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短篇小说<安乐乡的一日>通过一个华人家庭在美国的生活表现了华人所负载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脱离中华母体文化的华裔已经被边缘化为"他者".他们既无法得到移民国家(本文指美国)的认同,又由于时空的疏离而与祖国有着隔膜的尴尬状态.因而,对于身份的焦虑、对于文化身份的追问与认同渐渐地成为海外华文文学描写和深层挖掘的主题.笔者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手来探析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赓武教授的华侨华人史研究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中心,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涉及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宏观上的理论问题.王赓武认为,华商形态是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基本形态,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整个中国移民历史的全貌.随着华人移民地位的提升,他们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华侨和华人的概念将消失.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移民不断注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侨华人文化呈现中国的新文化精神.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新时期华侨华人文化由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变迁,并将继续秉承中华文化价值观,从自在的文化向自觉的文化转变,华侨华人文化将架起中外友好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海外华侨华人遇袭事件屡屡发生,其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而福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长期以来有着对外移民的历史和文化,福建人在海外遇袭事件中显得较为突出。要解决和保障华人华侨的安全和利益就必须对海外华侨华人遇袭事件的性质做出界定,并站在人口迁移的角度对福建海外华侨华人遇袭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海外华人社团和海外华侨华人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为保障海外华人华侨的安全和利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读者广场     
我与《江海侨声》还是很有感情的,希望她前进的步子迈得更大些。现在觉得版面安排太满,有点透不过气来;长文章也多了点。因而读起来太累,有待于改进。 ——金陵之声广播电台 黄旭曦 海外华侨华人很喜欢看中国报刊,只要是中国的声音,只要是方块字,对他们就有吸引力。为让更多的海外同胞看到《江海侨声》,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孝道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华人移民、外交使节、商贸活动和宗教僧侣。其中,华侨华人在孝文化传播上发挥了最重要的桥梁作用。孝道思想传播到海外,受到各国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在政治上推行孝政,在文化教育上实施忠孝教育。直到今天,孝道思想对海外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受1848年淘金热影响,我国华南民众开始移民美国。在二战以前,受排华法长期影响,华人移民在异质文化中艰难生存,教育成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寄托民族感情的重要手段。以语言学习伴随的文化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家庭教育和社区中文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传统文化教育一直维系着华人与祖国的感情联系,强化着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海外华文报刊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外华人华侨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1000多年的新闻传播史中,清代海外华文报刊处于中国报刊走向近代化的初期和创始阶段,这些华文报刊在宣传爱国思想、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科技知识、引导政治导向,以及反映华侨华人的爱国之情和沟通与祖国的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传媒功能.清代的海外华文报刊呈现出报刊生存时间普遍较短、处于当地主流文化之外、政治倾向性由弱到强的传播特点,但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和发展也反映了华侨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华人在性质上不同于中国人,因为构成其身份的各个成分,可以和他们各自所在国的非华人社会进行商议,从而使这种身份具有独特性和地方性,而不是跨国性.这种关于华人身份的观点,对如何看待东南亚的华人移民社群具有重大的影响.一般说来,移民社群具有一种由移民、所在国、祖国三个部分组成的三角结构.由于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身份具有可商议的特性,移民观念中的祖国部分就变得多余了.而"落地生根的四海为家者"的概念既考虑到其地方性,同时也考虑到其跨国性,因此更具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海外华侨华人时刻关注祖国的一举一动,他们永远是祖国前行的助力者,在新中国成立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等不同时期,他们发挥了无可代替、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三五规划不仅将决定中国今后5年发展的图景,还关乎海外侨胞在国内外的切身利益。"十三五"召开前后,有四位海外华侨华人受邀向本刊讲述了他们心中的"十三五"。世界华商联合会副主席,加拿大华商联合会执行主席王海澄先生说:"我仔细阅读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为祖国的‘十三五'规划感到兴奋,并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背景下,华人的国族认同以及在相对情况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华人人口分布和从事的行业、各国政府对华人政策的演变和现状及华人的反应密切相关。大致而言,采取严厉政策,如以宗教信仰、居地限制等预设“种族长城”隔离华人,则华人较不易融入该国社会,也不易形成对该国的国族认同,甚至坚持本身的国族和文化认同;反之,采取包容政策的国家,华人往往能融入当地社会并取得国籍。一个共同的现象是:华人即使取得居留国的国籍,一般仍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其中尤以汉族中的亚群客家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我国留学生大多数跨文化身份自我认同的类型属于融合型,即在保留本族文化核心成分的同时吸纳异族文化的成分。这就让他们能够在努力适应所在国文化的同时保持祖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这是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迸发出极大爱国热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华侨代议权是民国时期华侨参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初年,围绕着是否应给予华侨代议权曾有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华侨获得了代议权,并开启了华侨选举制度。华侨取得代议权,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归属感,丰富了民国代议政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华侨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权益保护法》有利于依法维护海外华侨参政议政的权利,而华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属于基本的政治权利。应在构建海外华侨选民信息库的基础上,划分若干海外选区,按华侨人口基数编制华侨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的名额,由驻外使馆的政法参赞负责对海外华侨代表候选人的身份进行确认及政审。改革并完善现行的华侨选举体制,符合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利益。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浙南华侨与海外侨胞一样积极地投入了抗日救亡斗争。他们在侨居地组织爱国团体宣传抗日,积极募集抗战物资和资金,或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或奔赴祖国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给予了祖国抗战有力的精神和物质援助。  相似文献   

16.
晚清政府确定华侨国民身份、加强华侨社会管理和吸收华侨资本等政策的实施,是其华侨政策从禁侨、贱侨到护侨、重侨的转变。其影响是改变以往华侨与晚清政府两者断裂之关系,加强了华侨与祖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联系,同时华侨社会因之得以整合和统一,这些都有利于华侨对晚清政府政权的政治认同与对祖国之归属感,有利于华侨基于共同文化而认同于中华民族、从而发展民族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抗日战争时期海外潮侨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祖国作了全面重点的回顾,充分肯定潮侨的爱国表现和重要作用,指出他们发扬了爱国爱乡好传统,为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炎黄子孙一份力量,其爱国业绩永载史册,在祖国的抗战史、华侨爱国斗争史以及东南亚反侵略斗争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保山所辖—隆阳、腾冲、龙陵、昌宁、施甸等区域与东南亚国家缅甸有着山水相连的区位地理优势,自秦汉以来,保山先民沿着"蜀身毒道"经缅甸前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甚至西亚诸国从事经贸往来,形成著名的"陆疆侨乡"。一批批侨商促进了居住国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他们又通过投资原籍国农田水利、道路基础建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水平创办实业,创建学校报刊介绍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宣传民主思想,为保山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青田华侨在民国时期的经济活动和侨居地点有着非常独特的离散性质。不同于闽粤地区华侨以宗族作为强大纽带的集中性侨居和颇具规模的贸易体系,他们扎根于本土的青田石,携青田石雕的工艺品出洋,出国后继续从事石雕的贩卖,或转而销售其他小商品。这种贸易活动非常零散,但是绝对离散中也存在相对的集中,在“七七事变”后青田华侨主要集中于欧洲各国。本文以青田华侨在民国时期贸易活动的特点为中心,主要研究石雕等商品的简单贸易模式,以及在贸易过程中由出洋衍生的一系列偷渡行为和官方对偷渡的整治约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海外留学人员是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才群体中的生力军。其中自费留学人员中的高端留学者,是海外华人华侨杰出人才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海外华人华侨高科技专业人士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华裔高级人才涵盖了所有专业和学科。进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海外华裔专业人士,正在改变所在国华人圈的文化层次、经济结构和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