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徒是近代早期英国城镇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因身份独特与家庭、行东及国家形成多层面关系。从父母与学徒关系看,英国父母对子女并非冷漠严厉,而是着眼长远,慎重安排;学徒期间,行东与学徒也并非纯粹阶级关系,而是结成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模式;面对学徒的“调皮捣蛋”,政府从父权制文化立场出发,对他们既保护又管制。新社会史视角下的学徒社会关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外貌特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70年代 ,随着西方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家庭史作为社会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了史学家的广泛重视。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近代早期的家庭 ,更好地认识、理解现代家庭与社会。劳伦斯·斯通这本书的主旨就是以情感变迁为线索 ,“重现了英国家庭从 16世纪初到 18世纪末的历史”。该  相似文献   

3.
最近,法学界就“自然血亲关系是否可以解除”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个讨论使我们注意到,近年来由于家庭关系的淡化,导致了血亲、姻亲关系的疏远;而亲属关系的破裂,常伴随亲属相犯的民、刑案件的发生.这种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已在暗暗地腐蚀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可见,家庭亲属关系的状况,与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和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亲属关系,是现实生活向法学、社会学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的城乡转移无疑会对家庭的外部关系产生影响,不同的流动形式对外部关系的选择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管是生活重心在农村的“半漂式流动家庭”还是生活重心在城市的“全漂式流动家庭”,其对亲属关系都同样倚重。不同的是,在农村的“半漂式流动家庭”除了对亲属关系的倚重外,邻里之间的关系在其日常生活中也显现出重要性,而在城市中的“全漂式流动家庭”则更多的是依靠业缘关系、乡缘关系、社缘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分家析产是农户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农民分家节奏加快的深层原因是家长权威的弱化与年轻人经济能力的增强.分家之后的家庭关系从纵向看新家庭的宗祧继承观念正在减弱,从横向看新家庭与母家庭合作性更强,大家庭的关系更和睦,从总体上看新家庭与亲属关系的亲密程度取决于他们之间经济关联度的强弱.变化表明:农民正在超越家族一体的血缘观,趋向于在货币利益的导向下进行行为选择,其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正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6.
农书写作在近代早期英国的兴起是英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近代早期的英国在人口、农业、教育和观念等方面所发生的显著变化,为农书写作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近代早期英国农业作家的人数和新农书的数量不断增加。农书写作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尽管近代早期英国的农书中仍然存在可疑的或荒谬的内容,但是它们包含了大量实用、易懂的内容,且在乡绅中拥有较多的读者。据此可以认为,近代早期英国的农书具有实用价值,在一些地方充当了传播农业技术的媒介。农书写作的兴起也因而对近代早期英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代早期英国兴起了一个新的文化群体——鉴赏家。鉴赏家群体的兴起与近代早期英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鉴赏家群体的兴起也改变了贵族的文化生活方式与文化知识的价值功用,推动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英国社会变迁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广西融水苗族的语言中缺失几个常用的亲属称谓词汇,对一些亲属的称谓与实际亲属关系不一致。从家庭婚姻形态发展和民族习俗分析,苗族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出现“性伙伴进入母系家庭”,在父系氏族社会出现“婚姻联盟”。这些特殊的婚姻形态形成特殊的亲属关系,在苗语中沉淀下来,形成特殊的亲属称谓习惯并遗留至今。  相似文献   

9.
论亲属关系的社会性别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父系制家庭中,隶属于另一集团的姻亲对于家庭而言处于次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姻亲在家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亲属关系与性别关系之间具有复杂关联,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定位制约着亲属关系的呈现,使亲属关系具有社会性别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近代华北农村家庭规模虽有缩小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变化的原因不是农村工业化的结果,而是家庭土地占有关系缩小所致。家庭结构以主干家庭和直系家庭为主要形式,核心家庭居次要地位。传统学者以“大家庭”作为中国社会主要的家庭类型是有充分依据的,它符合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实际情况。文章从近代华北农村家庭的家庭周期、婚姻习俗、生育制度、居住模式等方面论证了这种结构类型产生的社会原因,认为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的各种风俗、制度关系密切,不能简单的以统计数据的大小确定它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  相似文献   

11.
依据访谈调查,讨论了现代社会民众生活中传统的拟亲属关系所承载的重要社会功能。个案的情况表明,现代理性制度化关系在调查地无法取代传统情感性关系。同时也说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力主打破的一些传统恰是民间社会所需要的资源。反思这一错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亲属关系作为中国社会极为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并承载着诸多社会功能。传统的亲属关系有自己的形态和范围,而在时代的变换之下,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相伴随而来的社会诸方面的变迁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亲属关系的功能作用和存在形态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定位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关心这其中的"变"与"不变"能使我们对今天中国,尤其是对处在变革中的广大农村的亲属关系有一定的把握,对分析今日中国农村的很多问题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以中国农村"走亲戚"状况的调查为切入点,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个村庄中几户人家的走亲戚状况予以调查,了解人们对亲属关系的态度变化,亲戚之间关系的强弱,亲属关系作为社会资源的功效等等。以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作为解释框架和研究视角,分析亲属关系变化的社会基础以及人们对维系亲属关系的自主选择,并对未来中国农村亲属关系的走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亲属关系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人类学家的关注。然而如何划分亲属关系是一直困扰着人类学家的问题,因为文化背景、生存环境等都对亲属关系的形成影响极大。解放前的维吾尔农村社会是个完全封闭的社会,伊斯兰教教义是村民的道德标准。文章根据田野调查收集的口述资料和文献探讨解放前维吾尔农村社会存在的种种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人际称谓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际称谓是理解一个社会的人伦关系,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一把钥匙。英汉语人际称谓的基本特征有不同。前者呈社会性、个体性,后者呈亲属性、群体性。因此有必要将英汉语人际称谓中的文化特征加以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儿童公育与非儿童公育是中国近代两种教育思潮。前者力主先将大家庭小型化 ,后把大小家庭一齐废除 ,家庭养育儿童的任务也随之先社会化 ,再完全公育 ;后者反对废除家庭 ,认为只把大家庭离析为小家庭就可以了 ,家庭养育儿童的任务亦需交社会承担。两种思潮互相争鸣 ,持续长久 ,推动了中国近代家庭的变革和婴幼儿教育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指出进入近代以来,壮族地区逐渐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部分地区仍旧保留土司统治或土司旧制,这些情况使得近代壮族社会的结构具有不同于汉族地区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近代壮族社会的封闭性逐渐被打破,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因素家庭、宗族和村社的基本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阶级形态的转化,造成了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步解体.这种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无疑对壮族社会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贵州省黎平县侗族村寨L村为例,考察了侗族地区传统"婆婆"角色及其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遭际。通过研究发现,在L村乃至整个侗族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婆婆"的家庭地位和权力趋于弱化,"婆媳关系"在产生变化的同时形成新的矛盾,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婆媳之间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理念差异、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存在。因此,要构建和谐的"婆媳关系",除了强化家庭美德建设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这可能是解决婆媳关系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山东一个农村的丧礼为分析对象,结合当地其他习俗,分析妇女在亲属体系中的身份归属.认为妇女在亲属体系中身份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源于妇女一生中持续的的从其出生家族到其丈夫家族的身份转换过程;另一方面源于她在丈夫家族身份的确认是非天赋的,受其他很多机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建立后,在革命余波和社会改造大潮的冲击下,华北农村传统家庭关系模式发生了缓慢而广泛的变迁。妇女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参与权,普遍提高了家庭地位,父权意识和男权支配地位趋于弱化,传统家庭关系开始向现代家庭关系过渡。虽然这种变迁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但它为以后妇女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翟城村为例考察华北农村非常规核心家庭的亲属关系,翟城村非常规核心家庭与亲属的交往可以看作是家庭成员,尤其是留守的女性成员策略性地运用关系资源、功利性地建构实践的亲属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