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1935年的12月9日,在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处在危机四伏漩涡里的北平沸腾起来了。自从八年前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华北的中心城市北平虽然依旧雍容宁静,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显然这一天的严寒没能够阻挡住学生们的热情,在国民政府迫于日本的压力拟实行华北自治之际,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五六千名学生走上了街头,愤怒的学生们喊出了"反抗华北自治,抵制日本侵略"的口号。人在上海的鲁迅得知了"一二·九"运动的消息  相似文献   

2.
1932年至1937年间,国民政府根据局势的演变和现实的需要,先后设置了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和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三个机构拥有各自特点:军分会应付了日军的进攻,挫败了日本的"华北施策";政整会在行政上加强了国民政府对华北的控制;冀察会应付了日军策动的"自治"。它们的共同点是密切了华北地方与国民政府的关系,有效地应付了华北危局。  相似文献   

3.
从对日本逐步侵华、中国东北和关内的关系、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以及1935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内外政策的转变的具体分析,批驳了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才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重新评价了"华北事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1936年上半年日本在华北大举增兵及大规模进行走私 ,企图以此压服南京政府全面倒向日本并加速“华北特殊化”的形成。然而 ,事与愿违。 1936年日本在华北的上述举动不但未能达到目的 ,反而激化了其与南京政府及以宋哲元为首的华北地方当局的矛盾 ,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愈加强烈。日本的行径还损害了英、美等国的利益 ,使其与日本的矛盾不断加深。所有这些对南京政府走向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故 1936年日本在华北增兵与走私成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两副强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论日本在华北的毒品政策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占领东北和热河后,大肆推行"鸦片专卖"等毒品政策.华北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把其罪恶的毒品政策推行到华北,在华北伪政权中设立专门机构,通过实行鸦片专卖使毒品生产、交易公开化、合法化,并广设烟馆,诱迫人们吸食毒品.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推行的毒品政策是其整个殖民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6.
田居俭 《中华魂》2008,(5):29-31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的建国主张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正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强占中国东北之后,又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相似文献   

7.
1940年夏,日本帝国主义欲乘纳粹闪击西欧成功,英、法、荷均遭败绩的时机,实施其预谋已久的“南进”战略;但这一年8月,在中国战场爆发的百团大战,突然打乱了日本军部的总体部署,它使日寇华北战领区交通瘫痪、经济凋敝,大批兵力被牵制;同时打乱了日寇对国民党政府实施诱降活动的策略,维护了中国抗战大局。鉴于华北在日军总体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及中国战场继续对日军的牵制性,百团大战以后,日本方面不得不仍将作战重点放在中国敌后战场,使其“南进”作战的时间大大推迟。  相似文献   

8.
日德军事同盟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特定的国际形势下,由日本和德国共同缔结的联合征服世界的军事同盟。此同盟从酝酿到最后缔结历时四年之久,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由于各阶段两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和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因而日德两国缔结军事同盟的动机也相应有所变化。1 日德军事同盟缔结交涉的第一阶段,在日本通常称其为“加强反共协定交涉”阶段,时间大体上是从1938年7月到1939年8月。这一时期日德法西斯缔结军事同盟的动机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要迅速摆脱在中国的困境,尽快结束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并没有停止侵华的大方针,而是继续遵循这一方针不断扩大侵华规模,把侵略势力由中国东北扩大到中国华北。1935年日本在中国华北制造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冀东政务委员会”,大搞华北自治活动,企图在中国华北建立第二个“满洲国”。  相似文献   

9.
正说起"造物",我们总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匠人。这首先可以从日本匠人身上一窥究竟。一个"匠"字,融入了日本人的骨髓,所造之物倾注着近乎于爱情的美感。"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匠人匠心,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的词汇。捧读周华诚的《造物之美》,深刻感受到日本人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执着,这也许正是日本  相似文献   

10.
百团大战     
《源流》2011,(11):60
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路战役。  相似文献   

11.
绿蒂 《源流》2012,(12):68-71
新中国成立后,罗青长(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说:"云广英同志是我党派出以红军代表身份与李宗仁接触的第一人。"这指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两广事变"后延安派出密使一九三六年,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红军在陕北的战事屡屡得胜,而在华北,日寇直驱南下。蒋介石对内打内战,对日采取不抵抗政  相似文献   

12.
自1862年"千岁丸"号幕末遣清团首度访沪以来,近代以来的日本人对于上海的认识,一方面强调其不洁、犯罪、诱拐等魔都形象;另一方面又对其摩登时尚充满期待和眷恋。这看似充满矛盾,但却统一于他们观察中国的"东洋主义"态度,即像萨义德所谓"东方主义"一样,从既有的文本阅读和相应的意识形态诉求出发,关注的不是上海的现实而是日本对上海及其当代命运的表述,并逐渐将这一态度与日本军国主义结合起来。徐青的《近代日本人对上海的认识(1862—1945)》就在时间维度上,以在日本发行的报刊杂志、纪实报道、旅行指南、小学生作文、电影歌曲及影星轶闻等国内难得一见的资料,纵横交错地梳爬了"近代日本人上海认识"的多重吊诡。结合其他相关著述,在对此作出评述的基础上,描述了矛盾的上海形象塑造背后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绿蒂 《源流》2012,(23):68-71
新中国成立后,罗青长(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说:"云广英同志是我党派出以红军代表身份与李宗仁接触的第一人。"这指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两广事变"后延安派出密使一九三六年,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红军在陕北的战事屡屡得胜,而在华北,日寇直驱南下。蒋介石对内打内战,对日采取不抵抗政  相似文献   

14.
《光辉的乐土》和《黎明的华北》是“满映”在1937年制作的两部重要的“文化映画”。对这两部纪录短片进行更深一步的、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可在还原“满映”的统治和侵略特性之外,揭示出作为统治者和侵略者的日伪政权在其镜头与画面之间若隐若现的意识形态及文化症候。事实上,通过《光辉的乐土》和《黎明的华北》这两部“文化映画”,“满映”不仅宣扬了日本人的“满洲观”和关东军的华北政策,而且在凝视乡村和显影都会的过程中,彰显出帝国主义的“大陆”幻象和殖民者的拓地心态;两者之间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恰恰从精神层面上映照出战争时期日伪“国策电影”所谓“日满一体”、“东亚和平”的虚伪性与虚弱感。  相似文献   

15.
天灾耶 人祸耶 对这里发生的一切究其任何原因都使人愤慨不已。首要的原因是战争。如果日本人不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就不会在黄河上决堤,使黄河改道以阻止日本人,华北的生态就不会改变,即使闹饥荒时,也可以从其它余粮区运进粮食。第二个原因是大旱,1942年这里全年无雨,庄稼颗粒无收,这是老天的罪过。第三个原因则是腐败无能的政府造成的人祸。 政府以战争为由,无情地刮取民财。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货币,于是指示各地军队在当地征粮代税。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抗战时期华北伪政权的出笼、延续到最终崩溃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这一政权的幕后操纵、控制的真实意图进行了详细考察。并用大量史料翔实地剖析了这一政权的政治运作方式和在各方面配合日本占领军进行野蛮统治的傀儡性质。文章认为从华北政权的政治方针、军事行为、经济构建、思想文化等方面看它是卖国的,因而它最终走向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牧羊事业曾几度规划,但起色不大,其羊毛工业使用原毛的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的出现,为日本羊毛"大陆政策"的展开提供了机遇.日本设立了"日满绵羊协会".力图在日本本土、中国东北发展牧羊业.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华北及"蒙疆"地区后,日满绵羊协会的活动范围扩大,改称"东亚绵羊协会",全面负责日本本土及殖民地、占领地的绵羊改良增殖事务.  相似文献   

18.
从17世纪初开始经由长崎而传至日本的小说《三国志演义》,由于在1692年出版了京都湖南文山的翻译本(日译本)《通俗三国志》而非常迅速地广为传播,成为日本人所爱读之书。到江户时代后期,《三国志演义》也为日本的传统艺能提供了题材,"带图本"之外又成为"净瑠璃"、"洒落本"等等各种艺能的节目之一,一般庶民对之深感亲切。在这过程中,《三国志演义》中上场的人物为合于日本人的爱好口味而被改变,逐渐失掉了原来的形态。从各种艺能里对《三国志演义》所采用的种种变化的过程里,可以明白江户时代的日本庶民所要求的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19.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开始后华北进行的第一个大战役。国内和海外叙述对这一战役的起迄时间说法不一。本文拟就此略作考辨。 1937年9月底,日本侵略军在山西突破内长城线后,10月1日,[日本]中央统率部以临参命第一百二十号,命令华北方面军应“以一部兵力在山西北部作战占领太原。”我军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忻口。为了使我军从内长城线撤退后能在忻口从容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代中期,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夜。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我国东北四省;进而以武力为后盾,图谋分割我国华北。为此,在军事、政治入侵的同时,又在所谓冀东“停战区”进行大规模饿运和武装走私,既严重危害了中国社会经济,也损害了西方国家在华既得利盆,引起了世界上的强烈反响。达就是三十年代中期的冀东走私问题。冀东走私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略者一手操纵的,是日本企图分离华北、进而灭亡中国政策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根据中日两国的档案资料和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这一课题作一比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