.  相似文献   

15.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η、(e)η"与"in、(e)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巳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η、(e)η"与"in、(e)n",混同.  相似文献   

16.
日语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这与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从日语的表现中发现日本人与众不同的习惯、意识与思维方式。所以 ,学外语不仅要“学”,还应注意语言之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陆九渊的“简易工夫、剥落、优游读书”思想,并通过“简易工夫”,重视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剥落”,提倡学生的道德实践;“优游读书”,关注学生的德性涵养三个方面的论述,指出这些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和引导高校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铸造和涵养高校学生的理想人格,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江西赣方言中古来母在今细音韵母前读舌尖塞音是分布范围较广的一种语音现象,这种语音现象是以今韵母读细音为条件的特殊音变,不是赣方言的底层,也不是上古复辅音的遗留。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要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对高校反腐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构建高校综合惩防腐败机制,关键在于要把握"三不腐"机制中"一般"与"特殊"的逻辑内蕴,从而实现"三不腐"机制在高校场域的深度融合与有效内嵌。具体而言,即在坚持"三管齐下"的原则下,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突出"不敢腐"机制构建的紧迫性和优先性,并逐渐完善"不能腐"机制以最终达到"不想腐"的更高境界。同时,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特色与优势来大力促进"不想腐"机制建设,保证其始终贯穿于高校反腐倡廉整个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0.
补助动词“ている、てある、ておく”在日语中使用非常广泛 ,也是一个难点。要掌握它们的用法 ,应从正确区别自他动词入手。区别自他动词有四个要点 ,理解自他动词的区别是正确运用上述补助动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