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作为向社会灌输主流伦理意识形态的基本手段,是统治集团最愿倾注热忱和花费代价的社会工作;而德育思想,作为伦理文化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又最为政治家、思想家所重视。在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双重关注下,德育思想自然在民族文化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中国德育思想源远流长,宏富精深;趋时更新,流光溢彩,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自先秦至明清,从近代到现代,几千年的哲学和文化,所谈所论都离不开一个“德”字。“德者,得也”。意味只有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方可得民心,得天下。德概念后被引申为人与人相处的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人德观”的概念,是基于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中为人立德、以德育人的历史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并认为人德观构成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内核。中华民族是尤为重德的民族,故欲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规律,便不能不从德育思想入手;而欲探究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特质,更不能不着力研究贯穿其中的人德观。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以“仁”、“义”、“礼”为核心,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  相似文献   

4.
"德育"概念源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德育”这一概念进行了回顾和辨析 ,从“德”字的出现、“德”与“道”、“道德”、“德育”等词汇的出现以及其含义的变化发展 ,重点分析了“道德教育”、“德育”以及“大德育”等概念间的演变和发展历程。这不仅有助于澄清德育理论界思想的混乱 ,也可以减轻德育实践工作者对“德育”概念的困惑 ,本文还对德育范畴的过度泛化的利与弊有所阐述。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考的重要问题。商周之际,为了解释周代商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重要思想,开启了神权政治观向道德政治观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瓦解,“公室衰微”.人的主体地位上升,“以德配天”思想被诸子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政治观和系统的民本思想,从而使中国政治文化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研究先秦政治伦理,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现实价值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儒家重视德育思想有助于坚持德育首要地位;儒家塑造理想人格思想有助于坚持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儒家“仁爱”思想有助于坚持德育原则;儒家众多道德条目有助于道德教育的具体化;儒家的品德教育方法有助于德育方法的完善;儒家严明律己道德修养思想有助于搞好学生的自我教育;儒家身教示范思想有助于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道两家都认同“和谐”是一种规律或法则,是一种理想状态,强调人要和睦相处,崇尚“天人合一”。但先秦儒家主张心为主宰,注重人的力量和德的作用;先秦道家却主张超越世俗,看重“天和”,认为人的本真就是和谐的,要皈依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二者双峰并立,相映生辉,共同支撑和影响着中国和谐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德”—“育”生态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无力感是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根源于“德”—“育”生态的危机,德育模式必须与一定的道德精神相适应,这种适应不是个别要素的适应,而是教育生态的适应。“德”—“育”生态是在教育学意义上决定德育效力的重要概念。现代中国德育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并致力于“德”—“育”生态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建设,新的“德”—“育”生态的建构是走出转型时期德育危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重要著作《文子》搭建了道与万物之间的桥梁,描述了道具有“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五个特性,提出“仁义为本”是治国之基、德政之要,指出德育是个体“虚心返初”和推行德仁义礼、实施德政的前提和基础。《文子》认为德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体道、悟道、得道、行道具有“心小、志大、智圆、行方、能多、事少”特点的圣人,提出了“明道知权”“智能兼备”的人才标准和“不以小恶妨大美”评价原则,并基于“自然”阐述了“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育化方法,主张个体要“养形修身”,以养神为主做到淡泊寡欲、致虚守静、柔弱谦卑、守精保真;以养形为次做到“节”“适”“和”“便”,形成了系统的德育思想体系,推动了中国德育思想逐步摆脱神秘而迈入理性轨道。  相似文献   

10.
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实施“以德治国”的中介手段和本质内容,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基本原因之一。儒家认为, 以道德教育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比刑罚治国更得民心, 更易于长治久安。这一理论可称为“德治- 德育”理论。儒家德育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和君子人格等内容, 对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和评析儒家的传统德育思想, 或许给我们今天宏观认识德育事业的深远意义, 提供一种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