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考查翻译实践活动,认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行动本质,体现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操纵。本文着重探究后殖民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旨在寻求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后殖民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主张以"殖民地群族的价值观"介入翻译文本而重塑殖民地群族形象,从而彰显了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主体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本文从这三个维度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本质特征,提出后殖民主义翻译语境下的翻译标准已转向了翻译的伦理。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为先导,彻底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结构主义范式下语言和文化平等的乌托邦式的理论预设,把翻译研究纳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中,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的关照下,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均反映了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即弱势的被殖民文化在面对处于中心地位的西方文化时,由于相对权力地位的落差而寻求恢复自我的话语权,并通过权力运作策略向中心趋近。因此,二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主体,在寻求话语权这一本质上存在着统一性,其间的差异只是复杂和程度的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5.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翻译既是殖民化进程中殖民者维护等级秩序的"殖民工具",又是解殖民化进程中弱势族群抵制文化霸权的工具.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弱势族群表达文化诉求、争取话语权力、重塑文化身份的途径.霍米·巴巴的杂合化、巴西的食人主义及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成为主要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后殖民主义译论,为国内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致思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容进行梳理,深化了对两种理论的认识。前者主要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后者则主要是一种翻译实践理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的揭示及其对抗上,不同点在于翻译作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践行的一个场所,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源于后殖民主义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隐藏在文化背后的权力差异,将目光投向政治、意识形态等更广阔的领域,这给了国学翻译诸多启示。针对西方作品和国学译本中存在的东方主义,国内译者应担起重塑东方形象的重任,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让西方世界真正了解国学的精髓,以便于国学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最终解构文化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后殖民语境下的中国翻译史和翻译策略,并试图用后殖民理论,对近代中国翻译主体的变迁和翻译对象的演化,以及归化异化之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的差异会对翻译过程造成影响。文章试探讨后殖民语境下文学翻译中对文本以及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提出全球化语境下要避免出现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真正实现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2.
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翻译研究的根本理论对等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多层次对等理论在全面关照语言本体层面对等的基础上,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视野,倡导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文化功能的等值,反映了后殖民理论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主张平等对话的思想,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均有着深远的意义,是翻译研究的深化。中国译学从中可以得到极好的启示,即加强汉外翻译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译者身份和译学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他者”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一个关键术语,在翻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就传统翻译而言,翻译中的他者能够成为目的语文化的催生剂,通过输入新鲜血液而促进其发展与进步;而在后殖民视角中,他者则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实现其文化帝国和霸权主义而炮制的一个虚假的东方文化形象,任由其篡改与操纵。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文化面临着趋于同质的危机,如何合理地面对翻译中的异质他者,从而抵制文化霸权和帝国主义侵蚀,重塑本土文化身份,进而促进多元共存、平等对话的和谐文化生态环境,就成为后殖民翻译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与话语权的密切联系一直是语言文化中的霸权运动——后殖民主义译论关注的话题。针对全球信息传播失衡,中国文化贸易严重逆差的状况,鉴于当前公众对于大众传媒日益增长的文化信仰与依赖,以及传播媒介作为文化扩张过程中最有力的制度手段这一社会现实,提出要针对传媒文化产品的翻译重点,做到发现与输出同步,编译与重塑并重,以中国人自己中译外的方式加强中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和话语权的获得。  相似文献   

15.
近来,学者纷纷将后殖民理论中的“杂合”运用于翻译研究,发现文学翻译必然是“杂合”的,本文结合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以及语篇微观实例进行分析,认为“杂合”的表征是通过词汇、句法和文化这三个层面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7.
通过明清以来的西学中译史,论证了西学中译的文化杂合及非文化殖民性,为防止后殖民翻译外延内涵无限扩大化提供了佐证。西学中译的主流不是后殖民翻译所能涵盖的,而是属于正常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不但来自西方的学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相和社会面貌.而且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归化异化的研究现状着手,从传统翻译论和后殖民两个视阈中来看待归化和异化之争,通过对翻译的本质目的和新的后殖民视阈的分析,认为翻译真正的归途应该是归化。  相似文献   

19.
谈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进行了探讨。后殖民主义的文本理论启示译者在翻译时应译出文本的世界性 ,而文本的语境规范着译者及其翻译。另外 ,译者通过对文本的批评显示其社会意义和创造性。赛义德对东方主义者的批评启示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抹平文化差异性。在西方文化面临危机 ,东方文化重新书写身份之际 ,译者应通过翻译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译者在译介西方文化时 ,应对文化产品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