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贫困地区黄龙寺性别劳动分工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了目前贫困地区“男性外出打工、女性操持家务兼经营农业生产”的性别劳动分工模式的正面及负面影响。最后从贫困地区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性别劳动分工的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2001-2020年新浪、搜狐、腾讯三大网站关于幼儿教师形象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二十年来我国幼儿教师形象认知内容从关注师表形象到关注师德形象,认知态度从正面报道为主到以负面倾向占据主导,认知期待从幼儿教师养育者形象向幼儿教师专业者形象过度。探究认知变化背后的原因发现:国家相关政策颁布拓展形象认知;媒体语言“象征性权力”滥用误导形象认知;社会大众育儿观念变化反刍形象认知。今后需增强正面报道、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对幼师职业的全面认知,培养大众科学育儿观,多方协同塑造新时代幼儿教师良好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众媒介对导游多从收受回扣、欺客宰客等负面进行报道,致使导游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堕落为“坑蒙拐骗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调查法分析大众媒介的报道,可知大众媒介建构的导游负面形象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媒介报道中存在“以偏概全”、“有失公允”的倾向,加剧了导游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了导游职业的恶性循环。导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导游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导游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整个社会和行业为导游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大众媒介应该以事实为报道依据,对旅游业加强正面宣传,以促进导游职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存在着两种对于男性形象的想象:即对“男性神话”的解构与对“理想男性”的建构.这些具有正面或负面价值的男性形象隐晦地投射了女性的“匮乏”、“恐惧”与“欲求”等内在生命真实,曲折地表达着女性对于性别自我的确认、反思与期待.  相似文献   

5.
英国工业化的进程不仅是一场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文化重构和社会性别化的过程,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成为文化重构的中心问题。劳动按性别分工的形式的演变不仅承袭了社会性别化的历史传统,也受到工业化的多样性特征、劳动的重新分工、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等因素的进一步影响。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认知工业化进程有助于我们深化理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贡献,理解工业革命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中,“象”字已衍生为蕴意丰厚的思维范畴。人类的思维过程无不与“象”相关。“象”是事物外型的概括与组合,有法式或效法之意,表征或象征人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与“象”有关,抽象思维没有完全脱离形象,形象思维也包含有抽象。“象”在思维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从物的形象到观念的形象——观物取象;从观念的形象到观念分析——观念抽象;从形象分析到形象综合——综合具象;从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类比想象;从现实的形象到理想的形象——构造意象;从意象到外化的形象——物化显象。“象”字意义的演化,是人类思维进化的缩影,其丰富的蕴意是文化创造的凝结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背景下,社会融合对农民工社会性别意识具有深刻影响.利用2014年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对传统分工、有酬劳动、无酬劳动和生育决策方面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有利于农民工在生育决策方面形成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心理融合有助于促进传统分工方面的性别平等.但对女性农民工而言,经济融合有助于其在有酬劳动方面形成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文化融合中家乡文化的保持有利于促进传统分工方面的平等性别意识,心理融合则有利于其在无酬劳动方面形成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哈尼族神话系统的分析,厘清了中国古史上一大命题“绝地天通”神话的文化本义,是宗教神职人员巫觋的职司化,亦即人类第一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大分工的完成,反映在社会组织方面,即政教分离形态的出现。文章将这一文化变革分为三个阶段:一、人人为巫,人神杂糅,是为脑体劳动相混为一的阶段;二、人神交恶,天地绝通,是为脑体劳动分工的初级阶段;三、人神交通专职化,是为脑体劳动分工的深化阶段。这一系列过程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因而是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直至近现代仍在这一文化变革中。  相似文献   

9.
以"女汉子"一词为例,通过分析当下大众对"女汉子"的态度和审美特征,研究网络热词流行的背后所折射出的大众社会心态和性别意识.设计的问卷调查分两个时段(2014—2015年),采用网上发布和在线填答的方式.数据分析以年龄、性别、社会身份、教育背景以及地域五个变量进行.研究表明,人们对"女汉子"普遍持理解的态度;"女汉子"身上具备的人性正面特质超过负面特质;大众在社会心态、性别角色定位方面的认知情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2012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2)问卷数据,选取2148个已婚家庭样本为观测对象,系统梳理研究了夫妻双方受教育水平对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内部劳动分工中女性的家务劳动负担较重;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年龄、性别平等观念、目前工作状况、身体状况对其家务劳动承担比重有显著影响;而配偶受教育水平、女性收入贡献率、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满意度对女性家务劳动承担比重影响不显著。总之,受教育水平是改变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减少女性家务劳动承担比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女性是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关于女性的审美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范式。比如对“窈窕淑女”以及“楚宫细腰”的形态美追求,折射出先秦时代男权制社会性别制度文化对女性“柔顺”形象的构建。这些“温柔、顺从”的女性形象,逐渐成为后世社会性别观念中女性审美的理想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中美新闻报道观念有着显著不同,一个恪守“正面宣传“,一个偏爱“负面揭丑”。中美新闻业界学界尽管30年来一直试图在弥合这一实践分殊,但结果依然是各自“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从历史元素与思想文化传统的层面来说,正面宣传揭橥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发展的逻辑命脉,即“宣传喉舌”;负面揭丑耦合了美国奉为圭臬的媒体政治制衡功能体认,即“第四权力”。中美在新闻报道的功能、题材、真实、客观等方面所存在的这一系列迥异观念,源于各自历史与社会实践,并且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转化。  相似文献   

13.
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近30年来有关四川藏区的报道为依据,分析其对四川藏区的形象建构。主要发现,在报道主题上,《人民日报》涉及社会、政治、文教、军事等各个方面,《纽约时报》主要关注社会方面;在报道立场上,《人民日报》以正面报道为主,《纽约时报》以负面报道为主;在媒介形象上,《人民日报》建构的四川藏区形象比较正面和丰富,《纽约时报》建构的四川藏区形象负面并且单一。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与女性社会分工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崭新观念的世界和技术的不断改革,既为女性带来了机会又带来了挑战,并且也将深刻地影响劳动的性别分工.这里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它给女性社会分工带来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有关性别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英美文化中的性别文化特征。英语语言表达、体现和象征着英美性别文化现实。英美文化的这种性别文化现实表现为:男性总是与正面意义的形象相联系,而女性往往与反面意义的形象相联系;男性总是与重要的事物相联系,而女性则与不重要的事物相联系;男性往往与强势的成功者形象相联系,而女性则与弱势的失败者形象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1、大众体育──国际体育新潮流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19世纪末顾拜旦首先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的口号。从而奠定了欧洲大众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的生活、劳动、娱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发现,创造财富与劳动分工可分割开来。这就导致了手工艺者、文人、政治家等多种社会分工,这些人不再守田耕地,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工艺作为谋生的手段,在这个时代人们支配时间的观念有了转变,将自己的生活与季节,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改变了以前的游牧生活方式,从而引…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男教师持有多重社会身份,多重社会身份竞相角逐以实现在个体信念和行为中的凸显,个体亦经历着需要平衡多重身份间冲突的内心焦灼。为深入打开幼儿园男教师的心理“盲盒”,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对8位幼儿园男教师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借助主题分析六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尽管不同身份之间相互掣肘,幼儿园男教师也仍然体验着身份顺应。具体来说,男性身份与幼儿园教师身份之间的冲突,因幼儿园教师职业图景与主流男性气质的不契合,表现为外部消极评价与自我负向概念,并由此制造出职业隔离与劳动性别分工现象;与此同时,男教师亦因其“少数”与“异质”,体验到快速晋升的职业发展道路的捷径,因“少数”而成为“团宠”的人际互动关系;多重身份互动的核心在于怀揣着对儿童的热爱,在凸显教师专业性价值的基础上解构教师的性别身份,打破早期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的性别差异与区隔。  相似文献   

18.
乌克兰不同年龄、身份、文化程度、职业的公民心目中,中国在中国崛起、传统文化形象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积极正面形象,但在社会稳定、环保、中国制造、公民形象等方面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形象,反映出中国形象在海外塑造的路径、深度和内容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中国应当加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内容,完善人才合作培养的规模和深度,增强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功能,提高中国公民素质,打造“中国制造品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马克思关于分工、市场、产权三者相互关联的思想为基础,初步讨论了“分工、市场、产权三位一体”这一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分工、市场、产权共同生成和演化的关系,以及市场机制对财产积累与财产扩散的双向作用和对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调节作用,论证了“价值法则是社会经济的永恒法则”,说明分工、市场、产权三位一体是社会经济本质的永恒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流动人群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纵然他们的劳动力被城市所承认,成为发展的生力军,处于“城市的中 心”,但是他们却由于社会性别因素的影响,在传统观念、利益分配、性别分工和劳动需求的性别区分等方面受到了不平等及不 公正的对待和束缚,而徘徊在“城市的边缘”。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试图寻找在少数民族城乡流动抉择中的内在规律与动力 机制,借此还原这些在城市中心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背后的社会性别因素,为建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 会格局提供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