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实证与定量的角度分析R&D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得出它们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由此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我国R&D经费投入的现状不容乐观,研发经费投入水平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比例偏低。所以加大R&D经费投入促进经济增长必须有科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R&D活动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R&D活动的开展有赖于R&D资源的支撑,R&D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河北省近年来加大了对高校R&D资源的投入力度,R&D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然而目前高校R&D资源配置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R&D资源配置亟待优化。首先通过横向对比,分析河北省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R&D资源配置的特点;接着从R&D人力投入、R&D经费投入、R&D物力投入和R&D投入的科技产出等几个方面,对河北省高校的R&D资源配置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从高校主管部门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R&D资源配置,提高R&D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型大学R&D活动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研发经费是开展R&D活动的基本保障。以中美各3所知名研究型大学为案例,从R&D经费的规模、来源、增长率、支出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政府虽加大了对研究型大学R&D经费的投入,但总体投入仍不足;来源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R&D经费支出结构有待优化。建议政府对研究型大学R&D经费的投入要保持适度、稳定增长;加强政产学研的实际性战略联盟,拓宽R&D经费来源渠道;加强基础研究,重视试验研究,提高R&D经费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R&D活动经费投入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重庆市1995—2000年R&D活动经费投入现状的分析中指出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8—2017年3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模型和分位数模型就我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分区域还是全国整体,R&D经费支出均显著推动经济增长,而R&D人员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则因区域不同、分位点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同时,R&D活动经费支出及人员投入对不同区域在不同分位点上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合理提高R&D经费投入数目与质量,优化R&D人员培养引进,以充分发挥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对R&D投入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R&D投入与产出滞后一定时期的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的R&D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相关关系较显著,但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资产的贡献偏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0—2016年中国高技术3个行业1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企业R&D投入的外部影响视角,实证分析政府R&D资助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滞后效应。研究表明,政府R&D资助对企业R&D投入具有挤入效应,且不同行业的挤入效应具有显著差异。此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仅对个别行业的企业R&D投入具有显著影响,而是否存在时滞效应则与行业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适应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要,紧紧围绕国家利益强化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调整R&D投入重点,支撑基础和前竞争研究,引导产业界及全社会增加R&D投入.这使美国成为世界R&D投入最大的国家,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核心竞争能力,奠定了美国的科技、经济、政治大国地位.美国政府强化R&D投入及宏观调控,发挥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主导作用,反映了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干预程度的不断加强,对我国强化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R&D部门间溢出效应及中美日三国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定义了后向R&D流量系数矩阵和前向R&D流量系数矩阵,并导出反映部门R&D溢出效应的指标:受益者效应MCR&D和贡献者效应MDR&D。利用中国、美国、日本三国的投入产出表和有关的R&D支出数据分别计算了这三个国家产业部门的受益者效应和贡献者效应,并进行了分析对比。主要结果:三个国家的部门间R&D溢出效应具有各自的特点,又有相同点,主要有:有些部门,如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无论受益者效应还是贡献者效应在三个国家中都是比较大的;化学工业在三个国家中的贡献者效应都很突出,都是主要的R&D溢出贡献部门。与美国和日本不同,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R&D溢出贡献效应远高于其他部门,这是我国部门间研发联系的显著特征,与我国R&D投入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我国2007~2017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构建一个包含R&D财政补贴、区域R&D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区域专利产出的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区域R&D投入在R&D财政补贴对区域专利产出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发现:(1)R&D财政补贴正向影响区域R&D投入,同时也正向影响区域专利产出;(2)区域R&D投入在R&D财政补贴促进区域专利产出的关系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R&D人员投入相比较经费投入的中介作用更加明显;(3)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不能直接对地区专利产出产生促进作用,但调节作用显著,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越高的地区,区域R&D投入在R&D财政补贴与区域专利产出间的中介作用也越强。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然而溢出效应的存在却是无法避免的。利用实物期权和博弈论的方法,可以对存在溢出效应情况的企业R&D行为进行建模,并反映溢出效应对企业R&D行为的影响。模拟的结果表明,R&D项目的溢出效应与竞争对手的模仿能力,都将降低R&D项目价值及其成功的概率。研发过程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都将提高R&D项目的价值。然而,前者会提高项目研发成功的概率,后者则会阻碍项目研发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在跨国公司研发活动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选择在中国设立跨国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日益增多.是什么因素促使跨国公司在中国不断加大研发投资力度?这一趋势在今后是否能够长期持续?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对跨国研发机构这一组织形式本身的运作模式以及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地区分布特征等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在中国由于微观个体交易费用的减少,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而且在行业上会向低技术部门扩展,在区位上会向中西部扩散.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R&D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R&D绩效水平的评价对促进区域R&D活动的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因子分析方法对于大量数据的抽象分析有较好的效果,适合R&D活动评价的特点,它在评价过程中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影响而进行客观的评价,文章最后根据结果数据分析得出了我国创新效率有待提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新产品研发流程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之一。广义的新产品研发包括了研发与现有产品完全不同的新产品和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后一种研发是企业经常进行的。通过对新产品研发流程的再造和组织结构的调整来提高研发流程对不同研发任务的适应性 ,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经营伦理与科技伦理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消费行为理性化,引发人们日益关注经营活动与科技活动是否合乎伦理。公司的经营伦理影响着科技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成为科技人员遵守伦理规范的外在动力;科技伦理为合乎伦理的经营活动提供保证,并改变着经营活动的总体走向。就实现经营伦理与科技伦理的互动而言,科技人员是关键。科技人员应该积极投入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并在其中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医药企业跨组织合作R&D外包的合作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药企业在R&D活动中采用外包、技术转移与许可等资源共享的方式越来越得到理论上的支持。在此,从分析适合我国医药企业现状的跨组织合作研发的组织形式入手,提出我国医药企业跨组织的项目小组采取R&D外包的形式进行合作研发。并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建立了我国医药企业跨组织的项目小组研发外包的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博弈双方的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17.
认为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目的是希望有效利用我国培养的优秀R&D人才,开发满足我国市场需要的产品,保证产品和工艺的有效当地性改良,并充分利用我国与其母国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来提高全球研发效率。进而在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征和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多种对策来应对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研究与开发(R&D)活动必须采用新的活动形式和新的管理模式。跨国公司R&D活动的组织化设计采用垂直型结构和水平型结构。为了提高R&D活动的效率,应着重解决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之间和开发研究与商业之间两个联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