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过度偏离”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我国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功能出现了障碍,尤其是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政策执行活动不当甚至非法“偏离”政策目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本文在假定我国政府的决策是合法正确的前提下,主要探讨当前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过度偏离”政策目标,进而导致不当甚至非法的政策执行现象,从公共政策的决策体系、执行主体、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决定了政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本文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角度切入,结合信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工作的执行情况,认为可从政策宣传、执行准备、实施试验、政策推广、控制监督五个环节来评估新型合作医疗执行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策执行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实施的关键。制约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利益差别、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政策评估制度的健全程度、政策环境的优化程度等。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对策有: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民主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机制,优化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信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至关重要。首先,从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络信息对公共政策信息源、层级制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传递以及公共政策执行效果影响进行分析;其次,以上述影响机理为据,在政府可通过缩减控制幅度成立专门信息管理机构强化信息的搜集、传递与政策执行的前提假设下,基于塔洛克的等级歪曲模式,构建涵盖互联网信息的公共政策执行效益模型;随后,对模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即政府可以通过把控信息源,或者通过网络信息及网民舆论监控政府委托代理层级中的信息传递“倒逼”各级政府部门尽可能地客观真实传递公共政策信息,从而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效益,可以通过协调委托代理层级与政府网络信息管理部门控制幅度以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效益;最后,基于主要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绩效评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绩效评估指的是对政策执行各项工作的准备情况、执行行为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对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外在政策环境与公共问题的回应力与影响程度等方面的绩效评价与考核。政府绩效评估有助于预防和纠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绩效、加强政策宣传教育等。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绩效评估应坚持以充分性、公平性、适宜性等为评估标准,以公共政策执行行为、实验、阶段评估为主要评估环节。  相似文献   

6.
政策规避是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常见现象,导致公共政策规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深层原因在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本文从政策执行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公共政策规避中的影响作用,探寻解决公共政策规避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及其执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公共政策系统的政治参与思想、心理和道德习俗规范等的总和。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民主建设、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目标群体的需求偏好的有效回应,并确保政策执行主体重视公民政策权益的权威分配和公正落实;因而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终促进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8.
现实中,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方向上的偏离,二是程度上的不足。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解决之道是: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协调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利益关系,提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素质,营造适宜的政策执行环境,完善政策执行监督与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是保证既定政策目标得以实现以防止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体制仍不完善,仍受多重因素制约而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功能。因此,可以从提高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和素质;增强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威;构建严密有效的监督网络;完善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制度保障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的价值能否实现或其能够实现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公共政策是一个因变量,其执行要受到各种执行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可获得性,执行者的价值、利益关系与能力,政策受众的认可程度等在内的多种变量的影响制约。当代社会信念与利益的过度分散性加剧了执行的难度。自1970年代初政策执行研究勃兴以来,学界对政策执行所进行的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极大地推进了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公共政策的执行会面临更多的变数。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公共政策执行所须应对的挑战,以利于政策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新的社会战略目标--环境友好型社会.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重要手段,公共政策决策制度的创新,即建立公共政策EIA制度就成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共政策EIA制度主要包括评估程序、评估等级、评估内容、评估主体、公众参与机制、法律责任等内容.由于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的模糊性,以及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估内容的不确定性,成为建立公共政策EIA制度面临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主客体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方案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制定政策方案、执行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方案的依据和标准。对于公共政策目标形成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公共政策的规制和引领,政策目标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分析政策主体的需要和政策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明确政策共同体中的利益相关者如何进行博弈。通过协调政策子系统之间的低碳政策信仰、构建政策主体之间及政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低碳对话机制、引导低碳舆论融合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由介入政策过程的诸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相互约束的逻辑关系。根据介入政策过程的不同环节,将政策系统分为环境系统、过程系统、政策领域和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我国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利益调控器的作用;要建设具有回应性、代表性、责任性的政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主导作用;要加强政策执行者能力、责任、道德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在政策执行中的主力作用;要扩大目标团体参与决策的空间,充分发挥其在政策执行中的协同作用;要完善公共政策执行的监控、评估、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其公共政策执行中的督导作用,从而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15.
政策转移是全球化时代各国公共政策领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常用工具.成功的政策转移对各国降低政策成本、促进公共政策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而政策转移的发生与成败则深受国家主权,意识形态,公共政策的"本土资源",法律、制度与体制等诸多变量影响,只有充分认识这些政治变量对政策转移的影响,才能在政策转移过程中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政策转移成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已经兴起并且迅速成长壮大。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不仅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执行方式、执行监督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公民社会在影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可以通过构建多中心公共政策执行网络实现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执行影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均未能科学地反映并解释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对当代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考察任务,就是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政策与决策的基本理念.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基于社会发展的态势与规律,当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取向,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当代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公共利益的评价及其标准则无疑是当代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的社会结构制约性,它对微观的个体理性行动者进行着引导、规范和约束。个体作为理性的行动者,他们也不断对现行公共政策进行反思,并通过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或者集体性抗争的实践行动不断改进和建构新的公共政策。因此,公共政策与个体理性行动者即是在宏观一微观这样一种结构二元性中互构的。论文在分析了公共政策与个体理性行动的内在要素之后,对它们的互构过程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公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公民对国家最直接的感知和认同就是国家治理的成效及其能否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国家治理成效关乎国家认同建构,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理性选择,对国家认同建构有着基础性影响。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政策过程与国家认同建构具有交互性,本文力图厘清公共政策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功能逻辑。由公共政策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公共政策对国家认同建构既有积极功能,也具有消极影响。好政策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建构,不良政策却不利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