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这已是常识。至于人是怎样从猿进化而来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有一段话:“……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论点,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似乎也已成了不容置疑的经典。可是,从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来看,我认为这个命题缺乏科学事实作为依据,因而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人们对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劳动”概念的理解 ,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阐述 ,明确地指出 ,创造人的劳动是猿类的活动 ,而不是人的生产劳动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劳动 ,而是劳动手段。这一观点的提出 ,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劳动创造人类 101年前,恩格斯写成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1876),阐明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猿到人,有个“过渡期间的生物”①。一个世纪以前,当人类起源有关问题的物质材料还相当贫乏的时候,一些科学家已经提出这种过渡生物的假设,例如“兽人”或  相似文献   

4.
1876年恩格斯首次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点,从而解决了“甚至达尔文学派的最富有唯物精神的自然科学家们还弄不清人类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即恩格斯“认识到劳动在这中间所起的作用”。现今学术界有的司志在对这里的“劳动”概念及劳动作用大小(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动  相似文献   

5.
革命导师恩格斯早在1876年就写下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篇光辉文献。他不为当时科学文化水平和历史条件所限制,创立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并极为精辟地阐述了人类起源过程中各个重要的问题,这篇光辉的文献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写的著名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在谈到人同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指出: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适应自然界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人却能支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紧接着恩格斯针对着人能支配自然界这一点以他的远见卓识向人类发出警告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  相似文献   

7.
“劳动创造了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不是劳动创造了人,而是通过对劳动活动的分析揭示了从猿到人转变的机制;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其关键结点是人类精神活动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今天在大部分的古代史和社会发展史课本和课程中,仍将“劳动创造人”作为第一章,“劳动创造人”来自恩格斯的论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述。长期以来,恩格斯的这篇著作被看作是人类起源问题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写这样一篇论著,反映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文章中的许多论述,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也应当指出的是,恩格斯是在极少科学发现为佐证的历史条件下写这篇文章的,这篇著作主要是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影响下完成的,因此,从今天来看,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科学资料上的局限性。此外,恩格斯在论述劳动时,又存  相似文献   

9.
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一文中,关于人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三个科学概念:即“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目前学术界认为这三个科学概念是三个依次进化发展的阶段。攀树的猿群是指成群地生活在树上的古猿,它们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猩猩、长臂猿)的共同祖先(生存年代约三千万年前——一千四百  相似文献   

10.
关于艺术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国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对此却研究甚少,过去,由于受教条主义的影响,许多本应更加深入进行探讨的问题(包括艺术起源问题)被轻易地忽略了.姜庆国同志《"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一文,促使我们对艺术起源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确实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有一段常常为持"劳动说"的论者所乐于引用的名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弁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科学发展成果的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既全面论述了猿如何在劳动的推动下转变为在质的方面和它不同的生物——人,指出劳动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又反复强调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在人类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制造工具是人类劳动产生、人类形成和人类社会出现的标志。这是人类起源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2.
从戊戌到“五四”,是我国文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中,我国诗坛上发生的“诗界革命”和“五四”白话诗两次诗歌改革运动,使中国诗歌逐步地完成了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化。这两次诗歌改革运动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差别,这一转化过程有什么轨迹可寻,这些是本文所试图解决的问题。观念:从“大我”到“小我”的转变陈子展评价黄遵宪的诗歌说:“可以说人境庐诗是那个惨痛时代政治社会的反映,也就可以说它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诗人最丰富最伟大的收获。人境庐诗的真价在此。何必他求。”陈子展不仅评述了黄遵宪人境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以辩证法为方法论,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所阐发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对劳动在人与自然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详细考察、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精辟论述和对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途径的系统阐释。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认清当代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表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处理好人和人之间在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上的利益关系,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环境保护双重胜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婚姻制度发生之前没有人形成,此时地球上生命链接的高级形态是“过渡期间的生物”———南方古猿。从猿转变到人的首要条件是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对杂乱性交的限制和禁例,标志着婚姻制度的发端,这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婚姻结构了血缘家族,家族即社会,社会为人猿之分野。由是而论,婚姻制度的出现昭示了从猿到人进化过程的终结。血缘婚配为人类婚姻制度的第一种形态,也是群婚的初始阶段,这是一种以同辈男女互为夫妻的两性结合方式。因此,桑文所谓的“婚姻制度的真正创始人必定是两个男人”的代表性观点,是个伪命题。前提不真,关于发生学意义上的配偶权是“一种对性资源的排他占有权”的推定,也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从“后发优势”视角来理解和把握发展经济学的演进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着对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及其对实现途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演进和发展的,其困境是由于未能找到将“落后”转变为“优势”的有效途径,其发展则是在不同思路的思想实验和发展实践中不断推进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鲁迅小说《阿Q正传”,研究者颇多,文章与著作也出了不少。但大都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试图另辟蹊径,在文化学的范畴内仅就阿Q之死的文化因进行探索。视阿Q为文化角色,这无需进行逻辑论证,而是一个事实。但问题是直接地对“文化角色”进行界定反而不能痛快明了,倒不如换一种说法,比如我们常说的“人是一种高级动物”,这“高级”二字的内涵是什么呢?恩格斯说“语言”和“劳动”,这“语言”和“劳动”就是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对“学习”的理解 “学习”是用得很广泛、很常见的词儿,心理学词典上解释说:“广义的学习是人不断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新习惯,改变自己的行为的较长的过程。从猿到人的进化,从用火到宇宙航行都是一系列极复杂的学习过程。”“狭义的理解说学习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主要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以上两种解释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点:1、学习是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使认识由旧变新的过程。2、学习是一个较长的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18.
那天我到林中游玩, 听见两只鸟儿在树上交谈。它们说:“人是最最可怕的动物, 我们都得提防着点儿。”一只说:“人好像都成了近视眼,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点。为了得到小小的私利,就可以什么都不顾不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那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乃至人类社会的成因何在?这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恩格斯在1876年写作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里,阐述过“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5页),但受当时人类学研究状况的限制,也由于当时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历史学家只是单纯研究历史中变动的因素,至于历史中  相似文献   

20.
陈汝燮和陈景星现存诗共达一千六百余首,他们的创作从某种意义来讲可以说是川东南土家族文人古典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陈汝燮,字达泉,号答猿,酉阳州山羊人,约生于1830年前后,逝于本世纪初。陈汝燮出生前父亲即已去世,为遗腹子。传统教育虽然使陈汝燮醉心于从“开科取士”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